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炭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综述3000字 我国煤炭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综述[摘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分析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话题,对作为高危行业的煤炭上市公司尤为重要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关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和财务绩效的相关分析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对两者的相关性研究进行了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价值[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财务绩效1 引 言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披露相关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煤炭行业尤为如此但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研究我国煤炭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不仅能推动我国社会责任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还能为其他学者在研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提供借鉴意义2 国外研究现状18xx年,美国社会学家Albion W. Small曾指出“不仅仅公共办事处,私人企业也要为公众信任”,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萌芽[1]美国会计学家David F.Linowes19xx年首次提出“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2],成为会计发展以来最重要的概念,揭开了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序幕。
[3]20xx年,Gerald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4]20xx年,Hillman和Keim通过研究表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提升企业价值具有不同影响,有的起促进作用,有的则起消极作用[5]20xx年,美国学者Mare Orlitzky,Frank L. Schmidt 和Sara L. Rynesd以财务绩效指标来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综上所述,西方出现社会责任的萌芽较早,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以及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他们认为企业的行为能够影响到整个社会系统,并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企业的信息披露与企业的价值存在一定关系,有的学者通过研究证明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有的学者证明存在负相关,还有的学者认为两者不相关3 国内研究现状3.1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郭超(20xx)针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以及如何完善信息披露进行了研究笔者指出目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披露的模式单一,没有独立的会计科目[6]鹿翠、匡慧(20xx)利用江苏省42家上市公司四年共168个样本数据,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分类,并在我国学者李正介绍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法基础上,增加股东这一类别,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正相关。
[7]李勤(20xx)以20xx年深市和沪市上市公司的462份社会责任报告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不高,上市公司规模大则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高,对职工贡献大则能提高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8]3.2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沈洪涛(20xx)选取了19xx年至20xx年上交所和深交所的石化塑胶行业的A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结合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对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规模越大和盈利能力和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呈正相关[9]鹿翠、匡慧(20xx)从企业盈利水平、企业竞争能力和企业成长性三个方面衡量了企业财务绩效并研究了其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正相关,企业规模越大则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多[10]汤丽萍、王秋实(20xx)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和绩效关系的研究进行了评述,企业社会责任和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的结果居多,得出两者呈负相关和不相关的结果的文献也存在[11]3.3 关于煤炭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研究于翠芳(20xx)指出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煤炭行业特点,持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并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笔者指出煤炭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财务层面和非财务层面[12]。
夏学英(20xx)介绍了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内涵、评价指标以及实施绩效评价的必要性,然后结合煤炭行业特点和评价的可操作性并在综合分析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指出功效系数法比较适用于煤炭行业,最后以神华集团为例,介绍了功效系数法的具体应用[13]综上所述,众多国内学者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绩效相关性研究,发现并非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都可以提高企业绩效,一些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性,还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是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选取的样本不同参考文献:[1]马力.西方公司社会责任界说评述[J].江淮论坛,20xx(4):49-52[2]Davila F.Linowes. Socio-Economic Accounting [J].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 1968 (11).[3]David F.Linowes.Socio-Economic Accounting[J].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1968(11):45-56.[4]Amy J.Gerald,D.Stakeholder Value, Stakeholder Management, and SocialIssue∶Whats the Bottom lin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xx(2):122-138.[5]Hillman,Amy J.,Keim,Gerald D.,Luce,Rebecca.A Board Composition Stakeholder Performance: Do Stakeholder Directors Make a Difference?[J].Business &Society,20xx(3):295-314.[6]郭超.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财会研究,20xx(1):25-27.[7]鹿翠,匡慧.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联性实证研究——基于江苏上市公司的分析[J].财会通讯,20xx(7):23-25.[8]李勤.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上市公司20xx年社会责任报告[J].财会通讯,20xx(6):59-62.[9]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xx(3):9-16.[10]鹿翠,匡慧.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联性实证研究——基于江苏上市公司的分析[J].财会通讯,20xx(7):23-25.[11]汤丽萍,王秋实.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20xx(10):23-25.[12]于翠芳.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矿业,20xx(11):22-28.[13]夏学英.煤炭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xx(9):34-36.[14]陆来安.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体系构建[J].中国市场,20xx(32).[15]赵伶玲.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J].中国市场,20xx(18).第二篇: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6500字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的研究的文献综述11级会计(CPA)2班 汪宇浩 11020537【摘要】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基础,通过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属性两个方面,影响着上市公司的经营治理,进而影响公司绩效水平。
本文回顾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等问题的研究方式、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目前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的不足之处,期望探求未来写作毕业论文的方向及思路关键词】上市公司; 股权结构; 公司绩效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繁荣,上市公司也在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治理方案,以求公司利益最大化;资本市场上的中小股东也都希望公司业绩不断上升,使得个人利益最大化但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基础,通过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属性两个方面,影响着上市公司的经营治理,进而影响公司绩效水平20世纪xx年代,Berle和Means在《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一书提出“股东高度分散并且经理人员拥有较少股权,企业的资源就很有可能被用来最大化经理层的利益而非股东的利益”这一观点引发了学界对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业绩关系的研究在如何量化对于“公司业绩”进行评价时,学者们常用的绩效指标有RoA、RoE、cRoA、托宾Q值、EVA等可见公司财务指标依然是首选其中,由于公司资产市值和资产重置成本在我国现行资本市场环境下很难衡量,导致托宾Q值指标的使用受到极大的限制,而经济增加值(EVA)是一个绝对一值指标,不能反映不同企业的规模差异,并且在计算时所进行的调整可能会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因此的使用也极为有限"对于经济学学者常用的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指标而一言,虽然表面看来主营业务利润指标的引入增强了利润指标的可信度,但容易忽略了该比率分子与分母不匹配的事实,主营业务利润与总资产的比值缺乏充分的会计学意义,相比而言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反映资本收益能力的国际通用指标,是所有财务比率指标中综合性最强、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与此同时,还有使用市净率(PB)作为评判标准,市净率避免了公司为了在股市获利而使用盈余管理,改变ROE的大小对于银行等特殊行业,往往从规模、创新、稳定性、盈利能力、配置、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以及营业范围等软性因素去考量公司绩效二、国外研究现状关于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xx年代,Berle和Means著写了《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一书,该书较全面的描述了控制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现象在此以后,国外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加以研究,研究扩展到了很多方面,角度选取也不尽相同在这里对国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第一类研究成果认为股权集中有利于公司治理绩效的提高此类观点认为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能够有效地激发大股东对经理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的动力该类研究成果最早的是 Berle 和 Means(1932),他们在 19xx年出版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权》中指出股东高度分散并且经理人员拥有较少股权,企业的资源就很有可能被用来最大化经理层的利益而非股东的利益但是正式展开对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关系研究的是Jensen 和 Meckling(1976),他们把公司股东分为内部股东及外部股东。
内部股东主要包括董事会成员和公司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外部股东则指的是不拥有公司控制权的中小股东Jensen 和 Meckling 对内部股东所拥有的股权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内部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公司的价值越大Grossman 和 Hart(1980)沿着 Jensen 和 Meckling 的研究思路,证明了股权高度分散条件下,单个股东缺乏对公司监管的动机,原因在于监管所获得的收益远低于他们监管所付出的成本Morck,Shleifer 和 Vishny(1988)认为,经理层倾向于依照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这必然会与公司外部股东的整体利益相冲突,然而当经理人员不拥有较高的持股比例,其个人利益与外部股东的利益将会一致,提高了公司治理绩效第二类研究成果认为股权分散有利于公司治理绩效的提高此类观点认为公司控股股东与外部中小股东的利益相冲突,在缺乏外部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大股东很可能以牺牲部分中小股东利益为代价,而与内部人共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降低了企业价值庞德(P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