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法治》主体设问一、中国共产党【设问方向】党的地位、作用、执政方式、党的建设等 【关联知识】1.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2.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如通过人大将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法律) 3.自身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示例设问】党如何领导脱贫攻坚工作? 【参考答案】①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制定精准扶贫战略,统筹资源配置和政策落实 ② 践行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政策保障贫困人口权益,落实“两不愁三保障” ③ 完善制度保障:推动《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等立法,为脱贫攻坚提供法治保障 ④ 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动员党员结对帮扶,形成“党建+扶贫”模式 意义:实现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彰显党的领导优势和制度优势二、政府(行政机关)【设问方向】政府职能、依法行政、服务型政府建设等 【关联知识】1.职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2.原则:对人民负责(工作态度、作风、方法)、依法行政(法定职责必须为) 3.监督与公开:政务公开、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 4.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优化营商环境) 【示例设问】政府应如何推进“放管服”改革? 【参考答案】① 职能转变:深化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行“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 ② 依法行政:落实权责清单制度,规范执法程序,杜绝“运动式执法” ③ 优化服务:建设数字政府,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率 ④ 监督机制:完善政务公开和第三方评估,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 意义: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增强群众获得感三、人民代表大会及人大代表【设问方向】人大职权、人大代表职责、民主集中制等 【关联知识】1.人大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如审议通过《民法典》) 2.人大代表:提案权、质询权,需联系群众并接受监督 3.民主集中制: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如政府由人大产生并对其负责) 4.制度优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集中力量办大事(如疫情防控立法) 【示例设问】人大如何通过立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答案】 ① 行使立法权:制定《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完善生态法律体系。
② 民主立法: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听证会等渠道吸纳公众意见 ③ 监督落实:开展《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督促政府整改突出问题 ④ 制度保障: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法律,强化生态优先原则示例设问】人大代表应如何履职以反映民意? 【参考答案】① 行使提案权:针对民生问题(如教育、医疗)提出议案,推动政策完善 ② 联系群众:定期走访选区,通过“代表联络站”收集群众诉求 ③ 监督政府:对部门工作提出质询,确保政策执行到位(如乡村振兴资金使用) ④ 模范守法:带头遵守法律法规,接受选民督四、公民【设问方向】权利与义务、政治参与、法治意识等 【关联知识】1.权利与义务: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监督权,需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2.参与途径: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如参与听证会) 3.参与原则:权利与义务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 【示例设问】公民应如何有序参与基层治理? 【参考答案】① 参与民主选举:依法投票选举村委会、居委会成员,行使选举权 ② 参与民主决策:通过村民会议、社区议事会等对公共事务建言献策 ③ 加强民主监督:利用“村务公开栏”“数字平台”监督基层干部工作。
④ 遵守法律规范:践行村规民约,配合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等公共政策五、人民政协与多党合作制度【设问方向】协商民主、政协职能、政党关系等 【关联知识】1.多党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如提案办理) 3.制度意义:凝聚社会共识,助力科学决策 【示例设问】政协在基层治理中如何发挥作用? 【参考答案】① 政治协商:围绕社区养老、旧城改造等议题开展专题调研,形成提案 ② 民主监督:监督政府惠民政策落实(如老旧小区电梯加装进度) ③ 参政议政:组织政协委员下沉社区,搭建“委员工作室”收集社情民意 ④ 凝聚共识: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矛盾,促进基层和谐(如物业纠纷调解)示例设问】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① 凝聚社会共识:通过政治协商汇聚各党派、各阶层智慧(如民主党派提交乡村振兴提案),形成科学决策的合力 ② 民主监督实效:民主党派监督党和政府工作(如脱贫攻坚专项监督),推动政策落实和问题整改 ③ 制度包容性:既坚持党的领导,又保障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权利(如政协委员列席人大会议),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④ 治理效能转化:将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如提案转化为《健康扶贫实施方案》),实现集中统一与广泛民主的平衡六、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设问方向】监察权、司法公正、权力监督等 【关联知识】1.监察机关:独立行使监察权,对所有公职人员监督 2.司法机关:法院、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如纠正冤假错案) 3.法治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责任制改革 【示例设问】监察体制改革对反腐败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 权力监督全覆盖:整合反腐败资源,对所有公职人员实施监察(如国企、事业单位纳入监察范围),消除监督盲区 ② 法治化规范化:制定《监察法》明确监察程序(如留置措施取代“双规”),保障反腐败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③ 提升反腐效率:监察委与纪委合署办公,形成集中统一的反腐体系(如“打虎拍蝇”专项行动),增强案件查办力度 ④ 制度威慑力:通过监察问责形成“不敢腐”的震慑,推动“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建设七、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设问方向】基层民主、自治形式、治理创新等 【关联知识】1.自治形式:村委会、居委会的民主选举和决策(如“四议两公开”) 2.治理体系:自治、法治、德治结合(如村规民约)。
3.制度意义:保障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示例设问】如何完善社区治理中的协商机制? 【参考答案】① 健全协商平台:建立社区议事会、居民恳谈会等组织形式(如“四议两公开”制度),保障居民知情权和参与权 ② 创新协商形式:运用数字技术搭建线上协商平台(如“一码共治”扫码反馈问题),提高协商效率和覆盖面 ③ 规范协商程序:制定社区议事规则,明确议题提出、讨论、表决流程(如积分制管理),确保民主决策科学化 ④ 强化法治保障:将协商成果纳入村规民约或社区公约(如垃圾分类奖惩条款),提升协商结果的约束力示例设问】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如何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参考答案】① 直接民主形式:通过村民会议、居民议事会实现自我管理(如“四议两公开”) ② 法治保障:依法制定自治章程,规范公共事务决策程序 ③ 多元共治:构建“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治理体系(如积分制管理) ④ 创新实践:推广“智慧社区”平台,拓宽居民参与渠道(如线上意见征集)八、国家(综合主体)【设问方向】国家职能、政策制定、国际关系等 【关联知识】1.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国家职能:对内维护稳定、组织建设,对外维护主权和发展利益。
3.政策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外交政策(如“一带一路”倡议) 【示例设问】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 国家性质要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乡村振兴是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② 党的执政理念: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乡村振兴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 ③ 政府职能履行:政府履行社会建设职能,通过政策扶持(如财政补贴、人才下乡)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④ 制度优势保障:发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优势(如村民自主决定土地流转方案),激发农村内生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