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蜀道难》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

cc****pp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2.50KB
约11页
文档ID:210101284
《蜀道难》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_第1页
1/11

《蜀道难》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中学语文论文《蜀道难》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高冰峰李白的《蜀道难》面世以来,就以其蕴含多种可能性的题旨作意、看似规 律而又奔放如瀑的思路结构和变化莫测且瑰伟奇特的艺术美感赢得了千百年来 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赞叹,也吸引了众多学者硏究的目光本文立足中学语文教学 的需要,首先,对《蜀道难》的相关研究成果做一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粗浅 的教学建议;其次,则列举几例典型教法供广大同人参考;最后,谈一下我的教 法—、硏究综述1.写作意图:烟涛微茫信难求关于此诗作意,古今以来各家分歧甚大,意见尤多台湾罗联添对此论述 甚详①罗先生依时序采收各家所论,合为〃罪严武(危房杜X讽章仇兼琼、 讽玄宗幸蜀、言险著戒不专指一时人事、即事名篇别无寓意、送友人入蜀、寄托 作者功业难成仕途坎坷〃七说在检讨各说是非得失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蜀道难》寓意总为七说其中或与年代不符,或岀于揣摩,或未达诗意,或 穿凿附会……惟第四说明代胡震亨以为言险著戒不专指一时人事最通达可取〃王辉斌亦曾对《蜀道难》主题的研究做过综合述评②王先生指出:〃硏 究者们除了持续传统的讽玄宗幸蜀、刺章仇兼琼、罪严武、别无寓意四说外,还 新提出了送友人、忆念友人、歌颂山川、描写蜀道、归蜀纪实、直书见闻、仕途 坎坷、忧心边患、泛陈时事、惩戒军阀、爰君忧国、揭露时弊、抒发雄才大略、 痛斥四川权要,以及双重主题、多重主题等近20种说法。

〃他评述了新中国成 立以来关于《蜀道难》主题硏究的四种态势:〃一、以考证史实立论又可细分 为专考本事的讽喻说;以文本为主体进行考证的送友人说;以臆测为依据的直抒 见闻说二、着眼于李白经历探索的仕途坎坷说三、以乐府古题为参照的对蜀 道的描写说和寄寓思想说四、就诗论诗(主要指赏析类文章L 〃面对如此众说纷纭的局面”我谈两点建议第一,鉴于创作背景难以确认之事实(如李白何时首入长安迄今尚无定 论),古人所谓〃罪严武、讽章仇兼琼、讽玄宗幸蜀〃诸说及今人〃送友人王炎 入蜀〃说皆因时间、对象因素之错杂而显得牵强,难以确信虽然诗歌缘情而作、 感事而发的创作规律也决定了李白作此诗时应有所本”但在难于考实的情况下, 今天我们教学此诗时大可不必拘泥于某一说第二,〃仕途坎坷〃一说,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认为该诗采用比兴寄托 手法z借写蜀道艰难而写仕途坎坷这种观点将李白其人其诗相联系,开拓了硏 究的视野而显得独树一帜但如果单单倚重此说,则容易引起读者对蜀地奇绝山 水与李白雄放情怀之美的忽略此夕卜,〃言险著戒〃说虽因未拘泥于具体时事而 显得通达,但过于强调诗歌的思想意义也难免影响对诗歌的美感审读〃即事成 篇别无寓意"说后来经人演绎为礼赞山川的观点,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忽视 了诗歌内在的人生深层感慨与时代社会隐忧。

其实,教学此诗,我们不妨从对作意的追问走向对作品价值的探求,因为 该诗内涵丰富,价值多元:既有政治历史价值,也有文学美学价值,还有精神文 化价值对题旨可以采取中庸的态度,可认为该诗是李白在某时,为某人 某事 而作,通过对蜀地山水雄奇险峻之美的描绘,展现了他豪迈奔放的情怀;同时借 蜀道之艰难险恶表达了他的人生感慨和时事担忧 2・思路结构:抽刀断水水更流《蜀道难》作为杂言乐府/句式以五言、七言为主,同时错杂三言、四言、 八言、九言甚至十一言,长短有致,整散相间,舒卷自如全诗韵脚多变,平仄 跌宕全诗犹如一部乐章,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一唱三叹,往复回 旋;其声时而邈远如云,时而逼仄在耳,时而凄然欲泣,时而迸发如雷全诗又 似一川江水,时而涓涓而来,时而飞瀑急跌,时而凝滞如咽,时而猛浪若奔加 之如前所述之内容对象丰富、思想情感复杂、美感体验深刻等诸多艺术特点,这 就让我们在试图理清本诗思路时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繁难,在结构划分上面临着〃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无奈观察各家做法,择要列述如下1 喻守真将全诗分为六段:第一段,〃噫吁〃至〃钩连〃,写蜀道来历;第二段,〃上有"至〃长叹",写蜀道高峻;第三段,"问君"至"朱颜",写 蜀道难行;第四段,〃连峰"至〃来哉",写蜀道至险处;第五段,〃剑阁〃至〃如麻〃,申述剑阁之危,逼出〃所守匪亲"的正意;第六段,〃锦城"至〃咨 嗟〃,写蜀地不可久居。

③这一划分依据诗歌内容进行,显得较为细实1 阎昭典将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段,〃噫吁〃至〃钩连〃,〃犹如一部 乐章的前奏〃;第二段,〃上有"至〃朱颜",写山势高危难行;第三段,〃连 峰〃至〃咨嗟〃,极写蜀道险要④这一划分按照由古及今的时间顺序和由秦入 蜀的空间顺序进行,兼顾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统领、过渡与收束 作用,较上一划法更为概括,且凸显了本诗一唱三叹之乐章特色1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亦将全诗分为三部分:从〃噫吁〃至 "长叹"为第一段;从"问君"至"来哉"为第二段;从〃剑阁〃至"咨嗟"为第三段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解说道:这是〃一篇送友人人蜀的诗歌"〃第—段中极力渲染’蜀道难’〃,〃主要是虚写,把自然力加以神化’〃;第二 段〃再议’蜀道难’","是实写,更贴近了游人的实际〃;第三段〃诗人对友 人继续施以心理战〃,先写剑阁之险,且〃引进了人的因素,增加了对可能岀现 的恶劣社会环境的预警〃这一划分主要是按照〃送友人人蜀〃的线索进行:先 渲染蜀道之高危难行,再结合行旅之难示以关切,最后对友人加以警戒同时, 在一、二部分间体现了虚实之变,在一、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体现了自然与人 事之别。

1 罗联添则将首句〃噫吁[1 戲,危乎高哉! 〃作为序语单列篇首,以下划为 三章八节第一章,〃蜀道〃至〃空山〃分为四节:第一节从〃蜀道〃至〃钩 连〃,第二节从〃上有〃至〃攀缘〃,第三节从〃青泥〃至〃长叹〃,第四节从"问君"至〃空山”第二章,"蜀道"至〃还家"分为三节:第一节从〃蜀 道〃至〃来哉〃第二节从〃剑阁〃至〃如麻〃第三节从〃锦城〃至〃还家〃 第三章,〃蜀道〃至〃咨嗟〃⑤这是一种别岀心裁的划分方式,首七字 以下的每章均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领出,保持了完整的乐章形式,同时 辅以节的划分,区分了内容之别1 施蛰存将全诗分为四段:第一段,〃噫吁〃至〃钩连〃,讲述蜀道起源; 第二段,〃上有〃至〃朱颜〃,写蜀道之高与行旅之难 第三段,〃连峰〃至〃来 哉〃,写蜀道之险;第四段,〃剑阁"至"咨嗟",写蜀道军事形势⑥施先生 这种分法兼顾本诗韵法与章法的特点:一、二段依韵分段,三、四段则根据思想 内容分段有意思的是施先生还根据其所谓的〃剥皮抽筋法〃抽岀了全诗的骨干 句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问君西游何时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 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种去除枝叶、提炼主干的方法有助于读者迅 速把握诗歌的内容及情感脉络z对教学颇具启发意义1 屈守元将此诗分为两大段,其中第二段又分两章第一段,开头第一、 二句16字,总领全诗,点明主旨第二段,分为两章:第一章,〃蚕丛〃至〃朱 颜〃,主要写地形险阻;第二章,〃连峰〃至〃咨嗟〃,从地形险阻写至人事险 恶⑦屈先生认为这种分法关注了本诗的重唱形式,每段、每章结句都复沓重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颇似《诗》《骚》传统篇章之末的’乱辞’ 形式〃这种方式有似于上述第四种方法,体现了乐章与内容两方面的特点以上六种分段方法各有特点z各据其理愚以为不妨让学生在尊重本诗内 容及形式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自主划分,在教学中形成各抒己见、交流争鸣的局面3・美学特征:诗成笑傲凌沧洲从审美范畴来说,有刚与柔、崇高与优美之别那么,《蜀道难》具有怎 样的美学特征?又容易引发读者何种审美感受呢?倪其心认为,诗人〃歌唱敢于攀越蜀道的大无畏壮志豪情〃,全诗〃表现 三个形象:蜀道、游子和诗人自我对游子,劝其三思:一是问君西游何时还…… 二是’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三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对 蜀道山水,则倾注了雄放壮烈的感情,以极端夸张和非凡想象来表现〃,〃而诗 人自我形象既显露于劝诫游子的悲天悯人之情,更融化于蜀道高险而雄壮的形象 之中"。

⑧程郁缀说:〃盛唐山水诗的风格多样,争奇斗艳,但从大的方面而论,无 非两大类:一是清,清新、清幽、清丽、清远,以王孟为代表;二是雄,雄豪、 雄放、雄壮、雄奇,以李白为代表〃⑨又说:〃李白总是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 浪漫主义的精神,描写那些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景观,给人以阳刚之美 的享受《蜀道难》正是这一特色的代表〃⑩周先慎则注意到该诗〃景物本身就渲染岀走在蜀道上的旅人内心的惊惧 和悲愁〃,并引用〃言险著戒〃说肯定了本诗末节的寄托与警告意义;认为〃从 读者的审美感受来说〃,“自然形象本身融进了诗人的精神气质,读者从奇哨险 峻的蜀道中不难感受到诗人豪迈奔放的个性,并进而领略到诗人笔下所创造的独 特的自然美和艺术美〃谢思炜则对《蜀道难》的崇高和恐惧审美经验有着更为深入的研究他说: 〃极力渲染山的壮观险峻,将山真正塑造为可怖的崇高审美对象,可以说就是从 李白开始,以《蜀道难》最为典型〃他一方面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指出《蜀道 难》〃源自乐府古诗中的征行诗〃,而〃边塞诗中的片段自然描写当然也会成为《蜀道难》这种集中的崇高描写直接提供借鉴〃,"《蜀道难》实际标志着唐人 山水描写的一个重大转扌戾:在李白之后,从杜甫一直到韩愈、孟郊,山的形象便 完全独立出来,并一再作为可怖、恐惧的对象出现于诗人笔下〃;另一方面他认 为〃此诗所写的其实是一个历险者的故事〃,〃它讲述的是人在山川中的历险, 而这个历险故事却是一个’寓言’,暗喻着诗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难以协调〃”《蜀道难》中的险山恶水同样象征着一种超岀于山水形象本身的更高的绝对力 量〃‘〃睛喻了那个时代人们最普遍的恐惧感”以及在转折和危机时代特别强烈 的毁灭感、撕裂感〃。

美感审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对《蜀道难》这首诗,我建议在教学中可拿它与王孟山水诗相比较,让学生认识并领悟该诗的阳刚雄放之美关于该诗 的崇高和恐惧美感,可以结合李白的仕途经历、〃行路难〃的传统主题和诗中阴 森险怪的描写来适当引导学生加以认识体会二、教法举隅1.黄厚江《蜀道难》课例笔者曾聆听黄老师执教《蜀道难》z现将其教学流程简述如下: ①指导诵读,整体把握先是学生齐读,然后侧重指导开篇七字之诵读,再让学生找出三句主旨句反复诵读并明确:第一句要豪迈,第二句要低沉,第三 句要感叹②围绕三个主旨句探讨诗歌的内容和结构主要由问题驱动:先问三 个主旨句有什么作用,并从内容、结构、情感三方面点拨;然后师生合作诵读, 教师读三个主旨句,学生读其余;再问除了这三句还写了哪些内容,与这三句有 什么关系,从而明确前半部分内容:来由、旅途;接着问三个主旨句中的诗眼是 什么,引出〃难〃字;继续问蜀道〃难"在哪里,进而探讨〃难〃的表象和内涵, 并明确末节内容;最后教师抛岀本诗题旨诸说,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根据并形成 认识③学生诵读全诗,教师画岀本诗图谱以状写蜀道之高峻连绵,并明确本诗 句式长短参差之特点,形成〃文象〃(诗句)与〃物象〃(蜀道)的统一。

黄老师的教学环节流畅而内容丰富,平易中见匠心首先是重视诵读及诵读指导,让学生因声求气,涵泳体会诗歌内在气韵其次是设问连贯且精当,有 效生成了新的教学内容再次是设计有特色,如以板书状蜀山之险、示诗歌句式 之特点的做法都很有匠心2•王晓春《蜀道难》教学设计王老师认为:〃这首诗应该讲的要点是:从多种角度调动各种手段极写蜀 道之难〃现将其教学内容及流程略述如下:①开篇:直呼其〃难”,奠定基调②〃蚕丛〃四句从历史隔绝角度写蜀道之〃难“;〃西当〃两句叙述中有 描写。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