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行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赵岐注云:“弃陈良之儒道,更(改)学许行神农之道也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则,副词,帮助判断;诚,情态副词,的确虽然, “虽然如此”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饔,朝曰饔,夕曰飧, 饔飧集注:饔音雍飱音孫惡平聲《说文食部》:“饔,孰食也飧,餔也餔,申时食也《说文解字注》:“《小雅》传曰:‘孰食曰饔’《魏风》传曰:‘孰食曰飧’然则饔、飧皆谓孰食,分别言之则谓朝食、夕食许於‘饔’下不言‘朝’,於‘飧’下不言‘孰’,互文错见也赵注《孟子》曰:‘朝食曰饔,夕食曰飧’此析言之《公羊传》‘赵盾食鱼飧’,《左传》僖负羁‘馈盘飧’,赵衰‘以壶飧从’,皆不必夕时,浑言之也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赵注曰:“今滕赋税有仓廪府库之富,是为厉病其民以自奉养,安得为贤君乎?”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布,《说文巾部》:“枲织也从巾,父声许子奚为不自织:许先生为什不自己做帽子?害於耕:对农耕有妨碍於,介词,引进行为涉及的对象许子以釡甑爨、以铁耕乎:釡,字本作“鬴”,《说文三下鬲部》:“鬴,鍑属,从鬲,甫声釡,鬴或从金,父声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 用粟米去换农具器皿的做法,难道不是在危害陶工、冶金工吗?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陶工、冶金工也用农具器皿换粟米这种做法,难道就是在伤害农民了吗?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纷纷然,忙忙碌碌的样子。
何许子之不惮烦:为什么许老先生这样的不怕麻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各种手工作业,本来是不能够一边耕种一边从事手工劳动的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然则”是一个表示承上的顺接关系的连词性结构,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有大人之事,小人之事赵注云:“大人之事,谓人君行教化也小人之事,谓农工商也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赵岐《章句》:“……是率导天下之人以羸路也焦循《正义》:“羸路,谓瘦瘠暴露也《管子四时》:“国家乃路《吕氏春秋不屈》:“士民罷(疲)潞《方言》三:“露,败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或,肯定性的无定指代词,当“有的人”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赵注云:“劳心者,君也劳力者,民也君施教以治理之,民竭力治公田以奉养其上天下通义,所常行也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正当尧那个时候,天下还没安定下来氾滥于天下:氾滥为同义联合的合成词草木畅茂:畅茂也是同义联合的合成词畅:禾苗不生禽兽繁殖:《天官庖人》:“掌供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郑注:“凡鸟兽未孕为禽,六禽有羔、豚、犊、麛、雉、鴈(实指鹅)《周礼》“兽人”。
繁,字本作“緐”,《说文十三上糸m部》:“緐,马髦饰也从糸,每声草木繁,字本作“蕃”殖,《说文四下歹部》:“殖,脂膏久殖也从歺,直声大徐本,页85)五糓不登:五糓:黍、稷、菽、麦、稻(据《周礼职方氏》郑注),这里泛指一切糓物《说文》:“成,就也从戊,丁声丁,夏时万物皆丁实禽兽偪人偪,《方言》解释为“满也”《说文畐部》:“畐,满也从高省,象高厚之形逼,《说文》新附字解释为“近也”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赵注曰:“猛兽之迹,当在山林,而反交於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敷,赵注训治,焦循以为“敷治”犹如说“分治”,“敷”可训“布”,“布”有散义,散有分义,敷治即分治焉,句尾语气词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烈,《说文火部》“猛火也”,禽兽被迫逃离人类的聚居地,隐匿起来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疏,赵注:“通也瀹,赵注:“治也 而,承接连词,注,使之流入诸,之於决是”开挖“之义排,赵注:壅也然后,连词性的词组,这样以后可得而食:百姓才能够耕种并吃上饭也,用在陈述句的句尾,有表确认的语气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正当这个时候呀,大禹在外渡过了八年,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口都没有进去看一眼(忙于治水),即使他本人想耕种,能吗?后稷教民稼穑,树藝五穀:稼,播种称稼,收获称穑,这里泛指农事。
藝,《说文三下丮部》:“埶,种也,从坴,丮持,亟种之书曰我埶黍稷五糓熟而民人育育,《说文十四下 部》:“养子使作善也从、肉声虞书曰:教育子毓或从每 ,不顺子也不顺子亦教之,况顺者乎?”“衣食足然后才知礼仪”人之有道也:这是一个紧缩复句表因果关系,意为:人之所以称为人,是因为有人伦大道呀戴震:“言有天道以有人物也见《孟子字义疏证》)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住得舒舒服服的,却没有教养,那他就与禽兽差不多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 圣人,指舜,契,为商部落的始祖放勳日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尧自己也承担了安抚民众,匡正他们的言行,并振济他们的困难使自得之”意为使百姓自己顺其自然地获得善性 “又从而振德之”,赵注曰:“遭水灾,恐其小民放辟邪侈,故劳来之,匡正其曲心,使自得其本善性,然后又复振其羸穷,加德惠也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其独立性而,连词,有逆接的意味乎,表反问的语气助词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大戴礼记主言》篇载:“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夫,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
以,介词,当“把”讲 分人以财谓之惠,把财富分给别人就叫它“惠”教人以善谓之忠:用善来教导别人就叫它“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替天下寻求到人才的人就叫他仁者 是故已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因此,以天下与人易,是说把天下让给别人容易,为天下得人难,替天下寻求到真正能为民作主的人就很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此语选自《论语泰伯》伟大啊,尧作为天下君王!只有天是最大的则,《说文四下刀部》:“等画物也,从刀、贝,贝,古之货物也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赵注:“天道荡荡乎大无私,生万物而不知其所由来,尧法天,故民无能名尧德者也 (尧德)广远啊,百姓中没有谁对他能够称说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舜德)盛大啊,即使拥有天下却也不算过分 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之,介词,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其独立性岂”表反诘的语气副词,难道所,特指代词,其,指代词,作心的定语,他们的陸、農家一、代表人物:許行主張君民並耕而食 思想特點:這是注重農業生產的學術派別,認為賢明的統治者應該與人民並耕而食二、農家思想大要農家者流,出於農稷之官其言多重播百穀,勸農桑,以足衣食。
故有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連孔子亦曰:「所重民食」故可見此為其所長三、農家優缺點農家主張與民同耕,進而論及君民並耕,此可說是一個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觀念,故不免引起重視「正名」的儒者之反對,認為這是棄君臣之義,徇耕稼之利,而亂上下之序 有個研究神農學說的人許行,從楚國到了滕國,登門而對文公說:“遠方之人,聽說您實行仁政,希望賜一席地而做您的人民文公給了他一個處所其門徒幾十人,皆著粗布衣,編織草鞋草席以爲生陳良的門徒陳相,和他的弟弟陳辛,背著耒和耜從宋國到了滕國,說:“聽說您實行聖人之政,你也就是聖人了,希望成爲聖人的人民 陳良見到許行而非常高興,全部抛棄了自己所學的而向他學習陳相見孟子,轉述許行之話說:“滕君,則確實是個賢君;雖然如此,他未聞大道[古代]賢者與人民一起耕作而取食,一面做飯,一面治理天下今滕國有倉廩府庫,這就是虐害人民以自養那裏算得上賢呢! 孟子問:“許先生必自己種糧食而後取食嗎?”答:“是的許先生必自己織布然後制衣嗎?”答:“不是的許先生穿未經紡織的粗麻衣許先生戴帽子嗎?”答:“戴帽子問:“戴什麽帽子?”答:“戴生絹帽子問:“自己編織的嗎?”答:“不是的,是用糧食交換的問:“許先生爲什麽不自己編織?”答:“對耕種有妨礙。
問:“許先生用釜甑做飯、用鐵制農具耕作嗎?”答:“是的自己製造的嗎?”答:“不是的,是用糧食交換的用粟交換農用和生活用具,不算危害陶冶匠人;陶冶匠人也用他們的器具交換糧食,難道是危害農夫嗎?再說許先生爲何不從事陶冶,[器具]皆只取自於其家中而用之?爲何忙忙碌碌地跟百工交易?爲何許先生這麽不怕麻煩?”答道:“百工幹的事情,原本不可一邊耕作一邊從事呀然而治理天下獨獨可邊耕作邊從事嗎?有大人幹的事情,有小人幹的事情再說,一個人的生活,百工所製作的東西都要齊備,如果必定要自己製作而後使用,這個是帶著天下之人奔於走道路呀所以說:有的人是腦力勞動,有的人是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的治理別人,體力勞動的讓別人治理,這是天下的一般道理當堯之時,天下尚未平定洪水橫流,泛濫天下草木茂盛,禽獸大量繁殖,莊稼成熟不了,禽獸威脅著人鳥獸之道路,交錯於中原地區堯獨憂慮此事,舉用舜而治理之舜讓益掌管火,益在山澤放火焚燒,禽獸逃匿禹疏浚九河和濟漯,而注之於海;疏浚汝漢和淮泗,而注之於江;然後中原地區才能夠耕種和收穫糧食當此時,禹在外八年,多次經過其家門但也沒進去,即便欲從事耕作,行嗎?“后稷教人民務農,種植五穀,五穀成熟而人民得以生存。
人之爲人,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又憂慮之,讓契做司徒用人倫教誨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勳對契說:‘讓人民勞動,讓人民來歸,教育人民而使之正直,幫助人民[使之向善],使自得其善性,又隨著救濟和施恩於他們’聖人如此憂民,還有閒暇耕種嗎? “堯以得不到舜爲己憂,舜以得不到禹、臯陶爲己憂以百畝之田沒種好爲己憂的,是農夫以財分人叫做惠,以善教人叫做忠,爲天下得賢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讓給別人容易,爲天下找到賢人困難孔子說:‘堯之作爲君主,真是偉大呀!惟有天爲大,惟有堯效法天,多麽廣大遼闊呀,民衆無人能名狀!舜,深得君主之道!偉大呀,有天下而不參與治天下!’堯舜之治天下,難道是無所用其心嗎?只不過是不用於耕種罷了!”[陳相說:]“行許先生之道,則市價不貳,國都之中無欺詐;即便讓五尺之童上集市,也無人欺詐他布帛長短同,則價相同;麻縷絲絮輕重同,則價相同;五穀多寡同,則價相同;鞋子大小同,則價相同[孟子說:]“衆物之不整齊,是衆物之本性有的相差兩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萬倍您把它們平列而等同起來,這是擾亂天下大鞋子和小鞋子同價,豈有人做大鞋子?行許先生之道,就是天下人彼此帶領著作僞,怎麽能治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