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婴幼儿入园适应整合研究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92KB
约8页
文档ID:210451269
婴幼儿入园适应整合研究_第1页
1/8

婴幼儿入园适应整合研究 袁至欣 徐文鑫 段彩灵 孙莉 秦金亮【摘要】人类分子遗传学和人类进化生物学为研究婴幼儿入园适应提供了新思路研究者开展应激-适应的人类发展分子生物学整合性研究,以皮质醇作为应激状态生物标记物,研究其分泌模式、动态变化特征、个体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整合研究婴幼儿入园发展性适应提供了证据关键词】发展性适应;婴幼儿入园;生物标记物;跨学科;人类发展分子生物学G610 A 1004-4604(2021)09-0003-06个体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即为其不断适应环境要求的过程所有生物应对行为的最终目标都是适应早期儿童生活教育的实质是婴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机构集体生活的教育个体在最初的集体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社会态度和适应行为将为今后的入学适应、工作适应乃至终身发展性适应奠定基础进入托幼机构是大多数婴幼儿面临的第一个适应转折,婴幼儿要独自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制度化的生活作息和陌生的社会关系外部生活环境的巨变以及原有连续生活进程的打断使得婴幼儿在进入托幼机构初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入园适应期 本文以个体发展性适应为问题源,从人类发展分子生物学的整合视角,介绍生物标记物跨学科测量研究,阐释婴幼儿进入托幼机构适应性行为研究的新路径、新趋势。

一、应激-适应的人类发展分子生物学整合性研究进展人类种系发展的分子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的相关研究为理解婴幼儿入园适应的个体差异提供了新视角应激-适应的人类发展分子生物学整合性研究基于应激系统模型,以动态、系统、相互渗透的观点看待发展性适应问题,从分子层面探讨生理-心理协调一致的适应过程进入托幼机构对婴幼儿来说构成了应激源,适应托幼机构环境的过程必定伴随着其心理和生理的协同变化随着生理-心理应激理论的成熟以及生化检测技术的发展,过去令研究者束手无策的儿童应激水平测量如今可以通过检测与应激反应相关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来完成面对应激源,个体的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被共同激活,随之而来的神经内分泌改变是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先导和基础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在生理指标上表现为心率、血压、皮肤电水平的升高,并伴随着外周肾上腺素(Peripheral Epinephrine)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的大量释放α淀粉酶(α?Amylase)分泌的增加通常被视为交感神经激活的生化标志。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激活则主要表现为皮质醇(Cortisol)的释放〔1〕除此之外,近几年的研究指出,内源性大麻素系统(the Endocannabinoid System)是参与应激反应神经调节的重要系统,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与个体应激状态的相互作用在应激诱导下,下丘脑的内源性大麻醇类神经传导物质花生四烯酸乙醇胺(Anandamide,AEA)含量下降,而这被视为产生皮质醇(酮)的必要条件花生四烯酸甘油(2?Arachidonoylglycerol,2?AG)在应激诱导下含量上升,从而激活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负反馈通路应激引起的生理变化是全身性的不同种类的应激源会引发不同的应激反应,如交感神经系统对生理性应激更加敏感,而在心理性应激诱发范式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更能被有效激活〔2〕入园发展性适应作为心理性应激源,能够有效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研究者也主要通过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活程度的测量来评估婴幼儿入园应激水平皮质醇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活动的终端产物,唾液、血液的皮质醇浓度可以反映人体即时应激状态,头发的皮质醇浓度则是压力随时间累积的生物标记物。

〔3〕除了在面对应激源时人体会分泌大量皮质醇外,伴随个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皮质醇的分泌存在24小时内的昼夜节律变化模式一般来说,早晨清醒后皮质醇大量分泌,在起床后30分钟左右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在入睡后保持一种较低且较为平稳的状态〔4〕皮质醇斜率变化(Diurnal cortisol slope)指的是皮质醇浓度从早到晚下降的速率我们通过斜率正负可以判断个体是否表现出典型的皮质醇节律皮质醇分泌的昼夜节律在新生儿时期就会出现,到3岁左右发展为与成人稳定性相当的生理节律〔5〕已有研究证明,适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活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但婴幼儿若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则会损害健康,可能会对免疫系统造成伤害,使得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对情绪调节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考虑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活对婴幼儿健康的重要性,系统了解婴幼儿在入园适应中的皮质醇分泌模式及其预测因素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这一时期婴幼儿的身心适应状況及其动态适应进程二、人类发展分子生物学的皮质醇标记物整合路径因为皮质醇对适应性应激源具有高灵敏度,其采集过程又具有无创性特点,所以皮质醇浓度作为生化指标被广泛运用于婴幼儿发展性适应的评估。

一)入园发展性适应阶段皮质醇分泌的动态变化在入园初期,部分婴幼儿出现了高度应激、皮质醇分泌增多的特点随着入园时间的增长、环境熟悉度的提高,婴幼儿与教师、同伴互动日益增多,人际关系网络逐渐形成,婴幼儿整体皮质醇分泌出现了下降趋势〔6〕研究者发现,第3周通常为入园发展性适应的“关键期”在这一周,婴幼儿皮质醇分泌出现大幅下降〔7〕在这一适应进程中,上午皮质醇浓度的下降尤其明显,说明婴幼儿已经逐渐适应了与父母的分离;下午皮质醇浓度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幅度小于上午 除此之外,尽管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入园适应,婴幼儿在园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仍然处于激活状态,具体表现为在园时的皮质醇浓度高于在家时的皮质醇浓度〔8〕研究者分别对婴幼儿入园前一周和入园3个月后的头发皮质醇进行采集、测验,发现入园后头发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入园前〔9〕这一结论从慢性应激的角度证明了进入托幼机构作为一个压力事件激活了婴幼儿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且应激的生化标记物在3个月中不断累积不过,受制于头发皮质醇的特性,我们无从得知婴幼儿在入园适应期的皮质醇分泌变化曲线大部分婴幼儿随入园时间推移表现出应激状态的减缓,但婴幼儿的适应速度与适应水平存在个体差异。

研究指出,入园3个月后,有约十分之一到七分之一的婴幼儿仍然处于高皮质醇活性状态〔10〕入园后第1周到第6至9周之间,婴幼儿上午皮质醇变化的差异在整体上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个体间却存在显著差异〔11〕可能的原因是该研究中婴幼儿平均年龄不足3岁,较小的年龄导致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发育不成熟,缺乏对应激源的响应和精准调控二)基于皮质醇动态变化的个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入园适应阶段婴幼儿皮质醇分泌的动态变化可以视为个体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动态变化的一种反应过程这种动态变化可能与婴幼儿个体特征、家庭系统、托幼機构质量等因素有密切关联1.婴幼儿个体特征因素多项研究表明,婴幼儿在园时的皮质醇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尤其是在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仍表现为高皮质醇活性的通常为班内年龄较小的婴幼儿〔12〕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结论是基于婴幼儿应激系统的生理成熟得出的若个体本身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尚未发育成熟,尤其是3岁以前的婴幼儿,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高度不稳定性及对应激源的低敏感性都可能导致其皮质醇分泌水平不能准确反映个体的应激状态〔13〕婴幼儿的气质特点与社交能力也会影响入园适应期的皮质醇分泌,但两者不是独立调控应激水平的,而是相互作用的。

在气质上更积极的婴幼儿往往会表现出更多主动的社交行为,这有可能促进其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相关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入园初期表现出高皮质醇浓度的婴幼儿通常具有积极、外向、主动的交往特征和高适应性、低心境质量的气质特征,通常为易带型、活泼型气质 随着入园时间增长,人际网络逐渐形成,这类更加积极外向且具备更强交往技能的婴幼儿与同伴交往的压力逐渐降低,其皮质醇水平也显著下降具有更多社交退缩行为和消极情绪的婴幼儿反而会在入园适应后期表现出皮质醇水平的上升,这类婴幼儿通常为高抑制型、难带型和害羞型气质〔14〕入园前同伴经历更丰富的婴幼儿,其皮质醇反应同积极外向的婴幼儿大体一致,初入园时表现为高激活,在群体熟悉后逐渐回落〔15〕2.家庭因素从家庭因素来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母子依恋水平及可得性、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生活事件等可能对入园适应期的皮质醇分泌产生影响,但研究者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通常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婴幼儿生活稳定性差,皮质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16〕但也有研究者指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婴幼儿在园时的皮质醇水平反而低于在家时的皮质醇水平,他们在入园初期就表现出日间皮质醇水平平缓甚至典型下降,而在家时的日间皮质醇水平却趋于上升或保持平稳。

〔17〕入园适应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应激源是与父母及其他照料者的分离研究证明,安全依恋图式的存在可以有效防止或缓冲皮质醇反应〔18〕在入园初期,更高的母亲情感可得性与较低的应激水平和更早出现的、具有更高稳定性的皮质醇节律相关〔19〕然而,也有研究结果表明,依恋安全且依赖主要照料者的婴幼儿在进入托幼机构时反而会产生更强烈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活〔20〕相比对照料者的依恋,婴幼儿对教师的安全依恋可能起到更重要的缓冲作用童年早期遭受虐待、家庭冲突频繁、家庭环境变更频繁会导致婴幼儿长期处于应激状态〔21〕有研究者将重大生活事件强度和频率纳入入园适应研究中,发现重大生活事件发生频率高以及接受消极教养方式的婴幼儿在家的上午唾液皮质醇水平更高,但在入园皮质醇分泌模式上与其他较少面对重大生活事件、接受积极教养方式的婴幼儿没有显著差异〔22〕但也有研究者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发现家庭冲突较多的婴幼儿反而对入园表现出了更高的敏感性,入园第一周的皮质醇水平高于入园前一周,且显著高于低家庭冲突的婴幼儿〔23〕3.托幼机构因素婴幼儿进入托幼机构,照料者从父母或家人转变为了托幼机构教师,婴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是影响其入园适应的重要因素。

多项研究发现,婴幼儿与教师依恋关系的安全性与在园皮质醇水平呈负相关〔24〕积极师幼互动对皮质醇水平下降起到重要作用,且随着入园时间的增长,积极师幼关系的作用进一步加强〔25〕托幼机构的质量直接决定婴幼儿接受的托育服务的质量托幼机构质量越高,出现非典型皮质醇节律的婴幼儿数量越少〔26〕低质量的教学活动安排和混乱的团队计划与非典型皮质醇节律和高皮质醇水平显著相关〔27〕班级规模、班级教师数量、婴幼儿人均可用面积是托幼机构质量中与婴幼儿应激反应显著相关的因素〔28〕三、研究展望与教育改进策略(一)研究展望1.聚焦入园适应进程中身-心适应的微观动态变化过程婴幼儿入园适应是一个与环境交互、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心理、生理以及行为随适应情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有研究者从人类进化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的整合视角展开了相关研究,但大多数研究仍然以适应结果为导向,以群体陌生期、群体熟悉期为时间点开展横断研究,从适应、不适应维度进行群体特征比较未来的研究应当立足个体差异,寻求更加精细化的研究手段,以动态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入园适应进程中的个体发展轨迹2.探明入园适应的关键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作用机制研究者主要从个体特征、家庭因素、环境相关因素入手探讨影响入园适应的可能原因,但目前还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结论。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对以上几个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量进行进一步评估,并结合婴幼儿行为观察、教师与父母评价、婴幼儿主观表达等信息,充分探讨可能对入园适应进程中皮质醇分泌模式及其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并总结可能的预测因素3.完善入园适应过程中生物标记物的采集与分析技术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