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课件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Ⅰ )绪 论绪论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ß文艺学分支学科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 ,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 展的历史规律ß(一)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的地位ß1.文艺学(文学学):研究文学的诸学科ß 三个分支:ß 文学理论(诗学)、文学批评、文学 史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ß在文学“本体”的研究范围内,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和文学史三者加以区别显然是最重要的首先,文学是一 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order),这个观点与那种认为 文学基本上是一系列依年代次序而排列的作品,是历史进 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观点,是有所区别的其次,关 于文学的原理与判断标准的研究,与关于具体的文学作品 的研究——不论是作个别的研究,还是作品编年的系统研 究——二者之间也要进一步加以区别要把上述两种区别 弄清楚,似乎最好还是将“文学理论”看成是对文学的原 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具 体的文学艺术作品看成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 态的)或看成“文学史”2.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ß 一般ß ß 文学理论 ↑ 文学理论史ß共时← ———— ———————→历时ß 文学批评 ↓ 文学批评史ß ß 特殊 文学史(二)文艺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ß1.人类科学领域三大系统ß 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ß 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ß 人文科学: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美学、文艺 学(其中包括文学理论)等 ß人文——人类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方式ß2.文艺学在人文科学中的位置独特——着眼于人的审美活动和文学艺术活动。
关键——人必须在审美中才能得到净化,走向文明 二、文学理论的体系ß(一)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ß1.从文学实践到文学理论,大致经历三个环节: 文学实践→批评中介→理论总结 (见教材P3黑格 尔语)ß2.文学理论著作的两种类型: ß有原创性体系的著作:《诗学》《美学》《艺术 哲学》《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艺概》;ß面向文科大学生的教材类体系:《文学概论》等 (二)文学理论的两种建构形态ß1、功能性结构:ß根据对文学理论功能任务的理解,确定论述内容和论述 顺序的建构体例主要是把文学理论当作文学批评和文 学史研究的理论方法ß季摩菲耶夫《文学原理》重视逻辑与历史统一ß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强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性质ß2、对象性结构:ß根据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确定论述内容和论述顺序的 建构体例主要是揭示文学活动的内在关系ß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文学批评四要素(教材P7)三、文学理论的作用 (一)双重意义ß“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 术也者,取其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 梁启超《学与术》)ß1.理论认识(认识论)——“学”ß“模仿说” ß《毛诗序》:“诗者,志之所致,情动于 中而发于声” ß2.实践方法(方法论)——“术”ß如:社会文化批评(二)三种功能ß1.引导创作ß 1940年代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口号ß2.指导欣赏ß 叙事文学对人物形象的重视ß3.规范批评ß 价值体系:现代主义文学ß 方法体系:批评方法第一章 文学本质特征ß一般性↓ß特殊性第一节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ß渐近故乡时ß天气又阴晦了ß冷风吹进船舱中ß——呜呜的响ß从蓬隙向外一望ß苍黄的天底下ß远近横着ß几个萧索的荒村ß没有一些活气ß我的心——ß禁不住悲凉起来了作者、作品来源ß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 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 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 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 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 时时记得的故乡?ß ——鲁迅《故 乡》ß讨论:对照两种文字,思考“文学”这一范 畴一、“文学”辨析 ß(一)“文学”的对象范围ß(二)“文学”的语义分析ß《论语·先进》提到的“孔门四科”为德行、言 语、政事、文学,关于“文学”,认为“ 非后世的文章,主要是指有关礼仪制度的学 问ß“文学”一词,从常语到术语,经历漫长的历 史时期,具有三种不同的含义 ß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界说”三种含义(或曰三个阶段) 1.广义文学观(上古至先秦两汉、西方18世纪前)ß中外古代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 称为文学,包括纯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 、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文化的文学观 ß章炳麟《文学总略》曰:“文学者,以有文字 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这里的“文学”,有“文化学术”之义 ß表明两个问题:一是“文学”还没有从历史、 哲学、演讲术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 获得独立地位;二是它还没有被赋予特殊的 审美性质 2.狭义的文学观(魏晋以来、西方18世纪后 ) ß凭借虚构、想象,塑造艺术形象以表现人 性情感的语言的艺术作品。
——审美的文 学观ß 诗歌:《诗经》,《楚辞》,唐诗,宋词;ß文学作品 散文:秦汉古文,唐宋八大家;ß 小说:《红楼梦》,《红与黑》,《红字》;ß 戏剧:《西厢记》,《雷雨》,“莎剧”ß魏晋以来,“文学的自觉”,南朝梁代史学家萧子显《南 齐书·文学传》便形成了审美的文学观:“文章者,盖情 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 3.折中的文学观 ß两种理解:一是包括纯文学与非纯文学;二是指介于广 义和狭义之间的文学现象,如某种新兴文体、边缘体或 先锋派的实验文学,它们难以按确切的标准归类,只能 按照某种惯例做相对模糊的处理——惯例的文学观 ß如:歌词《一无所有》、报刊“随笔”等ß惯例,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有时候不自觉地或无 意地遵循或建立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范惯 例可来自文学传统,也可来自文学创新当某种新创造 成为时尚以后,便可视为惯例,如中国当代的“先锋文学 ”文学创新,如时下的“网络文学” 结论 ß现代文学理论所研究的“文学”,以狭义的 审美的文学为主要对象;同时也包含广义 文学和折中义文学中符合文学惯例的文学 现象,从而确立中心明确而又边界开放的 文学观念。
(三)文学本质的研究ß1.回顾:ß一类借助其他理论说明文学的本质;ß 如:模仿说、游戏说、天才说等ß另一类从“文学性”探讨文学的本质ß 如: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文论 等ß2.文学的本质是多层次的,它是文学性、 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二、文学的社会地位ß(一)“社会结构” ß1.“社会结构”定义:ß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形态以及 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社会组织结构ß2.马克思:ß“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 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 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 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 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二)文学的社会地位ß普列汉诺夫的“五项说”: ß (1)生产力;ß (2)生产关系;ß (3)社会制度;ß (4)精神和道德状况;ß (5)宗教、哲学、文学、艺术ß (《唯物主义史论 丛》) 三、文学的意识形态性ß(一)文学与社会生活ß历史上从文学本质论看二者之关系ß1.唯心论文艺观ß①主观唯心论:艺术是人的天才和灵感的 产物——康德的“心灵”说、费希特的“自我 ”说、叔本华的“天才”说 ß②客观唯心论:“理念”说——柏拉图、黑 格尔 2.唯物论文艺观ß①机械唯物论ß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达·芬奇“镜子”说ß②马克思主义文艺观ß主观创造源于客观现实。
一方面充分认识 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同时又 深刻理解主体的创造性文艺并不是生活 的翻版或复制,而是一种创造,是对生活 的超越所以我们说,文艺源于生活,高 于生活 歌德的经典概括(P24)ß“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 又是自然的奴隶”ß首先,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ß文学反映生活的基本类型:ß(1)写实型:直接取材于社会生活讲究细节真实, 逼真可信)ß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划分为私人生活,外省生活、 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乡间生活等场面,据 他自己说:“在这六个部分里罗列着构成这个社会的通 史的全部‘风俗研究’”,“申述人生的一个时代”《人 间喜剧·前言》) (2)写景型ß一般分为两种:ß其一,借景抒情ß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 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ß其二,托物言志ß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 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全不怕, 要留 清白在人间 (3)抒情型 ß即直抒胸臆通过抒发作者个人的思想感 情,来折射一个时代的精神因为作者之 情往往正是其彼时彼地的生活境况、时代 环境的反映ß《天安门诗抄》“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
洒泪祭英雄,扬眉剑出鞘” (4)幻想型 ß包括神话传说、神怪小说和科幻小说等ß如《西游记》、科幻小说ß(5)寓意型 ß西方现代派作品为代表,如卡夫卡《变形 记》、《等待戈多》ß贝克特主张:“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 艺术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 其次,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艺术家 是“自然的主宰”ß巴尔扎克说:“艺术的任务不在于摹写自 然,而在于反映自然你不是一个可怜的 摹写者啊,你是一个诗人 ß作家能动创造的表现:ß(1)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已经经 过了作家的加工和改造,不在同于普通的 实际生活如《阿Q正传》等ß(2)作品中饱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 识、理解和情感评价 作家世界观对创作的影响:ß其一,不同时代的作家对同一对象的反映 不同如施耐庵《水浒传》、俞万春《荡 寇志》产生于清道光年间以小说反小说 的《荡寇志》,秉承金圣叹“惊恶梦”的意 愿,演化为攻杀剿灭梁山泊众头领的故事 情节ß其二,相同时代的作家对同一对象的反映 不同如现代作家知识分子题材小说ß其三,同一作家对同一社会生活的反映会 有矛盾,有些部分是正确的,有些却可能 是不太正确,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托尔斯 泰 (二)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 ß1、文学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ß统治者的文化政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如“双百方针” ;有些作品对改造社会意义重大,如《唐·吉诃德》ß2、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具有意识形态倾向性ß注意:ß(1)不能把文学的阶级性等同于作家的阶级出身和社会 地位ß文学的阶级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定阶级的 思想、情感、理想和愿望;作家的阶级性不等于作品的 阶级性如巴尔扎克 (2)作品中意识形态表现的多样性ß第一,阶级倾向强烈鲜明《李自成》、 《红与黑》ß高尔基说:“司汤达的才能与力量在于,他 把一件十分平凡的刑事案件提到对19世纪 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的、哲学的研 究的境界ß第二,阶级倾向矛盾复杂杜甫、巴尔扎 克、托尔斯泰第三,阶级倾向隐晦曲折ß三首《幽兰》诗ß幽兰生前庭, 兰生幽谷中, 幽兰生山谷,ß含薰待清风 倒影还自照 本自无人识ß清风脱然至, 无人作妍媛, 只为馨香重,ß见别萧艾中 春风发微笑 求者遍山隅ß--陶潜《饮酒·十七》 --元·倪云林 --陈毅《冬夜》ß第四,阶级倾向难以确定。
ß《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 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ß徐志摩《赠日本女郎》3.主流文学的主导地位ß《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