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诗歌艺术评析鉴赏知识精要

cjc****53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2.50KB
约7页
文档ID:48044837
诗歌艺术评析鉴赏知识精要_第1页
1/7

诗歌艺术评析鉴赏诗歌艺术评析鉴赏一、诗歌的古义一、诗歌的古义《尚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 二、诗歌的起源二、诗歌的起源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关于诗歌的起源,说法众多,最有代表性的 有如下:1 劳动说,2 宗教巫术说,3 游戏娱乐说 三、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艺术主张三、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艺术主张简要概括为三大基本特征:第一,抒发思想感情;第二,想象丰富;第三,语言凝练, 富有韵律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 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四、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思维的基本特征四、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思维的基本特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提出了人类掌握世界的几种方式:科学的、艺术 的、宗教的、实践的、精神的 中国古典诗人是以独特方式观照世界的这种方式与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的把握有相 通之处它不是穷理思辨为目的,而是偏向于非功利的感悟儒、道、释三家都趋向于以 直觉、领悟的方式把握世界道家认为心灵淡泊虚寂便能引发直觉思维庄子主张 “心斋”、 “坐忘”,摆脱欲望烦恼,达到心境虚静纯一,与“道”契合,进入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境 界。

佛家禅宗反对执着主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明心见性 1.类比思维方式类比思维方式 (1)联想,由此及彼联想,由此及彼《诗经·关睢》 《诗经·采薇》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由睢鸠求偶鸣叫,联想到男女求欢相爱虽然这运用的是“起兴” 的方法,但其中却是 贴切的“比喻” (2)类比,由此类推及彼类类比,由此类推及彼类《七步诗》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子燃着豆秸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 豆来比喻同胞兄弟,用萁煎豆来比喻骨肉兄弟相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中医学的广泛运用类比思维 2.直觉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方式直觉思维:即不依赖严格的逻辑推理过程,而是以直接的、跨越的方式来把握直觉 往往表现为一种“顿悟” (1) 《白鹭 》白居易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 (2) 《 闺怨 》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顾城《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黑夜”——“黑眼球”——“眼睛”——“黑暗”——“光明” 3.模糊思维的方式模糊思维的方式是指思维活动中关于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过渡时所显示出来的不确定性、不清晰 性的思维现象模糊思维并无含糊不清的意思具有发散性的特征 (1)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 《饮酒》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欲发又开封 4.整体思维的方式整体思维的方式它是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中国人素有的“大一统”的综合的思维特征习惯 于将自然界(天)和人视作一个浑然整体,从宏观总体上把握事物 (1)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中国古典诗歌体式的发展演变中国古典诗歌体式的发展演变中国古典诗歌体式发展演变的历史,从纵向角度看,它主要历经由二言到四言,到楚 辞骚体,到五言、七言及杂言,再到格律诗,词,散曲的过程 。

中国古典诗歌体式发展演 变的历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古典诗歌文体不断变化并趋于成熟的过程 五、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境界美五、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境界美 1.意象的分析意象的分析 言与意的关联: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杂篇·外物》 )《周易 ·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 意’……” 特点: 1.呈现在诗句中的意象非客观之象,而是诗人意中之象是主观之象; 2.意隐而象显,意出于语言文字之表,或意在象外; 3.意象皆具体可感的,与 “物色”的抽象概念无关; 4.读者的阅读欣赏过程就是对意象的还原过程,不同的读者所感受的意象不可能相同 2.意境分析意境分析 “境界”源于佛学 《三藏法数》卷二十曾列出五种般若般若(智慧)境界,其四为 “境界般若”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象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意境是一种境界、氛围和情调,它通 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词以境界为上”和 “三境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晏殊《蝶恋花》)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柳永《蝶恋花》 ) 3.“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 意境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念,在艺术中的具体体现山水诗歌、山水画等, 追求高境界 3.艺术表达与自然境界艺术表达与自然境界 (一)中国古代诗歌最基本的艺术表达方式是兴、比、赋一)中国古代诗歌最基本的艺术表达方式是兴、比、赋其中兴,是外国诗歌中所罕见 的比体、兴体意象,虽然都是建立在“彼”与“此”的异中同的结构形式中,但比体、 兴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的特点,也使它成为超越比喻意义之外的“象外象” 、 “景外 景”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 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 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 沚 (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表达的特征(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表达的特征 1.虚实相生,以虚写代实写虚实相生,以虚写代实写。

如《诗经·蒹葭》中诗人追寻伊人,但他没有正面写伊人, 而是通过他所营造的“在水一方”这可望却难及的艺术境界,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扑朔 迷离的意境氛围通过水、芦苇、霜、露等意象构造的意境美侧面表达了伊人的美妙 2.间接抒情,曲径通幽间接抒情,曲径通幽以《诗经》为源头的中国古典诗歌,力避直接抒情,而是采用借 助它物间接表述的方法 《蒹葭》中借助“蒹葭”起兴,从“苍苍”到“凄凄”再到“采采” ,以物象的变化来类比追求对象的变化和追求道路的坎坷不平,以此反衬诗人内心的惆怅 与焦灼《橘颂》屈原 后皇嘉树,橘徠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竹枝词》 刘禹锡 山头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六、律诗的基本知识六、律诗的基本知识 1.律诗的称谓律诗的称谓律诗一般指的就是唐以来的“近体诗” 包括五言、七言、绝句等等 2.律诗的基本特点律诗的基本特点 1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 2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3 每篇必须有对仗,而且位置有严格的限制; 4 押平声韵。

3.律诗的韵律诗的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依照韵书来押韵的月夜忆舍弟 (八庚)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钱塘湖春潮》 (八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律诗的平仄律诗的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讲格律诗,主 要就是讲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上下均等的两个部分即:平平平仄仄(甲)仄仄仄平平(乙)仄仄平平仄(丙)平平仄仄平(丁)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 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平起式和仄起式都分别有首句不入韵和入韵两种 A: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甲) 青山横北郭, 仄仄仄平平(乙) 白水绕东城 仄仄平平仄(丙) 此地一为别, 平平仄仄平(丁) 孤蓬万里征 平平平仄仄(甲) 浮云游子意,仄仄仄平平(乙) 落日故人情 仄仄平平仄(丙) 挥手自兹去, 平平仄仄平(丁) 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这种格式只是把甲乙丙丁四种句型依次排列,最容易记忆例诗全是正格,无变通之处 这是五律的基本格式 B:首句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丁) 凄凉宝剑篇, 仄仄仄平平(乙) 羁泊欲穷年 仄仄平平仄(丙) 黄叶仍风雨, 平平仄仄平(丁) 青楼自管弦 平平平仄仄(甲) 新知遭薄俗,仄仄仄平平(乙) 旧好隔良缘 仄仄平平仄(丙) 心断新丰酒, 平平仄仄平(丁) 销愁斗几千——李商隐《风雨》这种格式由于收句入韵,末字便必须是平声字,这只要把上面的 A 式略加变化,即将第一 句(甲)换成(丁) ,其余仍同 A 式例诗也是无变通的正格 C: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丙) 细草微风岸, 平平仄仄平(丁) 危樯独夜舟 平平平仄仄(甲) 星垂平野阔, 仄仄仄平平(乙) 月涌大江流 仄仄平平仄(丙) 名岂文章著,平平仄仄平(丁) 官因老病休 平平平仄仄(甲) 飘飘何所似, 仄仄仄平平(乙) 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这种格式由于首句是仄起仄收,所以首句只能是基本句型的(丙) ,全诗的排列应是丙 丁甲乙依次排列 例诗只是第八句第一字用了平声,但这第一字是平仄允许变通的,不是出律 D:首句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乙) 天质自森森, 平平仄仄平(丁) 孤高几百寻。

平平平仄仄(甲) 凌霄不屈己, 仄仄仄平平(乙) 得地本虚心 仄仄平平仄(丙) 岁老根弥壮, 平平仄仄平(丁) 阳骄叶更阴 平平平仄仄(甲) 明时思解愠, 仄仄仄平平(乙) 愿斫五弦琴——王安石《孤桐》这种格式由于首句是仄起平收,所以只能用(乙)型,也就是 C 式首句(丙)换成 (乙) 例诗七句都是正格,第三句正格为平平平仄仄, 王安石的这一句是平平仄平仄,这是允许 的变通,不是出律四种句型的不同组合,只要知道第一句是平起或仄起,是平收或仄收,那么就可以把 它们组合起来,因为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都只有一种举行,除了 把这个句型放在前面,别无选择四种句型其实是两对,上下句平仄相对凡首句不入韵的律诗,知道上句就可以写出下句,知道这一联,就能写出下一联,把 两联重复一遍,就是一首律诗如果首句入韵,把首句和最末句相同,其它不变 (二)七言律诗的平仄(二)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只是在五律每句前面加两个字,就成为七言加的时候看五律的句型前面两个字 是平声还是仄声 “平平”前面加“仄仄” , “仄仄”前面加“平平” A:首句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老去悲秋强自宽, (首联·起)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兴来今日尽君欢。

平平仄仄平平仄 羞将短发还吹帽, (颔联·承)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笑倩旁人为正冠 仄仄平平平仄仄 蓝水远从千涧落, (颈联·转) 平平仄仄仄平平 玉山高并两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