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周 长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几何知识的拓展在这一单元,主要是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有关知识的基础单元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习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额实际含义,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2、 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出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 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4、 在探究图形周长的活动中,激发探究欲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单元教学难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运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单元教学关键:1、 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2、 让学生在操作、测量中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不但关注结果,更应关注过程。
单元教学时间:5课时(不含机动课时)单元课时安排: 什么是周长…………………………………………………2课时长方形的周长………………………………………………2课时 练习四………………………………………………………1课时 第1课时 什么是周长 (1)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什么是周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力目标: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并能寻求简单合理的运算途径情感目标: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教学难点:物体或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教 法:创设情景,引导观察、度量、计算,探索发现学 法: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教具准备:树叶,毛线,直尺、皮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什么形状的?你们能画出来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画一画二、探索新知:1、描一描、说一说1)请同学们用一笔画出一片你所熟悉的树叶的外形2)小组汇报学生各自尝试画的树叶2、 摸一摸、说一说。
让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课桌面的边线说一说你的过程3、 认一认,理解周长的概念师: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干,你们刚才已经描出了树叶的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同理,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的周长师归纳总结: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4、你们有办法量出画的那片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请试一试学生单独测量或小组合作测量一片树叶或数学课本封面5、请同学们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1)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后加起来2)先用线来测量这条曲线,再用尺来量线的长度3)用皮尺沿着所画的边线直接测量6、数一数,借助方格图得出图形的周长1)出示方格图中的图形,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巩固对周长含义的理解2)数一数让学生看到每个方格边长是1厘米,数一数,每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3)说一说组织学生集体交流展示,说说各自的方法三、拓展应用1、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并与同伴说一说2、测量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规则图形的周长四、巩固练习1、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练一练第1题,画出蜗牛绕图形走一周的路线完成后可以用实物投影出示一下全班进行交流2、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练一练第2题,数一数图形的周长,交流出结果后再次强调周长的求法。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作业设计:家庭作业: 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存在着周长?(找五个例子)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树叶叶面的周长 封闭图形 一周 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 周围 这个图形的周长 周长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什么是周长(2)教学内容:课本第46页-47页,“试一试”及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多边形的周长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结合具体情景,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 法:引导法,观察法学 法:观察法,独立思考与讨论交流相结合教具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教学过程:一、 复习 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举例说明物体的周长指的是什么?二、探索新知 1.谈话引入:春天到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公园去游览,他们如果围着公园走一圈,请你算一算他们走了多少米出示情景图)2.教师提问:围着公园走了一圈是什么意思?(公园的周长) 你会计算吗?(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明确题意)3.让学生独立计算 4.交流讨论 (把学生的计算方法展示出来) 学生甲:240+410+200+190+560=1600(米) 学生乙:190+410=600(米) 560+240=800(米) 600+800+200=1800(米) ………… 5.小结:公园的周长实际上就是环绕公园一圈的各个数据之和。
三、巩固练习 1、 教材46页:求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1)学生独立计算 2)交流算法 (在此过程中,注意发现并鼓励提倡学生用多种算法 3)重点引导交流后面两个图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说出你的计算方法②你有没有发现简便的计算方法?2、教材第47页第3题本题巩固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想一想该怎样计算?有没有简便算法?生1: 170+140+230+160+200=900(米)生2:(140+160)+(170+230)+200=900(米)3、 教材第47页第5题练习时教师需准备小正方形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然后再求出周长4、 教材第47页第6题讲解本题时,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物体采取不同的估测方法,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进行估测合作完成测量后,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和具体方法最后,要组织学生对自己的估计和测量结果进行对比,提高估测能力5、 教材第47页第7题本题可以分别数出四个图形的周长,也可以探究直接比较图形周长长短的方法答案:上面两只小蚂蚁走的路线一样长,下面两只小蚂蚁走的路线一样长下面的每只小蚂蚁比上面的每只小蚂蚁多走2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课本第47页第4题。
2、 家庭作业:小册子“什么是周长”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2)学生甲:240+410+200+190+560=1600(米) 答:小公园的周长是1600米学生乙:190+410=600(米) 560+240=800(米) 600+800+200=1600(米) 答:小公园的周长是1600米教学反思: —————————————————————————————————————————————————————————————————————————————————————————————————————————————————————————————————————————————————————————————————————————————————————————————————第3课时 长方形的周长(1)教学内容:长方形的周长,课本第48、49页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乐于钻研、勇于尝试的精神,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1、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2、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 法:引导点拨法、分析归纳法学 法:独立计算,讨论交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长方形纸片、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1、 复习:教师出示长方形纸片让学生观察提问:(1)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2)相邻的两条边有什么不同?教师指示: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叫做长方形的宽 板书:长、宽2、 谈话导入: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形的知识通过学习,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二、探索新知:1、理解周长1)什么叫做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2)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算一算课本第48页右上角的长方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如下图,先让学生测量的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 5厘米 3厘米生独立思考,然后各自汇报。
生1: 我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5 + 3 + 5 + 3 = 16(厘米)生2: 我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5× 2 + 3 × 2 =10+6=16(厘米)生3: 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 (5 + 3)× 2 =8×2=16(厘米) 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学生汇报算式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并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样做,也就是说出列式的根据3、 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