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泻火解毒话黄连(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tang****xu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5.40KB
约3页
文档ID:290011389
泻火解毒话黄连(有温度的中药宝典)_第1页
1/3

泻火解毒话黄连(有温度的中药宝典)黄连又名王连、支连,为毛直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为泻火解毒的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黄连又名王连、支连,为毛直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为泻火解毒的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黄连生巫阳(今重庆市巫山县)、川谷及蜀郡(今四川省雅安境内)、太山二月、八月采可见白古以来即以四川为主产地黄连有多个品种,产于四川的味连,又称鸡爪黄连、光连;产于四川峨嵋的称为雅连,又名峨嵋连、刺盖连;野生品种称为野黄连;主产云南的称为云连此外,植物短萼黄连的根,商品多称“土黄连”或“土川连”;黄连加工后剩下的须根(黄连须)、叶柄基部(剪口连)、全部叶柄(千子连)及黄连叶及撞下的黄连渣,在少数地区亦代黄连使用黄连性寒,味苦,无毒,入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据测定,含有多种生物碱,主要是小璧碱,又称黄连素,约为7〜9%其次为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非洲防己碱、黄柏酮、黄柏内酯、木兰花碱、阿魏酸、多种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岫、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等症;外用治疗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等症。

〈〈本草正义》载:“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也又苦先入心,清涤血热,故血家诸病,如吐岫浬血,便血淋浊,痔漏崩带等证,及痈疡斑疹丹毒,并皆仰给于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具有抗微生物及抗原虫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等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能抑制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有抗病毒作用;能抑制阿米巴原虫、黑热病原虫、阴道滴虫、锥虫,起到抗原虫作用研究还证实,黄连有抗心律失常、降低血压、抑制白由基产生,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对心肌细胞的损伤、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解毒、抗炎、解热的作用所含的小璧碱还有某些抗肾上腺素样作用;除对血管平滑肌起松弛作用外,对子宫、膀胱、支气管、肠胃道等平滑肌均具有兴奋作用;可增加胆汁的形成,使胆汁变稀,起到利胆作用,对治疗慢性胆囊炎显效有报告称,黄连中的小璧碱能抑制癌细胞的核酸合成,抑制噤吟核昔酸合成的中间体愈胺的利用,具有抗癌作用黄连的不同用途,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泻心火,生用。

火在上,酒炒,用于目赤、口疮等火在下,童便炒火在中,姜汁炒,可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伏火,盐水炒火在气分而痛,吴茱萸拌炒,可疏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食积成火,黄土炒止泻,壁土炒肝胆火,醋炒或胆汁炒热结于下,朴硝拌炒血中伏火,干漆拌炒等等黄连在辨证施治中,与多味中药配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治湿热内蕴、血热妄行之证,配黄苓、大黄等;治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半夏、竹茹;治泻痢、热滞,配木香、黄苓、葛根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桓子、连翘等;治热毒疮疡,可配赤芍、丹皮等;治胃火炽盛的中消证,配天花粉、知母、生地等黄连常与诸药配伍,煎汤内服,常用量为2~5克;亦可外用研末敷于患处注意:黄连属大苦大寒药,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白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下部天,足厥阴,肝之气也;下部地,足少阴,肾之气也;下部人,足太阴,脾之气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