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影《鬼子来了》的艺术手法与审美内涵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8.72KB
约7页
文档ID:219439969
电影《鬼子来了》的艺术手法与审美内涵_第1页
1/7

电影《鬼子来了》的艺术手法与审美内涵[摘要]与《地道战》《地雷战》等耳熟能详的抗战老电彫相比, 姜文导演的电影《鬼子來了》颠覆了以往抗战题材中塑造的形象影片中 既没有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口我的民族英雄形象,也没有协助党抗击日本 侵略者的思想进步的农民形象,而是用近乎黑色幽默的手法为人们展示出 了 1945年我国沦陷区内思想落后的农民的真实生活境遇[关键词]电影美术;色彩;声音;主题思想《鬼子来了》这部影片大部分基调是喜剧的,一开场就给观众带来许 多笑点,然而随之而来的血腥屠杀却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姜文用荒诞的手法使战争题材充满了喜剧色彩,但在欢笑过后上演的一场 残忍的屠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会让观众在观看之余产生更加深刻而独 特的反思一、以独特的黑白色彩成像,用老电影的画面再现历史的真实《鬼子来了》电影中最突出的美术特征是对电影色彩的特殊处理,除 了影片结尾那几十秒的彩色画血,影片都是以黑白片的形式呈现的,让人 联想起在革命老片中抗战的真实场景然而姜文的《鬼子來了》这部影片 颠覆了以英雄主义与民族主义为主旋律的抗战题材的电影,通过对抗战时 期一部分中国国民愚昧、懦弱的生活的真实再现,与以往形成了强烈的对 比,使得电影《鬼子来了》的独特性得到了凸显。

相对于彩色片,黑白片让人感觉到更加贴近战争岁月,更适合抗战题 材的电影,即使导演的表现再荒诞,也能让人感觉到战争年代的真实性 而对于摄影技术先进的当今时代,用黑白片拍摄电影并不容易,彩色要远 远超过黑口的表现力,对看惯了彩色电影的当下观众,如何用黑白两色拍 摄出不输于甚至是超过彩色电影的表现效果,无疑对导演、摄影师及美术 师都是一大挑战但《鬼子来了》被呈现在世人面前之后,产生了巨大的 反响,这不得不说是摄影师与导演的胜利影片在最后马大三死去的时候变成了彩色,这是导演的精心安排在 几十秒的彩色画面中,以红色最为突出红色代表着血、危机与死亡,在 这点上黑白片并不能像彩色片那样来得直观、透彻在经过漫长的黑白世 界之后,刺眼的红色对观众产牛了巨大的视觉冲击结局的色彩转变带有 深刻的寓意,它既寓意着一种结束,又寓意着一种觉醒在马大三死后人 们看明白了这个世界,伴随着他的死,一个时代正在结束,而另一个时代 却刚刚开始二、喜剧的声咅,却渲染着震慑人心的悲剧气氛在这部影片中,声音是通过背景音乐和人物对话来体现的《鬼子来了》当中的背景音乐并不多,只有日本军乐这一个背景音乐 这首H本军乐的节奏欢快流畅,在影片前半部分,每一次H本兵穿过村子 时都会响起,音乐映衬着日本兵的心情与村中孩子们的心情,在日本兵给 孩子变戏法时,双方的心情都是愉快的,日本侵略者与被奴役的中国农民 维持着一种表面的和平,这与以往电影中“鬼子进村”的场景很不相同。

在影片中日本人控制的这个小山村里,人们过着相对稳定的日常生活,日 本人不是见人就杀,见物就抢,而是给村子里的孩子发糖吃然而就在人 们对日本兵抱有幻想的时候,伴随着同样欢快的乐曲而来的却是日本兵对 中国百姓残酷的屠杀这是影片中最具震撼力的场景,是整部影片的一个 转折,表面的和平被打破,战争残酷的本质表露出來,即使是后来马大三 被处死,都没有这场戏带给人的冲击大屠杀过程中伴随始终的那首节奏 欢快的曰本军乐,映衬着日本人杀戮时的快感,有着更为撼人心魂的效果, 让人不觉悲从中来日本军乐无论多么欢快,也掩盖不了它军乐的性质, 就像H本军人无论多么友善也掩盖不了他们侵略者的本性一样而影片最 后马大三冲进日本战俘营,为村民们报仇时的配乐是悲壮的、舒缓的、凄 婉的,与轻快的军鼓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渲染出了当时悲壮的气氛,表 现出了马大三绝望、愤恨的心境,也暗示着他悲惨的命运电影中的人物对话也是极具特色,极其讲究的电影的表现力不仅来 自于人物的肢体动作,同样来自于人物的语言,演员说话的方式、腔调、 态度等,都会带來不同的表演效果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长城脚下…个名 为挂甲台的偏僻的村庄,故事里的人都是当地的农民,人物之间的对话都 用的是河北方言,而方言较普通话更具有地方特色,更加真实。

通过人物 的对话,观众能够充分了解到电影中人物所处的卑微的地位,能够明显感 觉出他们的愚昧与软弱的性格特征而当时农民未开化的思想与行为在现 代人看来是极其可笑的,用河北方言讲出來就更加富有喜剧效果,这是影 片在一开始就引起哄堂大笑的原因,也是导演所追求的荒诞独特的表现手 法电影中人物对话的内容是很发人深省的,对话不仅揭示出了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样也暗示着人物的命运影片中挂甲台的农民总是为如 何处置日本兵与翻译官而发生分歧,发生争吵,而正是这样激烈对白冲突, 使人物性格凸显岀来,农民固有的懦弱无知、愚昧推诿、安于现状都在人 物对话中淋漓尽致地展现而马大三在请六爷出手杀日本战俘时那段“含 笑九泉”的对•话,也正是暗示出了马大三自己最后的悲惨命运影片的音乐与台词都经过精心的编排,使影片产牛强烈的反讽效果三、各色的人物形象,揭示了那个年代真实的社会现状在影片中主要有四种人,中国农民、汉奸、FI本兵与国民党中国农民无疑是这部电影中的主角,但是姜文塑造的不是思想开化、 积极协助党共同抗战的进步农民的形象,而是在封建制度长期束缚Z 下形成的思想守旧、愚昧软弱的农民形象马大三以及他周围的那一群村 民是生活在口军统治下的中国农民,没有受到过什么先进思想的影响,也 没有所谓的民族尊严、民族意识,他们只是单纯地考虑自己如何生存下去, 只要能够生存,其他一切都没冇意义,人类的卑微、虚伪、狡猾、懒惰、 推诿等劣根性在挂甲台村民身上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展现。

而这种展现在日 本人与中国人大联欢时被推向了高潮八婶子不再大吵大闹、以死相挟, 改唱起了小调,二脖子也不知死活地在皇军面前无所顾忌,村民们都被表 血上的和平蒙住了双眼,而正是他们的愚昧无知让他们没有意识到潜在的 巨大危机,最后全村人都死在了鬼子的刀下姜文就是想要让世人看到, 抗战年代中国愚蠢、卑微的农民形象,揭示着1945年真实存在的一 种社会现状影片中的董汉臣这个汉奸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中 国人,却拼命保护日本人的安全,利用语言障碍误导对话双方,做得游刃 有余,然而仔细想想他也是为了生存下去,为了生存不在乎所谓的民族尊 严、民族仇恨,似乎与挂甲台的农民一样,只是他更加卑微、更加狡猾, 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人的劣根性,最后被国民党当成牺牲品处死了, 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姜文专门邀请曰本人加盟演出,饰演影片中的日本兵,产生了更好的 表现力刚开场的日本兵一反以前抗战电影见人就杀的残忍形象,而是给 村子里的孩子发糖吃被救出的花屋抱着日本武士道精神要以身殉国的爱 国主义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后來花屋为中国农民的善良感动,对中国人 磕头拜谢更是一反日本人在人心冃中的形象,而最为让人震惊的还是 日本兵与中国百姓联欢的场景,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都齐声欢畅,其 乐融融,这在以往的抗战电影中从未见到过。

然而战争的残酷,口木人的 凶残是存在的,对人的残害还是发生了,那种残忍的屠杀不仅表现出 了日本人的残忍,也更加突出了中国农民的愚昧无知,而最后马大三却被 口己所救了的人杀了,更是一种极强的讽刺导演正是追求这样强烈的对 比,来凸显后来悲剧发牛时带给人的强烈的震撼力在影片的最后国民党以战胜国的身份出现在了银幕上,吴大维饰演的 国民党军官是一个更具讽刺性的人物,断了的双腿,带有香港口音的普通 话,讲话时背后站着的不是中国人,而是嚼着口香糖的外国人,傀儡的形 象不言而喻对于引起战争真正的罪人,不但不处罚还耍保护他们的安全, 却要一个小小的汉奸来背负日本人所犯下的错,中国人最后杀的还是中国 人,连为乡亲们报仇的马大三也是死在日本人的刀下,这无疑是一种嘲讽, 由这样的人来领导中国的未来,中国的未来又将会怎样,曰本投降之后, 到来的是真正的和平?影片中各色人物形象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姜文 用这些人物形象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个不同于举国欢庆抗战胜利的1945年, 姜文的1945年是沉重的,是发人深思的四、用荒诞展示主题思想,其内在哲理发人深思主题思想可谓是一部影片的灵魂,就像艺术家手中的艺术品,文学家 笔下的文学作品一样,每一部电影都有它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姜文的《鬼 子來了》并不仅仅是一部娱乐片,更是一部蕴含哲理性的影片电影所耍表达的是:人类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生存挂甲台的农民们 为了牛存,把俘虏供养起来,为了生存可以做到杀人灭口,为了生存可以 把口木战俘交还给口木人,为了生存可以与侵略自己、压迫自己的人一起 大联欢,然而就是这样想要卑微地活着,却还是逃不了死亡的命运,这是 一种讽刺,同时也是对国人这种愚昧无知、推诿懦弱个性的强烈批判影片的最后黑白转为彩色,马大三的头在砍下Z后转九个圈、马大三 眨了三下眼睛、马大三微笑死去,这些都是导演追求的荒诞的表现手法的 产物色彩的冲击,诡异的笑容让人感到心惊,那么马大三为什么微笑, 是真的含笑九泉、还是对活着的人的嘲讽,这些都是值得人们思考的对 于今天的人來说,影片给予我们更多的是启示与借鉴,当导演把真实历史 展现在我们面前时,面对国人的愚昧无知、胆小懦弱,我们应该深刻反省, 为什么1945年中国会有这样一群可悲的人,而现今这样的人还是否存在?姜文通过对抗战时代一群思想落后、愚昧无知的农民生活的真实再 现,加深了人们对抗战年代那段历史的认识,告诫、鞭挞国人要活得有尊 严,有骨气、要清醒、活得明白而民族意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十分重 要的,而这样活着,才能算是真正地活着。

总的來说,姜文的《鬼子来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1945年, 它触及我国以往抗战题材从未触及的新领域,将国人的劣根性真实完全地 揭示出来,是对愚昧无知、懦弱狡猾、安于现状的国人的严厉批判,这无 疑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黑白与彩色的强烈反差,粗栃的影像 画面,激烈的对白冲突,荒诞的情节设置,都说明这部影片的独特性与突 破性,而止是这些特异的表现手法,使这部电影给当代人带來了强大的震 撼力与冲击力,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影片[参考文献][1] 吕志昌•影视美术设计[M].北京: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 宫林•中国电影美术论[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3] 梁明,李力•电影色彩[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狄其安•电影中的音乐[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5] [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 •北京:中国电影出 版社,2003.[作者简介]杨长岁(1970—),男,吉林通榆人,松原职业技术 学院讲师,主耍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张文赫(1982—),男,吉林前郭 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动画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动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