文档详情

礼制精神下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装饰审美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3.12KB
约7页
文档ID:208339231
礼制精神下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装饰审美_第1页
1/7

礼制精神下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装饰审美摘要中国古代的服饰带有强烈的礼制色彩结合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分析礼制对传统服饰纹样发展的影响,以及礼制精神下中国传统纹样的装饰市美特征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关键词装饰审美服饰纹样礼制精神一、 引言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服饰带冇强烈的礼制色彩,具宥鲜明的等级制度的标志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也成为礼制精祌的重要表现内容二、 礼制对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发展的影响传统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 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 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繁复的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的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的、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我国的服饰图案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历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在纹样造型上还是色彩上,无不体现出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闪涵最早的有关服饰纹样的记载是在《尚书虞书》中,舜禹时代,仲雍在解行祭祀礼仪时穿着图腾衣。

各部联盟首领于祭祀礼仪活动中以五彩之色施与衣物上,这里所说的用五彩色施于衣裳上,即十二章花纹绣于冕服上,所说的十二章纹饰次序为日、月、星、龙、山、华虫(即雉)、火、宗彝、藻(水草)、粉米、黼(斧形)、黻(亚形)直至清代末年,帝王服饰中的“十二章”图案从未间断,并一直保持着最原始的基本造型如《明史舆服志》记载:“自黄、虞以来,元农、黄裳为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其序自上而下力衣之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序自下而上为裳之六章到了殷商吋代,社会已出现了等级但服饰形制还没形成周朝时期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礼乐衣冠体系随着各种礼仪制度的确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论贵贱尊卑,都应穿着相应的服饰,皆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生活周朝“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还设礼官,掌管天下礼仪,把这项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 的儒家所們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

例如:西汉建立以后新的统治者也许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训, 在服饰礼制方面规定得十分用心,不仅对百官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定一一在当时,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一一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用法制、礼教、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在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的唐代,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在《旧唐书舆服志》中有一段关于官服补子起源的记载:“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八字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由此可见,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是以鸟兽纹样为主而且装饰部位在前襟后背这一做法带有一定的标志性,它直接以一个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在服装上,使其具冇了明显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宋朝时,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以取纯朴淡雅之美,而明代是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重装饰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于专制,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

因此,明朝在服装上盛行绣吉祥图案而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纹样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清代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纹样,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集图案的装饰作用之能事,使之达到了繁复的程度这一时期,服装 出现了一种叫“补子”的装饰,以“补子”的纹样代表官职的贵贱,“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淸代等级的森严并且清代的帽子一改历代的式样 装束,而注重帽子上顶戴花翊的装饰,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职因此,如果分析清代服饰的发展与历代服饰之间的差异,那么,主要表现的就是各种服饰装饰纹样的繁杂堆砌以及在图案上等级观念的反映更加严明可以说“礼”在古代,是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服饰在这一过程中,则体现了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中国的服饰制度始终与中国礼制思想紧密相连,使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始终依从着礼制而发展三、礼制下传统服饰纹样的特征(一)在纹样题材内容上充分体现社会价值地位巾国传统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各个朝代不同历史背景下有着各自的表现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服饰图案的普遍性可以被统治阶级利用,以图纹去强硬地推行一种统治制度从纹样题材内容上显示得较充分,例如前文提到,上古时期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

十二种纹样各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日、月、星,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龙是神明的象征同时乂不可捉摸,取意应变:山,象征王者的崇高:华虫(雉),取其有文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藻象征冰清玉洁:火,取其向上:粉米,代表食禄丰厚:黼为斧形,象征决断:黻作两已相背,象征善恶分明这是“十二章”图案即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又是社 会意识在服饰中的集中反映,充分体现了服饰纹饰这门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二) 服饰纹样色彩上等级化层次化的表现礼制的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使色彩运用具有鲜明的特定性,成为统治阶级权利与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如孔子曾在《论语阳货》中称“恶紫之夺朱也”孔子认为紫色夺去了大红色的光彩和地位,所以可憎因为朱是正色,紫是间色,这就是从颜色上为定名位,别尊卑不过朱、紫两种颜色后来都成为显贵服饰的色彩历史上“白衣”、“苞头”、“皂隶”、“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和某种服饰代表着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从西周开始直到明淸,历代制定的舆服制度,从统治者到诸臣百官的服饰纹样色彩各有等差。

例如,《周礼》巾规定:“黄帝冕服,玄(黑)衣、赤(红)裳,用十二章,从公爵起视帝服降一等用之”,《尚书大全》中记载十二章纹的色彩是:“山龙纯青,华虫纯黄作会,宗彝纯黑,藻纯白,火纯赤”另外,统治者祭天时服色要用青,祭祖时服色要用玄,祭桑时服色要用绿色平民只能穿“布衣”、“白衣”、“皂衣”,而被称为“白丁”“黔首”封建社会中期以后,规定愈加明确详细而黄色自隋朝开始则逐渐成为黄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三) 装饰形式上艺术审美的表现中国传统服饰纹样装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服制化、程式化制约,装饰的位置要按古代服制要求或造型构图的需要,将图案纹饰“对号入座”如《明史,舆服志》记载:“自黄、虞以来,元农、黄裳为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其序自上而下为衣之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序自下而上为裳之六章永乐三年又定:“元衣八章,日、月、龙在肩,星辰、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 一般服饰图案装饰位置多选居中式、对称式、呼应式、满地式等形式儒家说:“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凡具有特定含义,或具有标志作用的图案多采用居中式如明清的时期的龙袍,团龙居中为正面造型乂《旧五代史选举志》:“务在酌中,以为定制。

故清代补服为对襟式,宁将补子一剖为二,也不能移动位置与左右,以显“中庸”、“方正”的社会观念和哲学思想:凡双数、对应图案多采用对称式如清代龙袍、蟒袍下摆装饰的“水脚”纹均为对称式设计此装饰形式能够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稳定、端正的感觉:如果纹饰不同,但内容彼此关联的图案,大多采用呼应式在装饰位置上彼此关联,相互配合此装饰形式在民间服饰应用中比较常见:满地式,在女服纹饰中运用较多冇造型逼真的写实花卉、四通八达的几何骨架、满地排列的地子纹等等,其花式丰富,排列自由四、结语综上所述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 样等方面规范和管理着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因此,传统服饰纹样不仅能够集中反映中国礼制精祌的文化,同时也体现了服饰纹样这门艺术在社会 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