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论文题专项指导和训练——地图比较类(二)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66.23KB
约7页
文档ID:213485702
小论文题专项指导和训练——地图比较类(二)_第1页
1/7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全国卷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二、历史地图比较题历史地图题一般通过地图的图例说明和图片内容共同呈现都城的变迁、地理名称的变化、疆域范围的改 变、行政区划的改观、战争形势的发展及进程的描绘、区域性经济特征的展示、文化交流的路线等问题,反 映历史现象的动态和人类活动的进程,具有空间感、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一、解题步骤及方法解题思路:反映事物发展状况的动态“形势图”必须把握其发展变化、动态演变的特点反映经济发展 状况的“分布图”,解题时注意挖掘隐性知识,对不同时期发展变化进行综合分析,认识历史发展变化的 特点疆域图”(或行政区域图)要重点把握疆域四至(东南西北)、相邻国家(或政权)、都城、和 地方行政区划、山川地理形势、重要的建筑工程等万变不离其宗,地理图片比较题不管如何出题,总离不开这些要点,即地形地势(山川、河流、植被)、分布(特点:均衡、紧密、稀疏等;方向:东南西北)、交通(陆路、水路、航空、通商口岸等)、区域范圉等二、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例1. (2013 •新课标全国全国I卷-4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0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两副图片反映了从东汉到唐 开 元年间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清具体的变迁是什么,找准变化,然后再从政治、 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说明原因例如可以从汉代唐代地方区划分布的区域分析变化,并 结合经济重心逐步南移这一史实予以说明变化的原因还可从地方州名与道名角度分析变迁,并结 合山川地理形势说明变迁的原因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除提供的两个角度外,考生还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作答:示例三:信息:汉代各州范围较大,唐代长江流域各道范围较小;说明:唐代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中央对长江流域控制加强示例四:信息:与汉代相比,唐代南方地区行政区划明显增加;说明:中央管辖版图扩大,唐代行政区划更加发展示例五:信息:吐蕃、南诏、流求出现在唐代版图中说明:汉至唐边疆民族关系有所发展,与中原联系加强,民族进一步交流、融合。

示例六:信息:从汉代的交州到唐代的岭南道,所辖范围变化不大:说明:说明岭南地区 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三、强化训练1. (2016-山东潍坊高三3月高考模拟-41) (12分)(12分)历史地图承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揭示着事物的性质或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历史变化与发展规律图13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图14新航路开辟比较图13、图14,提取两项有关全球范围内海上商贸之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了以说明12 分)2. (2016-山东潍坊高三3月高考模拟-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 济、文化等多种信息丄片;降7鸟■开it的迢蔑口曹 a欢开就的方1电河仓•二安孑苏山杰5图I中华民国行政区划图(1917年) Oiilt.・・■:•・■・・5林 严•二. ・.・・• :裂::・・"•・・廉哈尔:感河•: 忖・・・・;朴则区就;转刑且址・:・•丸闭长沙::為杓】「・・省江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近代和当代开放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3. (2017 •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5月押题考试-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黑奴贸易路线图19世纪晩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比较两幅图片,提取两项材料蕴含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紧扣材料且明确、 合理,并依据史实予以说明 4. (2017 - r东汕头二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据其在游记中自述,他1271年自威尼斯出发,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1295年回到意大利,以下是其行程示意图图11材料二1792年9月受英王委派,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出发前往中国1793年6月抵澳门,7月在舟山登陆,1794年9月回到英国下图是其航行路线图图12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并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恰当,观点明确,史 实准确、史论结合12分)参考答案与评分建议三、强化训练1. (2016-山东潍坊高三3月高考模拟・41) (12分)信息1: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海上航线2分)说明:古代海上商贸Z路基本上集中 在亚非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 网络4分)信息2: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主导2分)说明:明中叶以前,中国国力强大,一直掌握着海上 商贸之路的主导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 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4分)信息3:从和平Z路逐渐演变为扩张掠夺Z路。

2分)说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来,促进 了巾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是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新航路开辟以来,伴随着欧洲人的是劫掠、征服、殖民4分)信息4:由奢侈品交换到各种物质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2分)说明:古代海上商贸之路交换的主要是奇珍异兽及丝绸、瓷器、香料等奢侈品;新航路开辟以后,各种 商品、文化、物种通过海上商贸之路而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交流4分)信息5:由贡赐贸易转化为簡品贸易2分)说明:古代中国海上商贸之路以贡煬贸易为主,不重视 利润;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主的商品贸易重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4分)(说明:只要答出两项信息,并加以说明,即可得12分2. (2016-山东潍坊高三3月高考模拟-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信息1:近代开放的区域具有不彻底性,只开放通商口岸,青海、山西、陕西、贵州等省未能开放; 中国当代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点面结合说明:前者是因战败被迫开放的,在列强逼迫下逐步开放;后者是主动开放,在探索中逐步扩大开放区 域信息2:中国近代开放无规律、无计划;中国当代开放是根据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而进行的,有计 划、逐步开放说明:社会性质和国家独立与否,影响开放的性质和待征。

信息3:开放都从东南沿海开始,逐渐向全国扩展说明:宋代开始,中国东南沿海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具有开放的得天独厚条件信息4:长江流域是近代和当代对外开放的重点地区说明:交通和经济发达程度,对开放有一定影响3. (2017 -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5月押题考试・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示例一:黑奴贸易在15-19世纪盛行2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外殖民方式简单粗暴;西欧 殖民者在美洲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而发展种植业和采矿业却缺乏劳动力;政府支持;获取 巨额利润;新航路开辟后,越洋航行更加顺畅便捷4分)示例二:19世纪黑奴贸易被逐步废除2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输出市场, 这与黑奴贸易产生矛盾;黑人的反抗斗争;启蒙运动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的宣传;资产阶级政 府通过立法对黑奴贸易政策的调整4分)其他信息:世界市场、商品、资本积累方式的变化等4. (2017 •广东汕头二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示例一:论题:欧洲经济中心发生转移(4分)13世纪东西方交往只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或路上丝绸之路,地中海地区是必经之地,地中海是当时欧 洲经济中心(结合材料2分)。

随着新航路开辟,地中海不再是必经之地,欧洲经济中心转移到大西洋 沿岸,英国逐步成为海上霸主(史实2分)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马戛尔尼从英国出发沿着新航线 来到中国反映了欧洲经济中心发生了巨大变化(观点)综合判断论证逻辑4分)示例二:论题: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东西交通方式(4分)15世纪以前,东西方交通主要通过路上丝绸Z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路交通和航海相结合,从马可波 罗的行程路线和耗时可以反映出需要多次中转,非常不便(结合材料2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可以 绕过好望角直接航行至中国(结合史实2分)马戛尔尼的行程路线和耗时可以反映出东西方交通方式越 来越便利,航海交通逐步取代陆路交通成为中西交通的主流(观点)综合判断论证逻辑4分)示例三:论题:从民间交往到官方交往(4分)汉代以来,丝绸之路多以民间商贸、文化、宗教、艺术交 流为主,官方交往很少(史实),马可波罗来华属于个人行为(结合材料)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市场开始 形成,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急需扩大市场,进而推动英国向世界各地扩张商品市场(史实2分)英 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來到中国企图打开市场(结合材料2)这反映出中西交往逐步由民间交往发展到官方交往(观点)。

综合判断论证逻辑4 分)示例四(仅依据一则材料,最高可得10分):马戛尔尼访华(1分)18世纪的清王朝,经济繁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18世纪中后期,英国率 先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史实2分)为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遣马喝尔尼为使,意图 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结合材料2分)马戛尔尼访华事件是工业革命发展的产物(观点1分)综合判 断论证逻辑4分)(可供选择的角度:欧洲人世界观、地理认知的变化;从马可波罗来华与马戛尔尼来华 建立因果关系;对马可波罗来华事件提出质疑;从欧洲人的两次来华路线进行比较;元、清两代都城 的角度;元、清两朝的国际地位;从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的角度;两次来华的航海知识技术比较的角 度;从泉州、澳门、舟山等地切入论证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状况等均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