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学校中的女性领导特征调查研究 (八)教育背景在高校领导的最高学位状况方面,共统计到4848人的信息如表7所示,获学士及以下学位的共938人,占有效样本的19.3%;获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共3910人,其中硕士1384人,博士2526人,有效百分比分别为28.5%和52.1%表7 高校男性、女性领导的最高学位学位男女合计Pearson卡方检验人数行N%列N%人数行N%列N%人数列N%p学士及以下82688.1%19.1%11211.9%21.1%93819.3%<0.001硕士118185.3%27.4%20314.7%382%138428.5%博士231091.4%53.5%2168.6%40.7%252652.1%统计显示,高校男性与女性领导的最高学位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女性领导的受教育程度相对低于男性领导男性领导中有一半以上已获得博士学位,而女性领导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仅为40.7%本研究还调查了最高学位的授予学校本研究将国内授予学位的学校划分为“985”高校、“211”高校以及其他普通高校;参考“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将国外授予学位的学校划分为ARWU排名前50名、ARWU排名51-200名、ARWU排名201-500名、ARWU排名500名以后。
高校领导最高学位授予学校的信息共收集了3680人其中,国内高校毕业的高校领导共3417人,海外高校毕业的高校领导有263人国内高校毕业的高校领导中,毕业于“985”高校的领导共1535人,毕业于“211”高校的领导共780人,毕业于其他普通高校的领导共1102人;海外高校毕业的高校领导中,毕业于ARWU排名前50名高校的领导共45人,毕业于ARWU排名51-200名高校的领导共51人,毕业于ARWU排名201-500名高校的领导共69人,毕业于ARWU排名500名以后高校的领导有98人毕业院校方面,有8.5%的男性领导毕业于国外大学,而毕业于国外大学的女性领导只有5.3%相比于男性领导,高校女性领导的最高学位授予学校主要集中于国内大学在层次较高的国内大学中,女性领导获取学位的比例相对较低女性领导获得“985”学校学位的比例为39.9%,低于男性领导41.9%的比例九)学术背景学术职称与荣誉是对学者教育、科研能力的一种认可,它代表着一定的身份及话语权在高校领导的学术职称方面,是否为正教授(含与正教授同级别的职称)这一项共回收有效信息5206条,其中4211人获得正教授,有效百分比为80.9%。
此外,有41位高校领导获得国内或国外院士头衔表8的统计显示,女性领导学术职称与荣誉的获得情况均不及男性领导目前已有81.9%的男性领导获得教授职称,而获得教授职称的女性领导仅占72.5%本研究收集到的高校领导样本中,共有4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或外国院士,其中女性院士仅有1位表8 高校男性、女性领导学术职称与荣誉的获得情况学术职称与荣誊男女合计Pearson卡方检验人数行N%列N%人数行N%列N%人数列N%p教授否83684.0%18.1%15916.0%27.5%99519.1%<0.001是379190.0%81.9%42010.0%72.5%421180.9%院士否595588.6%99.3%77011.4%99.9%672599.4%-是4097.5%0.7%12.5%0.1%410.6%在高校领导的研究方向方面,共收集到3009条有效信息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学科分类,除了军事学以外,在其余12个学科门类上均有分布研究方向集中分布在工学、教育学和经济学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以教育学为研究方向的领导并非教育学专业出身,而是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转而进行教育研究。
分布较少的学科为哲学、历史学和艺术学高校领导研究方向的具体学科分布如图2所示男性、女性领导学科分布形态相似:均在工学、教育学、经济学三大学科门类上比重最高,其中工学比例最高;在军事学、哲学和历史学三大学科门类中比例最低在同一学科门类上,男性领导和女性领导所占比重也存在不同有超过30%的男性领导的研究方向为工学,研究方向为工学的女性领导的比例不足20%;而在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教育学学科上,女性比例则高于男性图2 男性、女性领导研究方向分布(十)国际化背景国际化背景方面,本研究共收集到4898条有效信息其中,3767人无国际化背景,1131人具有国际化经历具有国际化背景的1131人占样本总数的23.1%其中男性领导1027人,女性领导104人,分别占男女领导各自样本总数的23.5%和20.0%,见表9由此可知,女性领导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但差异并不显著表9 高校男性、女性领导国际化背景比较是否具有国际化经历男女合计Pearson卡方检验人数列N%人数列N%人数列N%p无335176.5%41680.0%376776.9%0077有102723.5%10420.0%113123.1%结合履历资料,高校领导主要的国际化经历可分为海外学习、海外工作、海外访学与研究三大类。
海外学习指在海外获得学位的学习经历,海外工作指在海外担任正式工作的经历,海外访学与研究指在海外担任访问学者或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经历根据卡方检验结果,女性领导与男性领导在国际化经历的有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海外经历的具体类型上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在海外学习和海外工作方面,女性领导与男性领导存在较大差距;在海外访学与研究方面,二者之间的差距较小在海外学习经历方面,在本研究的教育背景部分已有相关论述在海外工作经历方面,拥有海外工作经历的高校领导总体上较少,但男性的比例(2.8%)大大高于女性(1.2%),见表10表10 高校男性、女性领导的国际化经历比较国际化经历男女合计Pearson卡方检验人数行N%列N%人数行N%列N%人数列N%p海外学习无405889.1%92.8%49710.9%95.6%455593.1%0.017有31793.2%7.2%236.8%4.4%3406.9%海外访学与研究无365089.3%83.4%43810.7%84.2%408883.5%0.641有72589.8%16.6%8210.2%15.8%80716.5%海外工作无425489.2%97.2%51410.8%98.8%476897.4%0.029有12195.3%2.8%64.7%1.2%1272.6%四、讨论与思考本研究发现,高校女性领导的群体特征与男性领导的群体特征在多方面存在差异。
第一,女性领导人数少,比例低,代表性不足在我国普通本科院校领导中,近九成为男性领导,仅有一成为女性第二,女性担任正职少,担任副职多,存在纵向隔离女性在正职领导中的比例仅为7%,而在副职领导中的比例达到13%女性虽进入了领导层,但实际权力仍难以达到最顶端第三,女性担任党委领导多,担任行政领导少,存在横向隔离女性领导中,担任党委干部的比例相对男性较高,负责行政管理工作的相对较少第四,女性自身的教育、学术背景偏低,国际化经历缺乏女性领导的学位层次整体偏低,获得教授或同级别职称以及院士头衔的情况均不如男性领导,在海外求学和海外工作经历方面也与男性领导存在较大差距第五,女性在独立学院中担任领导的比例相对较高在“985”高校、“211”高校及普通高校中,女性担任校领导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在独立学院中的比例第六,女性领导中,具有少数民族背景和民主党派或无党派身份的比例较高独特的民族与党派背景可能有助于女性进入高校领导层高校女性领导群体表现出的弱势地位不仅与其自身因素有关,更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教育背景、学术背景以及国际化背景是显著影响高校领导聘任的因素,而女性在这些方面均不及男性自身的职业准备不足阻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
此外,男性与正职职位显著相关,显示出领导职位具有性别偏好,性别偏好的背后隐藏着社会期待、性别歧视、制度缺失等深层次因素外部因素也制约着女性的发展尽管女性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还面临阻碍,但职业女性的规模与影响力正逐步上升近10年来,我国高校中高职称女性教师以及高学历女性毕业生的比例大幅上升,为将来高校女性领导数量的增长奠定了基础2003年,我国高等学校中女性正高级专任教师的比例仅为17.39%;到2012年,正高级专任教师中女性所占比例已接近30%我国博士毕业生中的女性比例也从2003年的28.29%增长到了2012年的37.22%女性管理理论认为,女性是有效的领导者女性常具有新奇独特的视野去寻求改变,并且女性具有自身独特的工作天赋、想法、态度和方式,有能力带领组织进行变革,以适应新经济时代的需求[18].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角色随着两性分工方式的改变而相应地发生转变,女性也开始通过自己的能力在职业阶梯中向上流动,逐渐掌握以往通常仅由男性把持的领导权力社会性别中较为弱势的女性走上领导岗位,获取与男性一样的权力与地位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变化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我国关于学校领导的研究还未将性别因素作为一个主要的分析范畴和内容来对待。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校中女性领导的群体特征与男性领导的群体特征存在多方面差异,女性要在高校管理中获得更大的代表性和更多的话语权,各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提高和改进的空间,这一领域还需要更多的学术与政策关注参考文献:[1]NEWMAN J H.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M].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2]WALSH C. Hard-earned gains for women at Harvard[N]. Harvard Gazette, 2012-04-26 (HISTORY, LANGUAGE & CULTURE).[3]University of Oxford. Women at Oxford [EB/OL].(2013-11-06)[2013-11-09].[4]QUINN S. Marie Curie: A Life[M].Cambridge, MA: Da Capo Press, 1996: 176.[5]PASACHOFF N. Marie Curie: and the Science of Radioactivity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6]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