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大安山乡大安山中学高一数学理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是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1. 已知互不重合的直线a,b,互不重合的平面,给出下列四个命题,正确命题的个数是①若,,,则 ②若,,则③若,,,则 ④若,,则//A.1 B. 2 C. 3 D. 4参考答案:C由题意,已知互不重合的直线和互不重合的平面,在A中,由于,过直线平面都相交的平面,记,则且,所以,又,所以,故A是正确的;在B中,若,则由面面垂直和线面垂直的性质得,所以是正确;在C中,若,则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所以是正确;在D中,若,则或,,所以是不正确的,故选C.2. 已知A(2,﹣3),B (﹣3,﹣2),直线l过定点P(1,1),且与线段AB相交,则直线l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是( )A. B. C.k≤﹣4或 D.以上都不对参考答案:C【考点】恒过定点的直线.【分析】画出图形,由题意得 所求直线l的斜率k满足 k≥kPB 或 k≤kPA,用直线的斜率公式求出kPB 和kPA 的值,解不等式求出直线l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解答】解:如图所示:由题意得,所求直线l的斜率k满足 k≥kPB 或 k≤kPA,即 k≥=,或 k≤=﹣4,∴k≥,或k≤﹣4,故选:C.3. 调研考试以后,班长算出了某班40人数学成绩的平均分为M,如果把M当成一个同学的分数,与原来的40个分数一起,算出这41个分数的平均值为N,那么的值为A. B.1 C. D.2参考答案:B4. 设函数 条件:“”;条件:“为奇函数”,则是的 ( ) A. 充要条件 B. 充分不必要条件 C. 必要不充分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参考答案:B5. 已知两直线l1:mx+8y+n=0和l2:2x+my-1=0,若l1⊥l2且l1在y轴上的截距为-1,则m,n的值分别为( )A.2,7 B.0,8C.-1,2 D.0,-8参考答案:B6. 圆弧长度等于圆内接正三角形的边长,则其圆心角弧度数为( )A. B. C. D.2参考答案:C【考点】弧度制的应用.【专题】数形结合.【分析】等边三角形ABC是半径为 r的圆O的内接三角形,则线AB所对的圆心角∠AOB=,求出AB的长度(用r表示),就是弧长,再由弧长公式求圆心角弧度数.【解答】解:如图,等边三角形ABC是半径为r的圆O的内接三角形,则线AB所对的圆心角∠AOB=,作OM⊥AB,垂足为M,在 rt△AOM中,AO=r,∠AOM=,∴AM=r,AB=r,∴l= r,由弧长公式 l=|α|r,得,α===.故选 C.【点评】本题考查圆心角的弧度数的意义,以及弧长公式的应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7. 已知,符号表示不超过的最大整数,若关于的方程(为常数)有且仅有3个不等的实根,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参考答案:B8. 下表是降耗技术改造后,生产甲产品过程中记录的产量(吨)与相应的生产能耗(吨标准煤)之间的几组对应数据,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求出关于的线性回归方程,那么表中的值为( )34562.544.5A. 4 B. 3.15 C. 4.5 D. 3参考答案:D9. 已知f(x)=ax7﹣bx5+cx3+2,且f(﹣5)=m则f(5)+f(﹣5)的值为( )A.4 B.0 C.2m D.﹣m+4参考答案:A【考点】函数奇偶性的性质.【分析】由题意设g(x)=ax7﹣bx5+cx3,则得到g(﹣x)=﹣g(x),即g(5)+g(﹣5)=0,求出f(5)+f(﹣5)的值.【解答】解:设g(x)=ax7﹣bx5+cx3,则g(﹣x)=﹣ax7+bx5﹣cx3=﹣g(x),∴g(5)=﹣g(﹣5),即g(5)+g(﹣5)=0∴f(5)+f(﹣5)=g(5)+g(﹣5)+4=4,故选A.10. 已知等边的边长为2,为内(包括三条边上)一点,则的最大值是( )A.2 B. C.0 D.参考答案:A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则,设点P的坐标为,则.故令,则t表示内(包括三条边上)上的一点与点间的距离的平方.结合图形可得当点与点B或C重合时t可取得最大值,且最大值为,故的最大值为.选A.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从“k到k+1”左边需增加的代数式是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分析】写出时的表达式,然后写出时的表达式,由此判断出增加的代数式.【详解】当时,左边为,左边的固定,当时,左边为,化简得,故增加的项为.【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数学归纳法的概念以及运用,考查观察与思考的能力,考查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属于基础题.12. 函数f(x)=的定义域是 .参考答案:{x|x=2kπ,k∈z}【考点】函数的定义域及其求法.【分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得到cosx=1,解出即可.【解答】解:由题意得:cosx﹣1≥0,cosx≥1,∴cosx=1,∴x=2kπ,k∈Z,故答案为:{x|x=2kπ,k∈z}.13. 若x,y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2.【分析】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平行移动直线,在平面区域内找到使得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最大时所经过的点,求出该点的坐标,代入目标函数中,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详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如下图所示;平行移动直线,当平移到点时,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最大,此时点坐标满足方程组:,目标函数最大值为.【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性规划问题,考查了求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正确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解题的关键.14. 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用粗线画出了某多面体的三视图,则该多面体最长的棱长为 . 参考答案:15. 函数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略16. 已知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参考答案:略17. 函数在〔1,3〕上的最大值为 ,最小值为_参考答案:1,三、 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2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8. (10分)如图,已知两条直线l1:x-3y+12=0,l2:3x+y-4=0,过定点P(-1,2)作一条直线l,分别与l1,l2交于M、N两点,若P点恰好是MN的中点,求直线l的方程.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设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y=k(x+1)+2由交点M的横坐标xM=.由交点N的横坐标xN=∵P为MN的中点,∴.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x+2y-3=0.略19. (14分)已知函数f(x)=loga(x+1)﹣loga(1﹣x),a>0且a≠1.(1)求f(x)的定义域; (2)判断f(x)的奇偶性并予以证明.参考答案:考点: 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函数的定义域及其求法. 专题: 函数的性质及应用.分析: (1)使函数各部分都有意义的自变量的范围,即列出不等式组,解此不等式组求出x范围就是函数的定义域;(2)根据函数奇偶性的定义进行证明即可.解答: (1)由题得,使解析式有意义的x范围是使不等式组成立的x范围,解得﹣1<x<1,所以函数f(x)的定义域为{x|﹣1<x<1}.(2)函数f(x)为奇函数,证明:由(1)知函数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且f(﹣x)=loga(﹣x+1)﹣loga(1+x)=﹣loga(1+x)+loga(1﹣x)=﹣[loga(1+x)﹣loga(1﹣x)]=﹣f(x)所以函数f(x)为奇函数.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函数定义域的求法,以及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利用函数奇偶性的定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0. 已知在锐角中,为角所对的边,且.(Ⅰ)求角的值; (Ⅱ)若,则求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解:(1) 2分 2分,因为在锐角中,所以 2分(2)所以 1分 2分因为 2分所以 略21. 设函数f(x)=lg(ax﹣bx),且f(1)=lg2,f(2)=lg12 (1)求a,b的值. (2)当x∈[1,2]时,求f(x)的最大值. (3)m为何值时,函数g(x)=ax的图象与h(x)=bx﹣m的图象恒有两个交点. 参考答案:【考点】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函数的最值及其几何意义. 【专题】计算题;方程思想;分类法;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分析】(1)由已知可得a﹣b=2,a2﹣b2=12,解得答案; (2)当x∈[1,2]时,4x﹣2x∈[2,12],结合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可得答案; (3)若函数g(x)=ax的图象与h(x)=bx﹣m的图象恒有两个交点,则4x﹣2x=m有两个解,令t=2x,则t>0,则t2﹣t=m有两个正解,进而得到答案. 【解答】解:(1)∵f(x)=lg(ax﹣bx),且f(1)=lg2,f(2)=lg12, ∴a﹣b=2,a2﹣b2=12, 解得:a=4,b=2; (2)由(1)得:函数f(x)=lg(4x﹣2x), 当x∈[1,2]时,4x﹣2x∈[2,12], 故当x=2时,函数f(x)取最大值lg12, (3)若函数g(x)=ax的图象与h(x)=bx﹣m的图象恒有两个交点. 则4x﹣2x=m有两个解,令t=2x,则t>0, 则t2﹣t=m有两个正解; 则, 解得:m∈(﹣,0)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熟练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解答的关键. 22. 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 中,AC =BC =1,∠ACB =90,AA1 =,D 是A1B1 中点.(1)求证C1D ⊥平面A1B ;(2)当点F 在BB1 上什么位置时,会使得AB1 ⊥平面C1DF ?并证明你的结论.参考答案:(1)证明:如图,∵ ABC—A1B1C1 是直三棱柱,∴ A1C1 =B1C1 =1,且∠A1C1B1 =90.又 D 是A1B1 的中点,∴ C1D ⊥A1B1 .∵ AA1 ⊥平面A1B1C1 ,C1D 平面A1B1C1 ,∴ AA1 ⊥C1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