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彗星星占及其政治影响考论摘要 在两汉时期,彗星共岀现76次,虽然名称繁多,但都被统称为妖 星、灾星,是最严重的灾异之一其出现具有除旧布新的象征意义并预示着改朝 换代、战争、社会大乱、君主失德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的发生,备受时人的高 度关注在彗星出现后,两汉帝王常采取一系列的修德、修政等措施臣民借机 上书言事,评议时政,推销自己的政见同时,也刺激一些有政治野心的诸侯、 大臣起兵反叛或阴谋发动政变关键词 汉代;彗星;星占;政治影响彗星于今而言不过是一种寻常的奇异天象,虽然在民间还存在有将克妨丈 夫、于家不利的女子诬称为“扫帚星”的陋俗,与人事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在 天人感应和阴阳灾异思想极其盛行的汉代社会,彗星被统称为妖星、灾星,和日 食、地震一起被并列为三大最严重的灾异,在汉代的社会政治运作中扮演着极其 独特的角色国内外学者虽然对汉代的彗星问题或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或是从 扫帚星信仰习俗及占卜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究,但对彗星及其星占占辞对 汉代政治的特殊影响尚缺乏专门的考论西汉后期著名的天文星占家谷永指出:“彗星,极异也”彗星星占是汉代 星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氛围下,从帝王至儒生、术士 都极力推求彗星岀现的人事原因,并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神秘地联系在一起,在个 别重大政治事件中甚至还起着支配性作用,是研究汉代思想史、政治史无法回避 的一个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专门的探讨。
汉代彗星出现的状况及时人的认知中国作为古代世界上天文学最为发达的国度,保存了最完整、最系统的彗星 记录据考证,在甲骨文中就已有关于彗星的记载关于两汉吋期彗星出现的状 况,陈遵妫先生在其《中国天文学史》(中册)《中国古彗星表》中的统计为 74次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收录两汉文献中关于彗星 的记载共85条,但多有重复收录部分经笔者结合两汉文献的仔细统计与核实, 两汉吋期共出现彗星76次,其中前汉37次(含新莽时期2次),后汉时期39 次彗星因形状奇特较早地为人们所关注并进行长期认真的观测和记录1973 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绘有各式彗星图29幅,席泽宗先生称 之为“世界上关于彗星形态的最早著作”除去名称相同者之外,共岀现彗星名 称19个,分别是赤灌、白灌、天箭、嶷、彗星、蒲彗、耗彗、秆彗、厉彗、帚 彗、竹彗、蒿彗、苫彗、苫发彗、甚(植)星、膳(牆)星、扌内(内)星、蚩尤 旗和翟星其中与《晋书•天文志中》所引京房《风角书•集星章》中所列35 种妖星名称相同的有8个,分别是白舉、天攪、帚星、竹彗、天蒿、牆星、蚩尤 旗和天翟按马王堆汉墓为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轶侯利仓及其家展的墓葬,三 号墓下葬的时间据考证为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这些名称、形状 繁多的彗星当然不可能是同一时期人们的观测和记录,所以冯时先生认为,这幅 彗星图“无疑应是古人一代代地对彗星观测记录的总结。
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彗星图所录的彗星名称大部分并不见于两汉文献,从 《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汉代文献的记载来看,常见且对汉代政治影响较 大的彗星名称主要有:星学、彗星、长星、蓬星、蚩尤旗、星詰、客星及天欖等《汉书•文帝纪》载:汉文帝前元八年(前172年),“有长星出于东方” 颜师占注引文颖曰:“学、彗、长三星,其占略同,然其形象小异学星光芒短, 其光四出蓬蓬学学也彗星光芒长,参参如端彗长星光芒有一直指,或竟天, 或十丈,或三丈,或二丈,无常也学星(或星学)与彗星本是同星而异名,只是在光芒长短方面稍有差异,故 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常常是二名互用《春秋》载,鲁文公十四年(前613年)七 月,“有星学入于北斗”《公羊传》解释曰:“学者何?彗星也昭公十七 年冬,“有星学于大辰”,哀公十三年十一月,“有星学于东方”,解释完全相 同《开元占经》卷八十八《彗星占上》引董仲舒曰:“学星者,彗星之属也 偏指曰彗,芒气四出曰学” o在《后汉书》中,有十二次《天文志》记载为彗星, 而在《帝纪》中则记为“星学” o长星,也是彗星的别称戴明德指出,长星和彗星的区别“有如我们今天所 说的长虫和蛇’”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八月的一次彗星,《汉 书•武帝纪》记为:“有星学于东方,长竟天”。
《五行志》记为:“长星岀于 东方,长终天,三十日去”蓬星,仅在《汉书•天文志》中有两条记载,一次发生在汉景帝中元三年(前 147年)六月,“蓬星见西南,在房南,去房可二丈,大如二斗器,色白;癸亥, 在心东北,可长丈所;甲子,在尾北,可六丈;丁卯,在箕北,近汉,稍小,且 去时,大如桃壬申去,凡十日”一次发生在汉昭帝始元年间,“蓬星岀西方 天市东门,行过河鼓,入营室中”《晋书•天文志中》将其列为二十一颗“妖 星”之一,“十八曰蓬星,大如二斗器,色白,一名王星状如夜火之光,多至 四五,少一二”蚩尤旗,名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明理篇》:“有其状若众植华以长,黄 上口下,其名蚩尤之旗《史记•天官书》描述为“蚩尤之旗,类彗而后曲, 象旗”在两汉文献中,蚩尤旗共出现三次《汉书•武五子传》:汉武帝建元 六年,“蚩尤之旗见,其长竟天”元光、元狩年间,“蚩尤之旗再见,长则半 天”汉献帝初平二年(191)九月,“蚩尤旗见于角、亢”《后汉书•天文 志下》又载:“孝献初平(三)[二]年九月,蚩尤旗见,长十余丈,色口,出角、 亢之南”星蔬,与星学仅是书写上的不同,意义并无差别在华夫主编的《中国名物 大典》“星詰”条解释道:“即学星,蔬同学故在文献中有时彗蔬连用。
《汉书•李寻传》:“政急则岀蚤,政缓则岀晚,政绝不行则伏不见而为彗游” 颜师古注:“蔬与学同”又《史记•天官书》载:“朝鲜之拔,星蔬于河戍; 兵征大宛,星蔬招摇”司马贞索隐曰:“即学星也”客星,首见于《汉书•天文志》,“元光元年六月,客星见于房”客星是 中国占代对天空中新出现星的统称,主要包括新星、超新星及彗星等在晋之前, 由于对彗星的记录较为简略,客星与彗星常常相混,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在撰写 《晋书》和《隋书》“天文志”时才将客星单独另立一类根据《汉书》和《后 汉书》,两汉时期共有37个年份出现客星,其中有16次被《中国古代天彖记录 总集》记录在“彗星”条目之中一般而言,“记录中述及移动、有尾巴的是彗 星,没有这样特征的疑为新星超新星”天欖,其名称亦首见于《吕氏春秋•明理篇》,“其星有荧惑,有彗星,有 天榕,有天欖,……”陈奇猷先生在注释中引范耕研曰:“彗星、天梓、天欖…… 皆彗星也以形状不同,各赋以异名也”《尔雅•释天》曰:“彗星为欖枪” 在马王堆汉墓帛书彗星图中,亦有“髡出,邦亡”天欖在两汉文献中仅出现一 次,《汉书•天文志》载,汉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年)正月壬寅,“天欖夕出 西南”。
《史记•天官书》在叙述岁星(即木星)运行时说:“其失次舍以下,…… 三月生天欖,长四丈,末兑张守节正义曰:“天欖者,在西南,长四丈,锐”基于天人感应理论,汉代的星占家们认真地观察彗星,详细地记录其出现的 时日、方位、颜色、运行轨迹及首尾指向,更多地是关注其星占意义而非科学价 值汉代彗星星占的内涵及象征意义彗星在古人眼中是一种极其反常的天文现象,神出鬼没,变幻莫测,形状多 变,毫无规律可循,因此,无论东方或是西方,都把彗星的出现视为大凶之兆 两汉时期,对彗星占辞的阐释及其象征意义在继承先秦的基础上,随着天人感应 思想的泛滥和星占学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并以重大的政治、社会事件作 为“事应”,由此奠定其后关于彗星星占理论的基木架构除旧布新的彖征这是自先秦以来就极其盛行的传统观点,也是中国 古代星占学对彗星象征意义最基本的解释《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冬,有星学于大辰,西及汉”鲁国大夫申须 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天事恒象,今除于火,火出必布焉,诸侯其有火灾乎? ” 《昭公二十六年》载:“齐有彗星,齐侯使禳之”晏子反对这种做法,他说: “无益也,只取诬焉天道不谄,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且天之有彗也,以除 秽也。
君无秽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秽,禳之何损? 除秽”,在意思上接近 除旧彗星之所以具有除旧布新的象征意义,当然是从其形状附会、引申而来彗, 即扫帚,《说文》曰:“扫竹也”所以民间又俗称之为扫帚星《黄帝占》□: “彗星者,所以除旧布新,扫灭凶秽,其象若竹彗树木枝条”《释名•释天》 S: “彗星,光梢似彗也” O扫帚为除尘、清扫垃圾之工具,故在星占学上彗星 成为除旧布新的象征该观点亦为汉代星占家所广泛采用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中多次 提到彗星“除旧布新”的占辞如汉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二月,“彗星出牵 牛七十余日《汉书•天文志》引传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牵牛、日、月、 五星所从起,历数之元,三正之始彗而出之,改更之彖也”汉献帝建安二十 三年(218)三月,“学星晨见东方二十余日”《后汉书•天文志下》引占辞 S: “除旧布新之彖也”都没有指明具体的占书,说明这是汉代星占学一致的 观点二)改朝换代的征兆这是彗星“除旧布新”象征意义在政治上的延伸在先秦时期,就已将彗星的出现与君主死亡相联系鲁文公十四年(前613 年),“有星学入于北斗”周内史叔服曰:“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 将死乱”杜预注:“后三年宋弑昭公,五年齐弑懿公,七年晋弑灵公”。
在此,叔服只是说出事应并未阐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汉儒则从不同的角 度对此次彗星出现进行深度的分析和解读董仲舒认为:“北斗,大国象后齐、 宋、鲁、莒、晋皆弑君”刘向认为:“君臣乱于朝,政令亏于外,则上浊三光 之精,五星赢缩,变色逆行,甚则为学北斗,人君象;学星,乱臣类,篡杀之 表也”刘歆则认为:“北斗有环域,四星入其中也斗,天之三辰,纲纪星也 宋、齐、晋,天子方伯,中国纲纪彗所以除旧布新也斗七星,故曰不岀七年 至十六年,宋人弑昭公;十八年,齐人弑懿公;宣公二年,晋赵穿弑灵公”汉代星占学著作尤其是纬书都直接把彗星的出现与天命转移、改朝换代、江 山易主相联系文颖注《汉书》曰:“大法:学、彗星,多为除旧布新,改易君 上” o《春秋演孔图》曰:“彗星东出,长八丈,天下更政”彗星守北斗, 天帝谋易王”《开元占经》卷八十八《彗星占上》引刘向《鸿范传》曰:“彗 星者,天所以去无道而建有德也”又引祁萌曰:“彗星出东方,长八九丈,名 勉功勉功出,天下更政”汉高祖三年(前204年)七月,“有星学于大角,旬余乃入”刘向认为这 是汉兴楚亡的征兆是时项羽为楚王,伯诸侯,而汉已定三秦,与羽相距荥阳, 天下归心于汉,楚将灭,故彗除王位也”。
大角星为二十八宿之首,《史记•天 官书》:“大角者,天王帝廷”在人间为君主或皇位的象征,故在汉代文献中 多次提到此次星象,以增强刘汉政权的神圣性与合法性汉献帝建安九年(204) 十一月,“有星学于东井舆鬼,入轩辕太微”建安十一年(206年)正月,又 有“星学于北斗,首在斗中,尾贯紫宫,及北辰”司马彪引占辞曰:“彗星扫 太微宫,人主易位”这被视为魏文帝代汉受禅的预兆三)战争和社会大乱之彖一般而言,朝代更迭必然伴随着战争和社会混 乱等现象,即使通过禅让实现的也难以避免所以,彗星的岀现也成为战争和天 下大乱的前兆,在汉代这是从星占家到一般民众的共识《管子•轻重丁》说:“国有彗星,必有流血畜丘之战,彗之所岀,必服 天下之仇”在马王堆汉墓帛书29幅彗星图的占文中,有19条都与战乱有关《荆州占》曰:“彗星见,则敌国兵起,得人者胜”《黄帝占》曰:“彗扫同 形,长短有差,殃灾如一,见则扫除凶秽,必有灭国,臣弑其君,大兵起,国易 政,无道之君当之,期三年,中五年,远九年”刘向《鸿范传》亦曰:“学星 者,非学星,恶气之所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