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名语词文化内涵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4KB
约32页
文档ID:38003471
地名语词文化内涵_第1页
1/32

1蓬蓬 莱莱 市市地名语词文化内涵一、一、 ““蓬莱市蓬莱市””语源简析语源简析“蓬莱市”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Péng lái Shì”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名实体),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地处北纬 37 °25′~37°50 ′,东经 120°35′~121° 09′,东邻烟台市福山区,西接龙口市,南连栖霞市,北濒渤、黄二海与长岛县隔海相望面积 1128.5 平方公里人口 44.5 万市人民政府驻地登州,在省会济南东北方向 432 公里处为烟台市辖县级市 “蓬莱”这一名称,有两个概念,一是仙山名,二是蓬莱市所在的实际地名作为海上仙山的蓬莱,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当时,人们在对蓬莱海域经常出现的“海市蜃楼”这一自然景象无法解释的情况下,便虚拟出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传说山上物色皆白,宫阙是用黄金白银营造起来的,其上住着许多仙人,有长生不死之药 《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有“蓬莱山在海中” 《史记》记载,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等都曾慕名寻找过仙山蓬莱作为实际地名的蓬莱,始于西汉唐人杜佑的《通典》中记载:“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

唐代李吉甫所作《元2和郡县图志》云:“昔汉武帝于此望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名之”汉武帝刘彻于汉元光二年(前 133)巡幸至此,寻访神山而不遇,便筑起一座小城,冠以“蓬莱”,从此便有了蓬莱这一地名二、蓬莱市政区沿革简况二、蓬莱市政区沿革简况蓬莱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聚居春秋时属莱子国地;战国时并于齐;秦时属齐郡黄县地;汉时属东莱郡黄县、牟平二县地;晋朝属东莱国黄县地;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刘宋东莱郡、北魏东牟郡、北齐长广郡,俱为黄县、牟平二县地;隋朝先后属牟州、东莱郡黄县、牟平二县地;唐武德四年(621),于文登置登州、于黄县置牟州,属牟州牟平、黄县二县地;唐贞观元年(627)撤登州、牟州,入莱州,属莱州牟平、黄县二县地;唐贞观八年(634)置蓬莱镇,属莱州黄县;唐如意元年(692)于牟平重置登州,蓬莱镇改属登州;唐神龙三年(707)登州治所由牟平迁至蓬莱,升蓬莱镇为蓬莱县,为登州附郭县;唐天宝初,改登州为东牟郡,唐乾元初,复称登州;宋元沿袭之明洪武元年(1368)废蓬莱县入登州,属莱州俯;明洪武六年(1373),登州改属山东行省直辖;明洪武九年(1376),升登州为俯,复置蓬莱县;清沿袭之。

由唐至清的一千多年间,蓬莱一直是州俯所在地,是古代胶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民国元年(1912),撤俯留县,蓬莱县直属山东省;1914年,省下设道,蓬莱县属山东省胶东道,1925 年,改属东海道;1928 年撤道,蓬莱县复直属省;1934 年,属山东省鲁东区;1937年,属山东省第七行政区1938 年,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北海3专区;1950 年 5 月,属莱阳专区;1958 年 10 月,属烟台专区;1967年 2 月,属烟台地区;1983 年 11 月,属烟台市;1991 年 11 月 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蓬莱县,设立蓬莱市(县级),以原蓬莱县的行政区域为蓬莱市的行政区域,由山东省直辖1991 年 12 月27 日,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蓬莱市由烟台市代管蓬莱的境域,在唐神龙三年(707),包括今蓬莱市、龙口市、长岛县全境和烟台市福山区、栖霞市之一部唐先天元年(712),析蓬莱西部复置黄县金天会九年(1131),析蓬莱县东、南各一部予福山、栖霞二县元、明、清各代,蓬莱境域皆无变动1929 年冬,长岛从蓬莱县析出,1935 年 3 月复归蓬莱县,1937 年 1 月再次析出。

1947 年,国民党成立长山列岛区,隶属蓬莱县,1948 年析出1958 年 11 月,蓬莱、黄县、长岛三县合并为蓬莱县1962年 1 月,黄县析出1963 年 10 月,长岛析出2002 年 9 月 17 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蓬莱市东部的大季家镇析出,划归烟台市福山区管辖此后,蓬莱市境域再无变动三、蓬莱市地名语词特征三、蓬莱市地名语词特征蓬莱,作为实际地名,从汉元光二年(前 133)算起,距今已2139 年,至唐神龙三年(707)置蓬莱县,距今也 1299 年,且专名“蓬莱”十分稳定,历代传承,沿用至今,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蓬莱的悠久历史,决定了境内主要地名都具有古老的显著特征据对全市 579 个行政村驻地的自然村建村命名情况的考证和统计分析,除 12 个村建村年代不详无据可考外, 567 个自然村中建村4千年以上的 70 个(其中隋朝 2 个,唐朝 58 个,北宋景德元年以前 10 个),占总村数 12%;建村 1000 年以下、500 年以上的 186个(其中北宋景德元年以后 17 个,元朝 26 个,明朝正德元年以前 143 个),占总村数 32%;建村 500 年以下,100 年以上的 300个(其中明朝正德元年以后 147 个,清朝 153 个),占总村数 53%;建村 100 年以下的 11 个(其中民国时期 9 个,均为原来没有村名,民国时期才命名的村名。

建国后 2 个,均为 20 世纪 60 年代修建蓬莱丘山水库时,从库区元朝建村的四甲村和清朝建村的田家庄村迁出后新建的村)由此看来,所考证、统计的 567 个自然村全部是百年以上老村,其中建村 500 年以上的 256 个,占自然村总数 45%蓬莱境内山峦起伏,连绵不断,沟壑纵横,河流密布,境内村庄又多为明、清两代由今山西省(古称“云南”或“小云南”)移民而来,因此,境内自然村名称也多以所临地形特征或姓氏而得名,这是蓬莱地名语词的显著特征据对全市 579 个自然村名称的分析统计,以自然地理实体或姓氏加自然地理实体或方位加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的有 250 个村,占 43%,如石岛、花山、沙河李家、峰山朱家、南花夼、北花夼等;以姓氏或方位加姓氏或职业加姓氏命名的有 285 个村,占 49%,如李庄、张家疃、南罗家、于家店等;以人工建筑命名的 12 个村,如塌地桥、石家庙等;以传说命名的 12 个村,如仙人脚李家、仙人脚罗家等;以数字命名的 12 个村,如二甲、三里沟、四甲、五里桥、七里庄、十里埠、三十里店等;以吉祥佳言5命名的 6 个村,如向阳、新兴等;村名含义不详的 2 个村还有 40个村名据传是以唐王李世民东征高丽路经蓬莱时得名的,这也是蓬莱村名的一个特征。

如遇驾夼、护驾沟、战驾庄、驻驾庄、宿驾埠、遇驾沟、拦驾疃、落驾河等蓬莱有山 127 座,多以山、岭、顶、台、墩、坡等为通名,如艾山、神猪岭、玉皇顶、黑峰台等有河流92 条,均以河流形态或自然地理位置命名,如黄水河、龙山河、泥河、八里河、九里沟等总之,全市的居民地和自然地理实体地名语词,鲜明地揭示了境内的地形特征,形象地展现了蓬莱的地理景观文化就地名读音分析,和其他方言区一样,在蓬莱方言中一些地名用字也有特殊读音如村名中的“家”字,发音一般读作 ji ,如:大姜家、小姜家、古城李家、上薛家等再如“河”字,一般读作huo,如:时金河、燕山河西、河润、河西卫家等等地名实体文化内涵蓬莱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自然地理景观,造就了蓬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美妙绝伦的山海风光,历史渊源久远,文物古迹遍布全境,曾发生过许多历史事件,涌现出许多令人景仰的杰出历史知名人物一、深厚的历史文化一、深厚的历史文化蓬莱是人类文明开发较早、文化积淀极为深厚和多元的地区61953 年,蓬莱首次在紫荆山发现了闻名中外的典型“龙山文化”和以彩陶为特征的古遗存,从而向世人展示了原始社会人类就在这里傍海而居,繁衍生息,男耕女织,创建家园的情景。

据中国科学院对蓬莱刘家沟古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的考古鉴定,确认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也证明了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另据史书记载,西周时这里已进入奴隶社会一)文物古迹(一)文物古迹古老而神奇的蓬莱,敲一敲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能听到历史的回音众多的文物古迹,诉说着几千年的沧桑变迁,传奇着美丽动人的故事蓬莱境内现有文物古迹 100 多处,其中保存较好的蓬莱阁、蓬莱水城、戚继光祠堂和戚氏牌坊等古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蓬莱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代表和传世瑰宝,是劳动人民在这块土地上所创造的不朽的文化奇迹还有许多古代文化遗址、馆藏文物、古代石刻、古代建筑等,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些珍贵的文物古迹,从一个侧面向世人展示了蓬莱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蓬莱灿烂历史文化的实物见证1、蓬莱、蓬莱阁阁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 4A 级旅游景区,是我国唯一建于临海悬崖之巅的风景名胜区,坐落在蓬莱城北的丹崖山上,占尽山海之胜丹崖山通体赭红,拔海而起,阁高水阔,朱碧辉映,气势雄伟,景色万千具有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突出特质7文献记载,唐代时,当地渔民在丹崖山上建龙王宫,僧人在丹崖南麓建弥陀寺。

北宋嘉佑六年(1061),登州知府朱处约将龙王宫西移,建起蓬莱阁,奠定了庙宇与园林相间的基础宋元丰八年(1085),一代文宗苏东坡知登州军州事,虽匆匆五日,却放歌赞美山海,走笔留下华章翰墨流传,和者日众,遂使丹崖仙阁名扬天下从此,历代珍视,多有附建与增修,渐成今日之规模蓬莱阁与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楼”蓬莱阁古建筑群由天后宫、龙王宫、吕祖殿、三清殿、弥陀寺、蓬莱阁等 6 个单体和附属建筑组成,规模宏大,占地面积 3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 18900 平方米建筑群内楼台殿阁分布得宜,寺庙园林交错辉映,各因地势,飞檐列栋,烟斜雾横,山丹海碧,协调壮观,独有千秋2、蓬莱水城、蓬莱水城 在蓬莱阁下,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一处人工修建的古代军港,它依山傍海,四周环筑高大坚固的城墙,城围水,水环城,布局巧妙,结构独特,显示出高超的建筑技巧这就是为军事界、建筑界所称道的我国最早的古代军港——蓬莱水城(古称登州港,又称备倭城)与泉州、明州、扬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通商口岸蓬莱水城,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永乐六年(1408)设“倭都指挥使司”,万历二十四年(1596)设“总兵暑都督检事”,统辖山东沿海的战防事宜,兼管海运。

著名抗倭名将戚继光曾率水师在此备战抗倭,清初也派有重兵把守8整个水城总面积 27 万平方米,建筑分为海港建筑和防御性建筑两大部分海港建筑包括以小海为中心的水门、防浪堤、平浪台、码头、灯塔防御性建筑包括城墙、敌台、炮台、水闸、护城河等地面设施,共同构成一个可攻可守的严密的海上军事防御体系蓬莱水城的修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军港建设的光辉范例,也在海上建筑技术和结构布局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3、戚、戚继继光祠堂光祠堂 位于蓬莱城区,明崇祯八年(1635)为褒扬戚继光而建,赐额“表功”祠堂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重修,1985年征为国有,并全面修复祠堂为三进院落家庙式建筑,有门房、过堂和正祠,均为单檐硬山顶木结构,占地 596 平方米门房坐东面西,门外两侧各有石狮一尊门扇上阴刻楹联“千秋隆祀典,百战著勋名”,横额“海上威风”门房以东为过堂,有前廊前廊明柱上有 1934 年 5 月冯玉祥将军所书对联:“先哲捍宗邦民族光荣垂万世,后生驱劲敌愚忱惨淡继前贤 ”前廊两侧陈列刀、枪、剑、戟等古代兵器过堂正中屏风上悬戚继光画像屏风前陈列的战刀上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等字样屏风两侧陈列《纪效新书》、 《练兵实纪》、 《止止堂集》等戚继光著作和《戚少保年谱》以及戚家军当年食用的“光饼”、穿过的战袍、战靴等文物。

出过堂即为正祠正祠坐北面南,门上方悬阴刻匾额“戚武毅公祠”正祠前廊明柱楹联为郁达夫所书“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东侧墙壁镶有纪煐迴《谒武壮公祠》阴刻石碣 1 方9正殿中央暖宫内塑戚继光坐像,塑像后方两侧为隶书对联:“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四面墙壁镶嵌介绍戚继光生平事迹的图版,绘有“秉父训”、 “袭世职”、 “严治军”、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