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孤独之旅目标导航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1.掌握“驱逐、嬉闹、凹地”等字词的音形义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过程与方法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1.体会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理解标题的含义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知识精讲1.作者简介曹文轩,汉族,男,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2.知识链接《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 子”里的学校为背景,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
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小说描绘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g) 掺杂(chān)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ǐ yǔ) 觅食(mì) 撩逗(liáo)(2) 词语释义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厚实:丰富,富裕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境地:生活上或工作上遇到的情况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觅食:寻找食物嬉闹:嬉笑打闹撩逗:挑逗,招惹依托:依靠重点梳理【重点01】整体感知1.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明确:人物:少年杜小康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2.梳理具体情节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结局:与鸭共成长重点02】研读分析分析人物形象,体悟人物情感变化1.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孤独”呢?请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并把文中所有的“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
进入角色,充满感情地读你画出的语句读了之后,要把真实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共享例如:(1)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白茫茫的水分析:这是杜小康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分析:面对眼前无边无际的芦苇荡,杜小康产生了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3)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分析:对陌生环境的不适,被沉重的孤独感所替代他们生活贫乏、空虚,害怕孤独,可又无法逃避4)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分析: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经学会适应现实环境,面对孤独5)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分析:杜小康经过了风雨的考验,在困境中磨炼了自己,终于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了自然界和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学习提示】怎样分析小说题目的含义或作用?小说题目的含义或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作为文章的线索③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其他的象征义⑤揭示文章中心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说文中的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明确: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并能在困难中成长,越磨炼越坚强的孩子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他是一个碰到困难不退缩,遇到委屈不怨天尤人,遭到挫折不颓唐,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的坚强的孩子重点03】艺术手法【环境描写】1.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学习提示】从课文中找出语句,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1)对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鸭群、水流虽然美,但毕竟单调这些更增添了杜小康对家乡生活的留恋2)黄昏时的炊烟和河面的热气,单调、虚无,更增添了孤寂的感受3)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这一切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而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4)芦苇荡暴风雨的凶猛,是对杜小康的考验和磨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学习提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②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形象④推动故事情节⑤暗示社会环境⑥深化主题2.鸭群是杜小康最亲密的伙伴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明确:杜小康失学后,去放鸭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不能回避的;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在风雨中他保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放鸭的成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在“鸭下蛋了”的惊喜中重点04】深度探究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答案示例: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儿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儿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能力拓展成长的代价 ──读《孤独之旅》《孤独之旅》一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的《草房子》,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 九章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 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草房子》一书的结构也很独特在几个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的前提下,每一章(或相同题目的两章)相对独立,着重于刻画一位少年的成长其中,《红门(一)》和《红门(二)》两章,就是以男孩杜小康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如果说,桑桑的成长是以他生病为契机,纸月的成长与她的“无父”的遭遇密不可分,那么,杜小康的成长,则源自他们家“一落千丈”的衰败,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很难忍耐的 孤独。
孤独的来临,如同杜小康的家庭变故一样,是突如其来、 猝不及防的曾经是村中富户独子的杜小康,曾经是“草房子”里的“领头羊”、让孩子们个个都钦羡不已的“大班长”杜小康,刚刚领受了“失学”的痛苦,又不得不跟随父亲踏上了“挽救家道”的征程小木船行驶在水上,“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 油麻地……,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时,当他忽然发觉自己已经“ 身在异乡”时,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在一瞬间就袭遍了他的全身这种孤独,并非他这样一个初涉世事的孩子才有,连他那“饱经沧桑”的父亲,也不敢让小船和鸭子们停下来,“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当他们到达芦荡,“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的时候,孤独也如“万重大山”包围了杜小康,使他“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父亲与他之间的对话,也“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世界一方面被大量地省略和简化,另一方面,又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孤独”他因此而胆怯,而恐慌那恐慌无法驱除,即使紧紧地挨着父亲他也迟迟无法入睡他“不堪”孤独的重负,开始“日甚一日”地 想家,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但是,既然走入了那片芦荡,他们就已经再没有退路了随着日子一天天的流逝,“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杜小康所能做的,只有“承受”孤独,他已“ 别无选择”在孤独无助的人生磨难中,温情脉脉的大自然,成为少年杜小康唯一的“避难所”黄昏时分,与炊烟一同飘起的河水的热气;从大河的东头升起的月亮;夏季青森森的万顷芦苇,以及芦苇丛中一种不知名的香草,在空气中散发出的缕缕清香;水边的芦叶里,几十只几百只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的无数的萤火虫……大自然,以它的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个少年;以它的优美的姿态,感染着这个少年;以它的低吟浅唱、风花雪月,抚慰着少年那颗孤寂的心灵大自然,既营造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将少年屡屡抛入“无援之境”;又一次次向少年呈现出它宁静美好的魅力,使少年在孤独中日趋淡泊、沉静,日趋坚定、自信,并渐渐去除了浮躁,走入了一种冷峻、深刻的境界从“不堪”孤独之苦,到“承受”孤独之艰,再到“享受”孤独之味,杜小康的世界终于“雨后天晴”,他发现“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自己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当他经过与暴风雨的搏击,疲惫不堪地躺在一片芦苇上,嚼着白嫩的芦苇根,望着 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那时,他却没有再哭。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有这样一段优美而温暖的描写:“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在这些长大了的、漂亮了的鸭们背后,我们看到了那个少年的身影,他也长大了,坚强了,成熟了作者在节选时,将这段不足五千字的文字命名为“孤独之旅”,是有很深的意味的人生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尤其是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孤独已经成为人类根本无法回避的一种“人生状态”面对孤独”,也就成了人生的一种必然然而,孤独并非自闭,并非绝望,并非消极、消沉甚至坠入颓废的没落情绪孤独使人类从原本狭隘的个人经验中解脱出来,使人对世界、对人生的观察与体悟在因孤独而获得的距离中得到了扩展,有了许多从前不曾有的发现孤独使人的目光和头脑皆变得冷静,孤独助人去除了影响思维深度的浮躁和妨碍人观察质量的迷乱因此,孤独不仅是人生成长中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