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品]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治理模式研究综述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7KB
约11页
文档ID:204308950
[精品]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治理模式研究综述_第1页
1/11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治理模式研究综述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治理模式研究综述【摘耍】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已成为国内家族企业创始人所关 注的一个重点话题对于家族企业如何史好地传承、家族企业应使用 何种代际传承治理模式这个问题,本文主耍从代理理论、资源基础理 论、管家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 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本文对不同的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 分析总结,构建了不同理论视角下的治理模型最后在已有的理论基 础上,本文认为家族信任关系理论对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也会产生影 响,提出了基于信托视角下的治理模型,以指导企业完善内部治理机 制,更好地进行代际传承 【关键词】代际传承代理理论资源基础理论 管家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 家族信任关系理论 一、引言 在西方,有关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研究经过了二十多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论框架I’ongenecker 和Schoen在1978年首次提出“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是一个长期的社 会化过程”这种“过程观”逐步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同,它认为 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长期过程 家族企业研究领域开创以来,传承问题就一直是该领域学者热衷于探讨的主 题。

Dyer和Sanchez (1998)通过对美国《家族企业评论》杂志在 1988-1997年间发表的有关家族企业的全部研究时发现,有关传承 问题的研究占到1& 3%,在家族企业10大研究热点中排名第2位 Chua> Chrisman 和 Sharma (2003)发现,1996 — 2003 年间公开发表 的190篇有关家族企业研究论文中,有22. 1%的论文将传承问题作为 首耍的研究问题,将其作为次耍主题的论文也占到了 8%从2007年 至今在EBSCOhost数据库中搜寻到的有关家族企业的文献,大多数也 在讨论传承问题 国内从1994年开始出现有关家族企业的研究,中国学术期刊收录的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文献共有2452篇,而2000 年以后,对家族企业的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近几年收录 的相关文章多达2410篇显而易见,国内学术界对于家族企业传承问题的研究时间相对较短,研究深度和广度相对较弱,与国外的研究 相差甚远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及经济与国外的差异, 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高速 发展,中国的家族企业也面临如何传承的问题,代际传承被更多的国 内学者关注。

本文试图对不同视角下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治理模式文 献进行梳理,把握这一领域的思维脉络,最终提出新视角下的治理模 式,为未来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二、家族企业代际传承 对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治理模式的研究,首先需要定义家族企业的概念,继而对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模式进行分析,为之后分析不同 视角下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治理模式提供概念依据 1、家族企业定义 在早期研究中,很多学者从家族方面对企业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代际传承等角度对家族企业进行界定,但都存在争议, Handle (1989)认为要给家族企业下一个大多数人都能认可的定义是 非常困难的,因为家族企业包括的范围很广,种类极多,涉及的因素 也很复杂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G. Donnely (1964)给出最早的家 族企业定义:“同一家族至少有两代参与这家公司的经营管理,并且 这种两代衔接的结果,使公司的政策和家族利益与目标有相互影响的 关系”之后的国外学者均基于企业是否具有所有权(股份比例)、 是否具有控制权(家族成员出任重要职位)、控制权是否集中(非家 族成员在企业中重要职位的比例)来定义家族企业 国内家族企业大部分为民营企业,刚刚走向代际传承的道路。

学者在讨论家族 企业的时候没有完全按照国外学者对它的定义,而是通过结合我国民 营企业的实际情况,以所有权为基础,涉及控制权和经营权对家族企 业进行定义家族企业应该是指一个家族或多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 家族直接或者间接的掌握着经营权的企业(孙治本,1995)这个定 义强调家族关系渗入到企业的程度,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由家族人 员所掌握,不再把家族企业看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其他学者如毛蕴诗、 卢现祥、潘必胜等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家族企业的定义,本文所研究的家族企业,就是一个家族或数个具有紧 密联盟关系的家族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经营 权 2、代际传承模式 理论界将家族企业继承人分为内部继承人和外部继承人,也就是说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模式有内部继承 模式和外部继承模式两种 内部继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内部继承人既包括了企业主的子女、家族成员,也包括了从企业内 部选拔的优秀的非家族成员作为家族企业的接班人而狭义的内部继 承人就是将继承人限定在子女身上本文所探讨的内部继承模式是指 狭义内部继承人的模式,即子承父业模式 外部继承是指聘请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

国外的一些家族企业已经实 践了外部继承模式,当然,外部经理人继承的只是企业的经营权,而 所有权依然牢牢地掌握在家族手中在我国的家族企业中,这种继承 模式也逐渐被接受,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内外部的代际传承模 式分别包含着不同的治理模式,内部的代际传承模式主要表现的是隐 形契约治理模式,在资源基础观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有所体 现外部的代际传承模式主要表现的是显性契约治理模式,在代理理 论和管家理论视角下体现的更为明显 三、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治理模式综述 学者在研究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时,提出了很多治理模式但总结起来不外乎两类:一是内部治理模式,即企业的所有 权和控制权主要由血缘、姻缘和亲缘为纽带的家族成员控制二是外 部治理模式,是指家族企业棊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外来职业经理 人持有主要经营权和部分股权的一种治理模式下文基于代理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管家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对代际传承治理模 式进彳亍分析总结〈!--endprint--> 1、基于代理理论视角下治理模式 AdmaSmiht (1796)认为一个不拥有企业所有权的经营者不可能像企业的所有者那样勤奋地工作。

Berie 和Menas (1932)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只要存在利益争端,经营者 会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是所有者的利益W订son (1969)率先提出了代 理理论,Ross(1973)发展了这一理论将以上现象命名为“委托代理” 问题,并提出了表达这种情况的数学公式o Jensen和MecklingC 1976) 认为,当单一股东100%拥有企业的股权,并控制企业的经营权吋, 此时所有权与经营权未产生分离,这样股东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不 会产生代理问题,但当股东持有企业100%股权,但不掌握企业经营, 造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管理者由于无法享有对实现利润的所有权产生特权消费,即会产生代理冲突问题 家族上市公司兼具家族企业和现代企业的特点,在家族企业特殊的股权结构下,决定了 公司治理不仅仅要解决好股东与经营者的代理问题,还要求处理好家 族控股股东和外部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运用代理理论分析家族企 业,不仅仅是分析家族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徳风险问题,也要分析其 中的代理问题当家族企业进行内部传承的时候,代理冲突主要表现 在家族控股股东与外部小股东之间家族成员往往是大股东,决定公 司重大事件,其他的小股东只能起到象征的作用。

一旦家族股东转移 上市公司资源的收益独享,那侵害公司的机会成本将外部化传递给中 小股东承担上市公司就沦为家族大股东侵占股东利益,攫取控 制权私有收益的工具当家族企业进行外部传承的时候,Eisenhardt (1989)将职业经理人看作机会主义者,即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 损害所有者的利益 所以,在代理理论视角下,家族企业是一种“中显性、中隐性”契约的代际传承治理模式,即包含非正式治理 模式和正式治理模式的结合,家族成员与职业经理人共同决策、共创 事业这种模式较好地协调了职业经理人与家族成员之间的双边机会 主义行为,不仅能够对非家族经理人进行控制,还可以降低家族控股 股东与外部小股东代理冲突的可能性(如图1) 2、基于资源基础观视角下治理模式 在资源基础观的视角下,企业是资源的 集合体Barey (1991)认为资源可以归为三类:物理资源、人力资 源和组织资源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对于企业创造价值十分的关键(Barney和Arikan, 2001)有关家族企业资源的相关研究往往隐含 这样一种假设:企业一旦认识到自己控制了有价值的资源,就自然会 釆取适当的措施来管理资源(理性人的假设必然对家族企业资源的管 理有影响)。

资源基础观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视角,即在不同时期不同 的资源组合会对家族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中“家族涉入”是家族企业中一种独特的资源,家族涉入包括家族精神、家族信誉和 家族文化,有效利用这个独特的资源有助于家族企业的内部传承 Becker (1992)认为在资源基础观视角下的家族企业,只要企业家精 神不被置疑,那么家族成员即使没有给予明确的物质或精神激励,也 会主动将家族利益与个人利益视为一致,这种行为大大降低了企业代 理成本和协调成本 所以,在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下,家族企业 是一种“强隐性、中显性”契约的代际传承治理模式,家族企业需要 注重家族文化的培育和家族成员内部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不论家族企 业是否具有凝聚力量或者强烈的多重效用,家族成员都会合理利用家 族成员共同愿景、承诺和奉献精神作用于家族企业的决策(如图2)3、基于管家理论视角下治理模式 现代管家理论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代理理论的失灵管家理论最早出现在DonaldsonC 1990)和Barney(1990)的研究文献中,经过Davis、Schoorman和Donaldson等人 的进一步研究,得出了管家理论的研究框架Lex Donaldson认为成 就、荣誉和责任对管理层的激励比经济激励更有效,经营者出于对自 身尊严和信仰以及内在工作满足的追求,会像管家一样勤勉地为公司 工作。

Davis (1997)指出,管家身份关系极大地依赖于委托人与管 理者之间的信任机制,管理者出于委托人对自己的信任,会促使他们 为实现委托人的利益而勤勉地当好企业好管家 现代管家理论没有致力于研究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而是发现另一种能够充 分激励管理者、赋予管理者权力以及让管理者和所有者保持一致的治 理模式在家族企业治理实践中,家族企业主更倾向于把家族内部成 员视为管家,对家族成员选择充分信任,几乎没有任何约束机制结 合管家理论,家族企业除了加强家族内部成员的关系维护,也应该加 强与外部管理者的沟通,实现职业经理人心中的“自我价值” O 所以,在管家理论视角下,家族企业也是一种“中显性、中隐性”契 约的代际传承治理模式,家族成员与职业经理人共同参与决策家族 企业倡导二元混合文化,外部关系拓展和内部关系改善可以大大降低 企业的决策成本,使得企业绩效大幅度提高随着产权契约的明晰化, 职业化管理程度的增强,所有者和管理者达到了双赢的共和阶段(如 图3) 4、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治理模式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早期思想可以追溯到1932年哈佛法学院学者E. Merrick Dodd与 Adolf Berle的争论。

而Stakeholder 一词由斯坦福研究所于1963 年最先提出来的,并开始引起各方关注利益相关者理论最终体现的 是将企业的剩余所有权在利益相关者中间进行分享的模式 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不是仅仅关乎在任者和继承人这两类关键参与者的突发事件,而是一个涉及家族企业内部和外部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复 杂过程(Handler, 1994)O对家族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可分 为拥有股权的家族成员、不拥有股权的家族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