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寿阳阳摩山石窟东区调查与研究许栋王丽石文嘉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摘要:山西省寿阳县阳摩山石定创建于东魏,唐代、北汉曾进行过补刻和扩建其现存 的东魏、唐代的窟龛、造像对研究佛教在山西的传播和发展,中国佛教造像的演 变等问题都有较大的价值报告在对阳摩山石窟东区窟龛、造像进行全面考察的 基础上,对这些窟龛、造像的形制、题材、功能及内含的佛教思想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山西寿阳;阳摩山石窟东区;调查;研究;基金:2014年度国家社科青年项目“中国中古文殊信仰研究” (14CZS017)一、调查缘起阳摩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寿阳县西北端羊摩寺村南约1公里的羊摩寺山山腰地理 位置为北纬34 4f 28",东经113 V 7",海拔1733米(图一)由于该石 窟位于寿阳、盂县、阳曲三县交界,山峦连绵,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所以长期 以來一直处于一种被“遗忘”的状态,只在《山右石刻从编》[1]《三晋石刻大 全•晋中市寿阳县卷》[2]《寿阳碑碣》[3]等书中对部分碑刻、题记做过收录在寿阳县文物管理局的协助下,我们于2014年6月和2016年12月三次前往该 地调查通过对现存题记的识读,得知该石窟古称灵嵩寺,虽在古代屡有修建, 但目前除窟龛及造像外,附属的土木建筑已荡然无存。
只在石窟下方的山脚处保 留了一口水井,至今水量充沛,可能是当时僧俗信众取水的地方该石窟依山而建,在长达500多米半环形的崖面上由东向四分布着不同时期的 窟龛20余处,大致可分为东、中、西三区,保存状况较好据石窟中现存题记 的纪年可知,阳摩山石翁最迟开凿于东魏武定四年(546),到北汉天会四年 (960) 一直都有修建,吋间跨度达414年该石窟处于连接大同、洛阳、邺城、 太原等地数条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其造像西承云冈,东衔龙门,融合了邺城、 太原等地造像的特点,雕刻精美,线条流畅,艺术价值较高,对研究中国佛教 史、中国石窟寺的发展演变以及石窟造像艺术的传播路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 意义和价值,所以我们对该石翁进行了详细的测绘、摄影和文字记录因其内容 较多,本文只报告石窟东区的考察结果图一阳摩山石窟位置示意图 下载原图二、东区窟龛的现状阳摩山石窟东区,位于石窟东部四高东低的平台之上,东四长约300米,从四 向东排列,有1窟、7龛,共8个较大的窟龛(图二)第1窟位于平台最西侧, 为三壁三龛式,仅正壁雕二弟子像7个龛分布于平台东侧四处相对独立的人工 雕凿的崖面上,从西往东可分为4组第1组包括第1号、第2号龛,龛内均刻 坐佛;第2组包括第3号、第4号龛,造像题材为千佛及二佛并坐;第3组包括第 5号、第6号龛,造像题材为沙门形地藏菩萨、阿弥陀佛等;第4组为7号龛,龛 内雕一坐佛。
因崖面呈弧形,第7龛与第1应可对望8个定龛的具体内容如下:第1窟:窟口西南向,方位北偏东32窟前凿出前廊,面宽2. 5米,进深0.21 米,高2.1米立面上方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方形梁眼,说明窟前原來有木构窟 檐外立面正中开重形窟门,外门为圆拱形,高1・64米,宽1.18米,厚0.14 米,两侧有方形门柱,柱头施卷云,上有尖拱门楣内门为长方形,高0.95米, 宽0.76米,厚0.15米,门槛高0.1米两重门之间刻有三重门框第一重门框 为长方形,高1.12米,宽1.07米,厚0.03米,上方有一高0.21米、宽0.44 米的无字匾额第二重门框为长方形,高1.08米,宽0.98米,厚0.04米第 三重门框为长方形,高1・03米,宽0.95米,厚0. 03米门框上方现存一尊坐 佛,佛像高0.06米,结跡趺坐,有项光、背光,面部及衣纹风化严重,残湖不 清(图三)O图二东区窟龛分布图 下载原图图三第1窟外立面 下载原图 主室平面略呈方形,单室,三壁三龛,平顶,顶部略呈后高前低的倾斜状(图 四)北壁宽2. 12米,南壁宽2. 12米,进深1・67米,高1・96~1・75米北壁(正 壁)壁面中央开一尖拱形浅龛,龛高1米,宽0.7米,深0.2米。
无龛柱和龛楣 龛上方近窟顶处有三个方形椽孔,呈“品”字形排列龛内无造像龛下壁面雕 刻基座,座高0.3米,宽0.87米,进深0.45〜0.55米龛两侧雕二弟子像西 侧弟子高0.85米,面部残损,残痕高0. 15米,五官不清内着僧支,外披袒右 式袈裟,双手合十,跣足立于仰莲座上东侧弟子高0.9米,面部残损严重,残 痕高0.13米,五官不清内着僧支,外着偏衫,双手合十,跣足立于仰莲座上 (图五)西壁壁面中央开一尖拱形龛,龛高0. 76米,宽0.4米,距地面0.4 米,龛内无造像东壁壁面开一尖拱形龛,龛高0.9米,距地面0. 23米,左 右两侧被凿出一条宽0. 8米的石槽,龛内无造像南壁(前壁)的窟门上方近顶 处有三个椽孔,呈“品”字形排列窟门两侧地面上各凿出一圆形门臼门臼直 径6厘米,内部光滑,呈黑色,应为长吋间使用的痕迹图四第1窟平、剖面图 下载原图图五第1定北壁 下载原图7龛按崖面位置分为4组第1组:包括1、2号龛,位于第1窟东50米经人工雕凿的崖面上崖面略呈长 方形,高0. 93米,宽2. 2米,在1、2号龛上方有三个一字排列的椽孔(图六) 第1龛位于崖面的左侧,为圆拱形敞口浅龛,高0.61米,宽0.6米,内雕三尊 坐佛。
佛像高0.25米,均风化严重,形象不清,似结跚趺坐于方形佛座上第 2龛位于崖面的右侧,为方形敞口龛,高0.37米,宽0.3米,内雕一-尊坐佛 佛高0. 21米,头部残损严重,内着僧支,外着交领袈裟,下着裙,裙裾覆于座 上,衣纹细密,紧贴佛身,左手置于双腿之上,掌心向上,右手施触地印,结 跚趺坐于须弥座上(图七)第2组:包括3、4号龛,位于1、2号龛东约70米的一块人工雕凿的崖面上(图 八)崖面略呈长方形,高1・71米,宽3.12米,四角各有一・椽孔,上方凿出一 条石槽第3龛为三排小龛,占据了崖面的大部分位置上面第一排共15个小 龛,均为圆拱形,高0.2米,宽0.12米,内各雕一尊坐佛像均高0. 19米,着 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施禅定印,结跚趺坐于仰莲花座上第二排15个小龛, 高0.2米,宽0.12米,龛中佛像与上排龛中造像相同崖面的右下方为第三排, 共有三个小龛:左侧小龛内雕一尊坐佛,与上面两排龛中的造像相同;第二小龛 为一长方形龛,高0.29米,宽0.93米,龛中现存8尊菩萨像,两两并坐分为4 组,均高0.76米,由于风化严重,菩萨衣饰、五官等均不清晰,似结善跡趺坐 于方形佛座上,裙裾覆于座上 该龛应为后世在东魏造像基础上补刻而成;第三小龛内雕释迦、多宝并坐像,像高0.78米,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施禅 定印,结跚趺坐于仰莲花座上,一像残损严重,一像较为完整。
图六第1、2号龛 下载原图图七第2号龛 下载原图第4号龛位于此块崖面的左下方,应是后世补刻为方形浅龛,龛高0. 52米,宽 0. 75米方形龛楣上有两方题记:“本寺东」庄李文」为亡父」造像一」区”“本 寺」东庄李」信为父」母造佛」像一区”龛中阴刻二尊佛像左边佛像高0.22 米,上部有残存的尖龛楣光头,面相丰圆,眉眼细长,颈刻三道纹,内着僧支, 外着交领袈裟,双手为袈裟所遮,结跡趺坐于方形佛座上,双腿前放一枝莲蕾 左侧镌刻纪年题记:“天会四年”右侧佛像高0.24米,光头,颈刻三道纹,面 部残损严重,内着僧支,外着袒右袈裟,袈裟于左肩前打结,胸部以下岩石脱 落(图九)o第3组:包括第5、6号龛,位于第3、4号龛东55米一处人工雕凿的崖面上崖 面略呈长方形,高2. 17米,宽2. 9米,距地面1.23米崖面左右两侧各有两个 椽孔,分两层排列(图一O)第5龛为方形尖楣龛,高0. 64米,宽0. 61米龛右上方雕有一身飞天像龛内 雕沙门形地藏菩萨像像高0.56米,光头,双耳逵肩,面部残损不清,颈刻三 道纹,戴桃尖形项圈,饰琰珞,琰珞于腹部穿璧而过内着僧支,外着双领下垂 式袈裟,下着裙,裙摆覆于座。
双臂放于腿上,双手残损,倚坐于叠涩须弥座 上地藏像左下方有一供养人像,头部凿毁,身着交领衣衫,单腿跪于地藏菩萨 旁供养人左侧崖面上有一方题记(图一三):“维大唐开元九年四月「卅日,佛 弟子孙元庆」妻中玉,敬造阿弥」陀一区,为」亡过父母但」成正觉地藏菩 萨龛下方崖面亦刻有题记:“维大唐开元八年」岁次庚申」七月壬子朔」廿九日 庚辰」佛威敬」造大沙门像」地藏像一区,上为」师僧父母」又一切众生成佛图八第3、4号龛 下载原图图九第四号龛 下载原图第5号龛的左上方有并列的两个小龛第1个小龛为方形摩崖浅龛,高0. 23米, 宽0.1米,内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高0. 2米二佛头部缺损,内着僧支,外 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下着裙,双手施禅定卬,结跚趺坐于仰莲花座上第2个小 龛为圆拱形龛,高0.25米,宽0.15米,内雕一佛佛高0.2米,头部凿毁,身 着袒右袈裟,双手施禅定印,结跡趺坐于仰莲座上(图一一)第6号龛为长方形尖拱龛,高0.61米,宽1.46米,内雕三佛二弟子四菩萨像 主尊佛高0.5米,馒头状高肉髻,面相长圆,五官凿毁,有桃尖形项光,颈刻 三道纹内着僧支,腹部系带,外着袒右肩袈裟,裙裾从座上自然下垂。
双手残, 似施禅定印,结跚趺坐于须弥座上右侧弟子高0. 33米,头凿毁,内着僧支, 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合十举于胸前,下着裤,跣足立于仰莲台上左侧弟 子高0.36米,头凿毁,内着僧支,外着交领袈裟,双手抱于腹部,下着裤,跣 足立于仰莲台上右侧菩萨高0.35米,头凿毁,五官不清,有桃尖形项光,戴 项圈、f婴珞,上身袒露,下着长裙,左臂举于胸前,手已残毁,右臂戴镯下垂, 手持巾带,身体呈“S”形,跣足立于仰莲座上左侧菩萨高0. 37米,头凿毁, 五官不清,带项圈、琰珞,下着长裙,左臂下垂,右臂上举,双手残毁,身体呈 “S”形,跣足立于仰莲座上右侧供养菩萨高0. 32米,头凿毁,身体风化严重, 五官及衣纹均不清,双臂相交举于胸前,立于方形台上,身体向右侧坐佛的方 向倾斜,做供养状左侧供养菩萨高0.3米,头部凿毁,衣纹不清,左臂置于腹 部,右臂上举,手皆残毁,下着裙,跣足立于方形台上右侧坐佛高0. 18米, 头凿毁,身体风化严重,五官及衣纹均不清,下着裙,节波育从座上自然下垂, 双手施禅定卬,结迦趺坐于方形佛座上左侧坐佛高0.19米,头部风化严重, 五官不清,上身着袒右肩袈裟,下着裙,裙裾从座上自然下垂,双手施禅定印, 结跡I趺坐于方形佛座上(图一二)。
图一O第5、6号龛 下载原图图一一第5号龛下载原图图一二第6号龛 下载原图该龛的龛楣上方雕四尊坐佛,均高约0.18米,皆面部丰圆,上身着双领下垂式 袈裟,下着裤,双手施禅定印,结跡趺坐于仰莲座上龛下方崖面上刻有两方题 记,自右向左为:“惟大唐开元八」年岁次庚申」七月壬子朔」廿九日庚辰,」 骑都尉孙阿子」为向大军」发敬造像一」铺,为七世先亡」生父母合家」大小俱 证正觉图一四)“佛弟子孙阿」子」万思九敬」造阿弥陀6号龛左侧上方还有一方形龛,高0.25米,宽0.28米,内雕释迦、多宝并坐像 右侧佛像高0.2米,头凿毁,上身着袒右肩袈裟,双手施禅定印,结跡趺坐于 仰莲座上左侧佛像高0.2米,头凿毁,衣纹不清,双手施禅定印,结跡I趺坐于 仰莲座上第4组:第7号龛,位于平台最东端,为圆拱形浅龛龛高0. 34米,宽0.13米, 距地面1.9米内雕一尊佛像佛高0.25米,风化严重,依稀可辨,面相长圆, 双手施禅定印,结跡I趺坐于莲台上(图一五)三. 相关问题研究阳摩山石窟东区虽仅为阳摩山石窟的一部分,但是部分造像的风格新颖,在晋 中、晋东南地区石忌中较为少见下面就该区窟龛年代、造像题材及造像思想略 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