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见闻转化为阅历:蒋百里的家庭教育经验李云 丁道勇【关键词】:^p :蒋百里 家庭教育 见闻 阅历蒋百里(1882—1938),名方震,字百里,浙江海宁硖石镇人他17 岁时(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考中秀才,24 岁时在日本士官学校以步兵科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获得日本天皇赐刀,25 岁时任德军第七军实习连长,之后在德国研究军事、文学并遍游欧洲名胜蒋百里是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学家和军事教育家,先后担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及陆军大学代理校长等职[ 1] 他的《国防论》(1937)是中国近代国防理论的奠基之作,他的《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一文预言日本必败,一经发表即轰动全国蒋百里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个提出持久战思想的人,并依靠报刊信息准确推算出日军侵华日期和日军侵华路线据说蒋百里的名字取自《易经·震卦》中的“震惊百里”有关这一点,今人已经无法考据其真伪了但是,蒋百里的一生的确充满传奇色彩除军事学以外,他在外交、文学、书法、美术等方面也卓有建树比如,蒋百里青少年时期主编的《浙江潮》思想尖锐深邃,时人认为不亚于《新青年》和《湘江评论》他是民国外交界的一位斗士,曾致力于拆散德意日的联盟。
他还是著名的文史学家,其所撰写的《欧洲文艺复兴史》是我国在这个主题上的第一部系统著作但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蒋百里的成长经历和教育子女的艺术在当时就被传为佳话,他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一套宝贵的经验一、蒋百里本人的成长经历蒋百里幼年生活清苦,但是在蒋母的悉心教导下,养成了好学不倦同时又关心社会的好习惯在科举仍盛的时代,蒋母教他读书识字,但是并不让他死记硬背蒋母在课余常给他讲《封神榜》《西游记》《三國演义》《水浒传》里的故事,书中的故事常常令年幼的蒋百里心驰神往蒋百里虽然酷爱这些故事,但是并未止步于“听”,他自己很快就扮演起了“说书人”和“点兵大将”的角色在蒋百里曾经居住过的硖石、海盐等地,曾经流传过“神童百里”进茶馆说书的故事:老茶客们每每见到小百里,便招呼他过去蒋百里爬上茶桌,绘声绘色地讲武松打虎、哪吒闹海、孙悟空大闹天宫等故事,“说到精彩处,小辫子一抖,眼神流转,又是手势,又是身段,博得满堂喝彩”此外,蒋百里儿时最爱的游戏之一就是召集附近的小孩子编列为两队人马,演习行军打仗,他自己便是那个发号施令的大将军这个时期的成长经历,已经给蒋百里的家庭教育思想播下了种子:在说书过程中,蒋百里对故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排兵布阵的游戏过程中,蒋百里对战略和战争有了稚嫩的体验。
他把从母亲那里听来的故事说出来、演出来,这些故事就成了丰富经验的头在科举时代,一般人以为读书、做官才是教育的根本蒋母不强求儿子埋首苦读,反而支持他在课余多听故事、多做游戏这种教养方法对蒋百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蒋百里17 岁考中秀才,因为得到县令方雨亭的激赏和资助,在1900 年进入杭州求是书院读书这是一个丧权辱国的苦闷时代,“新政”处处受难,革命在所难免蒋百里入学以后,两次考试均位列第一,而后又在杭州的四所书院(崇文、敷文、紫阳、东城四座书院)中五试皆列第一硖石才子”遂名声大噪此时,蒋百里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功名利禄是唾手可得的可是,这显然不是蒋百里的作风,他在这个时期偷偷阅读了《东华录》以及维新派刊物《新民丛报》,并暗中参与了“励志社”,秘密集会演说当时求是学院的总理陆勉斋要求学生学楷书,每月至少交卷一次,由他评定等级蒋百里书法极好,但是反对强迫学生做“写字匠”的做法于是,蒋百里抄了一份求是章程,故意将所有的“是”都写作“字”,以此来讽刺学校当局不关心时事,不求“是”而求“字”全校同学一片哗然,以至于陆总理最终不得不停了习字课[2] 此事表明,年轻时代的蒋百里在刻苦求知的同时,也高度关注时局。
迫于与陆总理的宿嫌,蒋百里无法继续求是书院的学习,并最终远渡日本这个选择暗合了时代主题:中国长期存在重文轻武的观念,直到甲午战败以后,军人的社会地位才悄然改变蒋百里正是在这个时期投笔从戎的1901 年东渡时,他脑子里思考的不是私人恩怨或个人前途,而是民族振兴以及怎样让国家转弱为强蒋百里希望母亲能够同意留学一事,可是中国社会有“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更何况蒋百里是家中独子,蒋父也早已过世蒋百里东渡求学,在周围人看来不仅是离开了生养自己的土地,而且是置寡母于不顾,是不忠不孝之举所以,蒋百里要出国留学的消息一出,整个硖石镇一片哗然出人意料的是,蒋母非但没有阻止儿子的选择,反而力排众议,支持独子远涉重洋开阔眼界[3] 蒋母在家信中写道:“行矣,吾不以流俗人望汝,亦不以流俗人自待汝夙孤露,能奋自树立,乃所以为孝也[4] 这在风气未开的硖石镇是一件奇事蒋母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再次表现出了不落俗套的一面她支持儿子追求远大理想,不断拓展见闻、丰富知识在日本留学期间,蒋百里风光依旧在23 岁时(1904 年),蒋百里入日本士官学校步兵科,之后以步兵科第一名的成绩毕业[5] 按照学校传统,第一名可以得到日本天皇赐刀,蒋百里就是得到这一殊荣的那个人。
蒋百里25 岁时(1906 年)赴当时世界陆军头等强国的德国任实习连长,受到德国最高统帅兴登堡的赏识和召见,[6] 舆论界称蒋百里为“东方人杰”世人都喜欢把蒋百里的成就归结于天赋,却忽略了他背后的热情和汗水事实上,两段留学生活是蒋百里重要的积累期,既包含从书本得来的学问,也包含亲自游历得来的见闻在日本士官学校期间,蒋百里一方面努力学习近代军事知识,刻苦完成军事训练;另一方面,坚持研究世界大事,掌握重要国家(如俄国)动态,总结他国的成功经验,谋求中国的强国、强兵之路几十年以后,在面对《大公报》记者时,蒋百里提道:“当年我们出洋求学……到了日本以后,整天在刻苦钻研学术,真和现在一般跑外洋的留学生有些不同[7]这种“不同”的关键之处,就是蒋百里没有把留学仅仅当作增长见闻的手段,也没有把留学仅仅当作求取学识的良机,而是把二者很好地统一在了一起在德国游学期间,蒋百里同样秉承这一信念留日时期,蒋百里就曾大量阅读德国军事著作,并利用空余时间大量涉猎欧洲文学、史学和哲学名著比如,德国人自诩德文版《莎士比亚全集》比英文版还要好为此,蒋百里就把书借过来,在一周内读完了全书[8] 他对歌德诗歌、康德哲学都很感兴趣,甚至在1930 年入狱以后也仍在研究康德思想。
纸上得来终觉浅,大量阅读激发了蒋百里亲眼一见的愿望于是,他利用假期游历意大利,追寻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巨匠的足迹,到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见证天主教的弥撒大典,游历佛罗伦萨,欣赏世界顶级的雕塑和绘画等[9]丰富的知识和广博的见闻,在蒋百里身上融为一体,最终成就了这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家如果说蒋百里本人的成长经历有什么经验,那么首屈一指的就在于见闻与知识的相得益彰这是蒋母早年给蒋百里的影响,也是蒋百里始终秉承的一条教育子女的原则二、蒋百里教育子女的经验蒋百里有五个女儿,分别取名蒋昭、蒋雍、蒋英、蒋华、蒋和除大女儿早夭以外,其余四女后来都各有建树蒋百里用“有知识的人才配谈经验,肯研究的人才配谈阅历”[10] 这句话来教育女儿们,要求她们积极关注社会变化,在社会当中增长见闻,锻造自己的品行;同时,在学业上也要刻苦用功,注重知识积累经验和知识的双重积累,才能成就一个阅历丰富的人蒋百里是优秀的骑手,他教女儿马术有一套自己的办法1935 年夏天,蒋百里和全家到青岛避暑,在这期间他每天教女儿练习马术他教女儿要“胆子大,不怕跌”,说经验是从马背上得来的,而后便要女儿们直接上马骑行比如,有一次蒋百里和女儿们立马在高崖上,他大喝一聲“当心”,接着便用马鞭猛抽女儿骑的马。
马儿冲下山去,女儿们吓得哇哇大叫,蒋百里却认为这是马术的第一课[11] 他认为,经验不是说出来的,要亲自体验才能有所感悟,要学会在马背上“救自己”这段教子故事表明了蒋百里对于经验的独特认识:仅仅是听来的知识还不够,还需要自己亲自体察有了体察,知识才能转化为经验,成为自己的人生财富同年,蒋百里以军委会高等顾问的名义,奉命出国考察欧洲总动员法他携夫人左梅以及蒋英、蒋和两个女儿从上海出发,途经苏伊士运河、孟买、苏伊士港、红海、地中海,到达意大利南部船靠近每一码头,百里必带妻女上岸盘桓一阵,向她们解说当地风俗和人情[12] 比如,船过孟买时,蒋百里便向女儿解说印度敬神的香很有名,然后带她们去印度庙里亲自闻一闻;在亚丁湾参观防御工事,蒋百里就愤怒地对女儿们讲述帝国者对待殖民地人民的残忍;在穿越红海的航程中,蒋百里向女儿讲述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的国情;到了蔚蓝的地中海,他又遥指北岸讲述希腊故事;到了罗马,蒋百里带领家人参观雕刻、油画总之,每到一处,蒋百里都会尽力让女儿们获得深刻的印象,而不许她们有一点点走马观花的心思蒋百里本来就十分了解欧洲吗?也不尽然其实他也是从书本中看来的,他无论研究哪一种美术和古迹,都得尽量搜集它的材料,彻底了解其内容,所以说起来头头是道,没有扞格不通之处。
[13] 可以说,蒋百里在教育女儿时,不仅注重见闻的重要性,还以身作则,为孩子们示范了用心刻苦的重要性蒋百里游历西方,深知音乐与工业、文学一样,在欧洲有崇高的地位,不像在当时的中国那样被大儒们所轻视三女蒋英不爱说话,蒋百里在欧洲之行时发现她有音乐天分和兴趣,于是勉励她走音乐道路蒋百里对蒋英说:“你将来学音乐到了相当成就的一天,会感到内心的空虚和孤立那时候你不能灰心放弃,必须一面回想历史的进程,一面向大自然中求解答你的难题那是天人交战的关头,也就是一生学业成败的关头[14] 蒋英当时正值青春年华,又生得聪明漂亮蒋百里预料她今后在生活上可能遇到的羁绊,就叮嘱她:“送你到欧洲就是要求你认真地学习,如果你要谈恋爱,就回国不要学音乐了 蒋英果然遵从父亲的教诲,用功学习寒冷的冬天,她练琴的手指练得像火烧一样,她就将双手浸在凉水中降温,过一会儿再接着练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勤学苦练的精神,蒋英果然如蒋百里期望的那样,在音乐上取得了高深的造诣蒋英的成长历程再次证明,蒋百里丰富的阅历对于子女的巨大影响总之,蒋百里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高度重视见闻的重要性他利用一切机会,扩展女儿们的视野,不愿意把她们培养成那种眼界局促、气量狭小的人物。
同时,他也要女儿们在自己的事业上刻苦努力,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取得学识蒋百里在这两个方向上为女儿们做出了表率,让她们找到了各自的人生方向蒋百里家庭教育的成功,不仅在于孩子们取得的成绩,更在于孩子们对于他这个父亲的信服比如,蒋英在欧洲留学期间,曾经见过各路大人物震于这些人的大名,未见时以一见颜色为幸,但是见到了只觉其平庸、伧俗,没一个及得她父亲之真、之美、之善的[15] 蒋百里的成长经历,在女儿的教育上得到了检验三、从见闻和知识到经验与阅历抛开让蒋百里“震惊百里”的军事和外交成就不谈,这位博学慈祥的父亲也的确给后人留下了有价值的家庭教育经验其中,最核心的莫过于他说的“有知识的人才配谈经验,肯研究的人才配谈阅历”这句话在蒋百里眼中,见闻与知识相结合才能转化为人的经验、阅历,见闻与知识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蒋母的教养方式和当时动荡的社会形势,都让蒋百里对“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方式不屑一顾他一直关注社会变化,对于当日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感到愤慨,并且因此走上了强国强兵的兵略家之路在为人父以后,蒋百里也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女儿们虽然蒋百里温柔细腻,从来不对孩子们发怒,可是他却舍得把蒋英、蒋和留在欧洲。
因为,蒋百里知道哪些东西对女儿的成长有益,他不能总是把女儿们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卢沟桥事变以后,蒋百里鼓励蒋雍去内地(她原本在香港读书)蒋百里在家信中写道:“中国抗战后整个儿都改变了,在这千百年难逢的大变动时代,亲身经历一下,前线和后方,紧张和静穆,都是广大无边的大课堂,比读死书好多了[16] 蒋百里不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