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九单元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Word版含答案

tang****xu4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2MB
约9页
文档ID:126176490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九单元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1/9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目标]     1.掌握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及影响2.了解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3.探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①1.背景(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2.表现(1)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①政治性贷款:清政府先后三次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了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②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列强通过铁路借款,获得了长达近万千米的铁路投资权和修筑权③开设工厂: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与日本共享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④开设银行:列强在中国一些城市开设银行,通过资本输出的方式获取更大的利益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①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的在华侵略权益3.结果: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②1.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的腐朽。

2.表现(1)财政危机①原因:偿还外债;洪涝灾害②措施:节支增收③结果:成效甚微2)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1)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2)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3)清政府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③2.表现: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3.存在问题(1)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廉价商品竞争2)民族工业面临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4.影响┄┄┄┄┄┄┄┄④(1)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①[辨析] 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向中国资本输出的同时,还存在着商品输出,但资本输出占主导地位[点拨] “门户开放”政策使美国可以分享其他列强的侵略权益该政策使美国在华势力大增,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同时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思考]民众的痛苦(漫画)外债、税收是压在人民身上的沉重负担该漫画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提示:清政府为偿还外债,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③[思考] 1895年上谕称,“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详加披览,采择施行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要“以恤商惠工为本源”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在经济方面有何变化?提示:调整工商政策,允许民间设厂④[点拨] 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不仅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建立一个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政权,在中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主题一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及危害[核心必记]方式表现危害资本输出争做中国债主(三次大借款)便于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大了在华的政治势力争夺路矿权(铁路修筑和矿山开采)控制了中国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便于对中国进行侵略开设工厂(《马关条约》开先例)把中国变成它们工业品的独占市场,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开设银行这些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列强掠夺中国的高峰,是中国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了新阶段(独立侵华),扩大了它在中国的影响[史料印证]材料一 1895~1898年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的借款借款时间借款对象借款额(白银)借款附带条件1895年7月俄、法9 896.8万余两①同意以海关税款为抵押②允许俄法参与海关管理1896年3月英、德9 762.2万余两不准改变由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的现状1898年2月英、德1.1 277亿余两①以海关关税为担保②以内地的税收(厘金)每年五百万两作抵押③由外国人控制海关征收解读: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向西方列强大借外债,这使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大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材料二 1895~1913年一些国家在华开办的企业(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行业名称行业数量投资量的顺序矿业32家英国水电19家日本纺织16家德国食品39家俄国机器造船7家-共计113家资金合计1.3亿元解读:材料二反映出甲午战后列强在华大规模投资设厂,这一方面抢占了中国市场,打击中国民族工业;另一方面又冲击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三 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我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乎美国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1898年12月美国麦金莱国会咨文思考:“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是指什么?美国为促进自身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提出了怎样的对华政策?提示:事件: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掀起瓜分狂潮,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政策:“门户开放”政策[对点巩固]1.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缴内地税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A.为列强商品输华创造平等条件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解析:选C 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要求对外输出资本和扩大商品输出,以便攫取高额利润,甲午战争后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缴内地税就反映了这种要求。

19世纪末的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和寻求资本输出的场所,“门户开放”政策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美、日都是要为本国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创造条件主题二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核心必记]1.民族工业的特点(1)从企业的产生来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走过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列强入侵、破坏了中国发展的正常秩序、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2)从工业部门的结构来看,中国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主要是纺织工业中国民族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只能从投资少、周转快、获利多的轻工业开始3)从工业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其原因是这些城市多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便于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这种畸形布局,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4)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上看,中国民族工业是很落后的5)从企业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中国民族工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

这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赖,这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最重要的特点2.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1)革命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因而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的要求2)妥协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同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妥协的一面[史料印证]材料一 清廷上谕:“马关商约于我华民生计,大有关碍,亟宜设法补救以保利权”“振兴商务,为富强之计,必须求工艺,设厂制造,始足以保我利权解读:材料一说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需偿还巨额的外债本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财务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材料二 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6家丝厂,资金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解读:材料二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商企业进行竞争,随时有破产和倒闭的危险材料三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近代企业时间类别厂矿数资本额(千元)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甲午战争前商办534 70422.4%官督商办、官办1916 20877.6%甲午战争后商办6312 46570%官督商办、官办185 34530%思考:材料三中不同时期中国近代企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政治上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问题: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影响: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对点巩固]2.《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A.实业救国       B.发展资本主义C.民族富强 D.实现民主政治解析:选A “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主要是指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清末民初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故A项与题意相符一、选择题1.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  )A.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B.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C.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D.中国已被肢解的具体表现解析:选C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既不同于半殖民地,也不同于殖民地,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形式,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大借外债的主要目的是(  )A.偿还对日赔款 B.筹措资金发展民族工业C.大规模修筑铁路 D.筹措资金镇压人民革命解析:选A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这相当于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的三倍。

为支付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3.《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A.列强在华开设银行 B.列强在华投资修路C.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 D.列强控制中国海关解析:选C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的方式演变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开设银行、投资修路等就是资本输出的方式,控制中国海关是政治性贷款所附加的苛刻条件4.下列关于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  )A.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B.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强鸦片税的征收C.清政府采取的解决财政危机的措施挽救了其统治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到来解析:选C 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收效甚微,没能挽救其危机,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5.1896年,清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