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教师资格 证模块六-教学实施

101****457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90MB
约54页
文档ID:49945341
小学教师资格 证模块六-教学实施_第1页
1/54

模块六 教学实施一、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和意义是指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Ø 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是否顺利完成,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高低Ø 制约着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选取Ø 新课程改革开展“ 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第一节 小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第一章 课堂的组织和教学情境的创设(二)课堂教学组织的类型Ø 第一个提出班级授课制概念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Ø 1862年,清政府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Ø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开始流行1、班级授课制(1)几个常识点(2)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概念: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以“班”为人员单位、以“时”为时间单位、以“课”为活动单位,教学内容不允许更改(3)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优点:能严格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的质量,比较科学的大面积培养人才,便于系统传授各科知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集体教育的作用;缺点: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学生的动会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了限制,灵活性不够。

因此为了达到教育公平,可以改进班级授课制:缩小班级规模、压缩集体教学的时间、增加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按能力或兴趣分组进行教学实际中较难做到2、小组教学小组合作:改变传统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信息流,教师起到了指导作用,有利于学生的交往和合作意识根据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学生编成程度不一的小组,以各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分开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精神,使得学生的某些技能得到更加优秀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因处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也能帮助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半圆式教学以讲台作为中心,将学生的课桌椅排成半圆的形状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评价:有利于开展活动量较大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活跃教室的氛围,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交往能力,帮助学生更多的进行互动交流;但需要选定合适的课程主题4、分组(分层)教学按照学生的能力成绩把他们分为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是对班级授课制的一种改进Ø 外部分组:可以按学科能力分组或者跨学科能力分组,后者常见的就是等级班Ø 内部分组:传统的按年龄编班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进行分组,然后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因材施教,实行“英才教育”,但分组并不能保证科学性,而且分组教学对家长和学生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5、个别教学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个别进行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希腊、埃及和中国的学校中极为常用,产生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比较低的时期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因材施教,但是系统性太差,速度慢且效率低,不适合大班教学由杜威的学生克伯屈所创立,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6、设计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为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所以教师的辅助作用变强,同时也需要教师进行鼓励,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养成他们互相协作的优良品德由帕克赫斯特所创立,是指教师不再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让教师,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7、道尔顿制道尔顿制是与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一脉相承,是一种对传统学校教育“简单经济”的改组它与设计教学法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稍显过于先进,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非常高,有时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8、文纳特卡制美国教育家华虚朋所创立,其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

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通过团体活动进行9、复式教学在师资力量比较匮乏的时候,几个年级共同上课的方式二、优化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准则(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兼顾公平、平等(三)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往与合作(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五)倡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二节 教学情境创设的主要方法一、教学情境的含义和特点广义:作用于学生主体,对学成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狭义: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Ø 情境包含丰富的学科知识、能力要素和相关学科的因素;Ø 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素材;Ø 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成长的情感因素以及参与性因素;Ø 包含大量的课程资源,满足学习需求;Ø 情境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二、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和方法(一)原则1、诱发性原则:情境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2、真实性原则:尽量使情境接近真实或现实生活;3、接近性原则: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4、冲突、和谐和统一的原则;5、层次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活动、知识经验与实际经验,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6、合作性原则教育和教学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可以达到的水平现在的水平1、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发挥学生的潜能;2、学习和指导有最佳期限(1)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2)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

二)方法1、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2、生动讲述,创设想象情境3、设疑启智,创设探究情境4、营造氛围,创设合作交流情境5、联系生活,创设实际教学情境Ø 借助语言、问题、多媒体、游戏、故事创设情境三、创设教学情境的一般程序1、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2、了解学生实际认知状况和和经历,运用与学生生活和实际经历密切相关的教学素材;3、认真筛选丰富的课程资源;4、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案;5、准备教学设备和试操作;6、做好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一、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1、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谈吐以及对学生的情感倾向,直接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2、教师的激励与表扬对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学习动机有着同样的良好效果,非语言行为也同样重要;3、教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参与课堂;4、教师的讲解时间不能过长,会分散注意力,且影响听课效果第三节 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也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三)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第三章 形成能力的过程和方法第一节 能力的概述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能力的概述(一)能力的概念: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Ø 智力: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Ø才能: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称为才能 Ø天才:高度发展的能力之最完美的结合 (二)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联系(三)能力的分类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按能力的构造)一般能力: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特殊能力: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2、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创造能力(按创造程度) 3、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按先天禀赋和社会文化因素)液体能力:较少依赖文化和知识,取决于个人的禀赋晶体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取决于后天的学习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按涉及领域)二、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一)能力发展的趋势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2、人的总体智力在25岁左右达到顶峰,但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不同;3、成年是人生智力发展最稳定的额时期;4、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但晶体智力一生中稳步上升;5、智力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二)智力发展的差异性1、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1)早慧和早熟(2)中年成才(3)大器晚成 一般能力的类型差异:知觉、表象、记忆、思维等方面特殊能力的类型差异:表现为不同的人在完成同一种活动时可能采取能力的不同结合。

3、智力结构的差异4、智力性别的差异(三)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的因素2、环境和教育的因素(1)产前环境的影响(1)早期经验:儿童的早期经验在能力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学校教育:是一种决定性的环境因素3、社会实践活动4、个人的勤奋与努力等主观心理条件第二节 小学生知识学习的方式、过程及教学启示一、小学生知识学习的方式(一)知识学习的性质1、知识学习的条件(1)客观条件:学习材料必须要有潜在的逻辑意义2)主观条件:Øa、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或认知结构;Øb、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倾向;Øc、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2、知识学习的类型(1)陈述性知识: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如概念、命题等Ø 概念:对事物形成的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的形成和同化Ø 规则学习:是一种智力技能的学习,包括发现学习、接受学习和观察学习(2)程序性知识:主要是知道人的行为和操作方面的知识,即关于“怎么办”、“如何做”的知识(二)知识学习的方式1、接受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2、发现学习: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Ø 有提高学生智慧的作用;Ø 学生可以通过发现学习来解决今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Ø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有效检索信息的能力二、小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一)知识的获得阶段个体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使新输入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之间发生联系,从而理解新知识的意义,深化对原有知识的理解。

二)知识的巩固与转化把习得的新知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和概括后转化为新的经验(三)知识的应用通过套用、变通或创造,将知识用于解决同类和类似的课题三、促进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一)影响学生知识学习的心理因素1、学生的动机水平2、原有的知识背景3、学生认知发展的准备4、知识的遗忘:艾宾浩斯的研究Ø 遗忘:知识在头脑中不能回忆、再认或发生错误的过程Ø 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研究了遗忘的普遍规律,并绘制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呈现负加速形态(1)消退说:记忆痕迹的衰退,这种衰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动发生,加以练习即可2)干扰说:记忆的知识产生了相互的干扰,遗忘是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3)线索说:没有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结点(4)动机说(压抑说):因为有的信息排除在了意识之外,人们不想回忆起这些可怕而痛苦的过去遗忘的理论首位效应和近因效应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1、直观教学: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2、正例与反例的运用3、变式的运用(三)促进学生知识保持的方法1、理解基础上的保持2、记忆策略的运用3、合理组织复习:过度学习50%最好第四节 知识的迁移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又称“训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是习得的经验对其他活动的影响。

可以运用到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和态度的学习之中二、学习迁移的种类(一)根据性质不同1、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2、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1、一般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态度和策略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2、具体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对于系统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非常重要二)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1、水平迁移: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的相互影响2、垂直迁移:处于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自下而上的迁移和自上而下的迁移1、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2、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四)根据迁移方向的不同(三)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概括水平不同三、学习迁移的理论(一)形式训练说这种理论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