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联律通则解读

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5.65KB
约19页
文档ID:256848663
联律通则解读_第1页
1/19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那么》解读叶子彤【编者按】今年是中国楹联学会倡议的楹联学问普及年,我们协会用各种方式开展楹联教育活动这篇稿子就是刘主席特约叶子彤专家写的,盼望大家谨慎阅读学习!第一章解读《联律通那么》〔修订稿〕的第一章,即根本规那么局部,主要是阐述了联律构成的根本要素作为对立统一的、和谐完备的、构成特定而完整意义的一个有机整体,对联上下联语之间必需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构造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也就是说,同时具备以上六项根本要素的,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楹联众所周知,鉴于对联给人们最为直观的表象,是一对具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因此,从上世纪七十年头末以来,诸多楹联探究者便不谋而合地从“对偶句”的定义启程,归纳、总结楹联文体的特点及其格律要求这种思维方式几乎成为定格,产生广泛的影响,渐渐形成了谓之“对联”的概念,即“对联是由字数相等、词类相当、构造相应、节奏一样、平仄相谐、意义相关的对仗组成的对偶句”,亦习惯地简称为“六要素”虽然这种对楹联格律的表述方式,是从对偶句的层面而非楹联文体的层面所进展的简洁化的总结,但,它终归是前人才智的结晶,且具有易记易学的特点而被广泛传播、深化人心。

正是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联律通那么》对这六项根本要素予以完善、充溢,作为楹联格律的“根本规那么”〔一〕“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这一规那么包括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含义,整体而言,一副对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在多分句的状况下,上下联各自包含的分句数要相等,每个相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例如,民国陆润庠题江苏苏州寒山寺联: 近郭古招堤,毗连浒墅名区,渔水秋深涵月影; 傍山新构造,照旧枫江野渡,客船夜半听钟声 联语藉寒山寺重建竣工而作,由景生情,你看,渔火客船,月影钟声,恰似一幅深秋夜色图,读来饶有情致这是一副三句联上下联各18个字,分别由五言、六言、七言的三句构成,总字数亦相等 〔二〕“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句法构造中处于一样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一样,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所谓“品”,就是类通那么中运用的“对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按现代汉语语法对词性的分类,〔即名、动、形、代、数、量、副、介、连、助、叹、拟等〕,上下联对应的词或词组,其词性要一样而为成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二是上下联对应的字词,要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即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或者传 统的对偶辞格而成对。

古人属对一般把字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其定义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与现代汉语语法词性的分类参照,所谓的“实字”都是名词;“半实”是抽象名词;“虚字〔活〕”是动词;“虚字〔死〕”是形容词;“助字”就是包括此时此刻所说的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半虚”,除方位词外,还包括一些意义比拟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古人属对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符合二者之一者,均可成对例如,民国刘心源题湖南长沙岳麓山望湖亭联: 世界半疮痍,城郭人民环眼底; 英雄一盼睐,山川门户在胸中 联语藉登临而寄慨,揽云天以兴怀,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忧乐情思,工稳贴切世界”与“英雄”、“城郭”与“山川”、“人民”与“门户”、“眼”与“胸”,相应之词均为名词相对;“半”与“一”,数词相对;“环”与“在”,动词相对;“底”与“中”,方位词相对而“疮痍”与“盼睐”,前者意为创伤,亦譬如百姓之疾苦,当属名词;后者意为顾盼,当属动词,但,两者按同义连用字这一传统的对偶辞格成对,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构造对应”,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协作、词序的排列及虚词的运用、修辞的运用,符合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相应的句式构造或词语构造要尽可能相同,即主谓构造对主谓构造,动宾构造对动宾构造,或偏正构造对偏正构造,并列构造对并列构造关于“构造对应”这一根本规那么,必需说明的是,古人在诗文的对仗实践中,只是立足于字的相对,几乎没有涉及词和词组的概念,更没有涉及短语及句子的概念句式构造对应的上下联必须可以构成对仗,但已经构成对仗的上下联不必须都句式构造对应王力先生在谈到“对仗上的语法问题”时说,语法构造一样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当留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一种状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 一样例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三分国”是“盖”的干脆宾语,而“八阵图”却不是“成”的干脆宾语可见对仗是不能过于拘泥于句式构造一样的鉴于此,对“构造对应”的把握,主要应侧重于上下联词语构造的对应,在此根底上,再适当关注词义协作、词序排列和修辞运用等方面的学问,惟此才有助于对于“对仗”的理性把握至于把握的尺度,那么是“符合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并非强求相同 例如,民国金武祥题江苏江阴环川草堂联: 芙蓉江上占林泉,解组归来,胜境重开摩诘画; 桃李园中宴花月,飞觞歌咏,良游愧乏惠连诗。

联语遣词秀丽,感事怀人,山水旨趣表现得淋漓尽致上下联起句均为状谓宾构造,结句均为主谓宾构造;“林泉”与“花月”,为并列构造;“解组”与“飞觞”,为动宾构造胜景”与“良游”,为偏正构造摩诘”,唐代诗画家王维之字,“惠连”,南朝宋文学家、诗人谢惠连摩诘画”与“惠连诗”,也同为偏正构造从构造上分析,彼此对应,四平八稳 〔四〕“节律对拍”,是指上下联句的语句节奏保持相同节律,也称节奏、音步,即有规律的重复语句节奏确实定,既可以按“声律节奏”以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个节奏,如五七言律句均为奇数句,故每句的尾字为单字而占一个节奏;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按语句中语意的自然停顿处来确定节奏点语意节奏与声律节奏有时相同,有时并不相同例如,“风云三尺剑”,按声律节奏为“风云/三尺/剑”,按语意节奏为“风云/三尺/剑”,二者是相同的再如,“于无声处听惊雷”,按声律节奏为“于无/声处/听惊/雷”,而按语意节奏为“于/无声处/听/惊雷”,二者是不相同的按语意节奏确定节奏点时,遇到不宜拆分的三字、四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终一字,中间不再细分节奏点 〔五〕“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相反。

详细来讲,这一根本规那么有三个层面上的含义一是,单句联及多句联的分句,一句之内的假设干节奏点上要平仄交替;而上下联对应的节奏点上要平仄相反二是,多句联的各分句之句脚要平仄交替,一般情况下,其声调按依次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但,须要说明的是,句脚按依次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即所谓的“马蹄格”,不失为较佳的格式,但它绝不是唯一的,例如,朱氏规那么也是主要的格式之一,其特征是上联各句之句脚,除尾句收于仄声外,其余都是平声所以,对三句及三句以下的多句联而言,朱氏规那么与马蹄格是相通的、统一的在楹联创作实践中还有一些其它的变格格式,如三句联上下联句脚分别为仄平仄、平仄平;四句联上下联句脚分别为平仄平仄、仄平仄同等从总结楹联创作规律性的角度来讲,不管是马蹄格、朱氏规那么,或其它变格形式,坚持“每句句脚之平仄形成音步递换”的根本要求,是具有共识的三是,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虽然历史上出现过个别相反的例证,但从当代楹联创作实践看,这已形成一种最根本的定那么例如,民国严寅亮题四川江油匡山书院联:望远特登楼,清楚几座村庄,红杏丛中沽酒旆; 感怀凭倚槛,遥忆先生杖履,白云深处读书台联语以“登楼”、“倚槛”作喻,感怀寄意,勉励学子求知须更上一层,切教育之宗旨。

上下联分别由五言、六言、七言三个分句构成,各分句句内节奏点依循正格支配平仄交替,而上下联之相应节奏点平仄相反,即上联依循“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仄仄”,下联依循“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上下联分句句脚平仄分别为“平平仄”、“仄仄平”,令节奏和谐,酣畅可诵〔六〕“形对意联”,是指上下联之间形式上相对仗、意义上相关联对联作为一种文体形式,是表达某种主题的工具和载体首先,在形式上表现为上下联的“对举”对举,犹对偶;相对举出,相互衬托这种对举包括对应字词的类别相同及平仄的对立其次,在语意上,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包括风光、形象、思想、意境等,必需相关联,围围着同一主题绽开,为表现同一主题效劳否那么,只是原始的、平凡的对偶,不是文体意义上的对联即使《声律启蒙》中的“天对地”、“雨对风”,也只是修辞材料的运用,都不能称其为对联例如,民国徐琪题浙江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联: 孤屿春回,许与梅花为伍; 寒潭秋静,邀来月影成三 联语即景抒怀,上联以“梅花”喻高洁情操;下联化用唐李白《月下独酌》诗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句,暗含一个“印”字,遂以秋月喻淡泊旨趣。

孤屿”与“寒潭”,切地切景,“春回”与“秋静”,穿越时空,而“梅花”与“月影”,一实一虚,营造出颇 为舒心的清雅爽心之意境情调,耐人咏诵,从而共同完成了塑造三潭印月艺术形象的同一主题就楹联格律而言,“根本规那么”只是初级的、简化的表述形式,初学楹联创作者只要遵循上述六条根本规那么,就可以创作出中规中矩的楹联作品来换言之,在全部的状况下,只要遵循了上述六条根本规那么的楹联,确定是合格的作品,甚至有可能是上乘之作;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未能遵循上述六条根本规那么的楹联,未必就是出格的作品,甚至有可能是传世佳作《联律通那么》其次章解读〔一〕 叶子彤《联律通那么》其次章,即传统对格局部,主要是对于历史上传统诗文运用骈词俪句,逐步形成、不断优化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予以梳理,并明确规定“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从而确立其在楹联格律学中的地位《联律通那么》中所列举的传统属对格式,主要是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相对于根本规那么而言,传统对格那么是属于更为高级、繁杂的范畴,很多内容涉及楹联修辞学在驾驭了根本规那么之后,又懂得了传统对格,楹联创作、赏析就可以进入妙境。

〔一〕传统修辞对格1.叠语对叠语”,是指同样词语,在句际间〔包括单句联上下联,以及多句联分句之间〕重复运用、两两对举的修辞法应用较多的状况是在句内自对中,含重字自对者均为叠语对运用叠语修辞法,把重要的词语及其所表述的重要的事物或观念,一再反复出现,可以取得一唱三叹的效果,富有联语的节奏美例如,民国喻长霖题浙江杭州岳飞庙墓联: 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 奇才绝代,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联语以争论之笔,评赞有加,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岳飞一生精忠报国之“清风”、“毅魂”的缅怀与仰慕,典切雅致上联两个“有”字,下联两个“奇”字,称首叠;只叠一个字,称一叠上联“一人”两字、下联“绝代”两字重复,称尾叠;叠了两个字,称二叠2.嵌字对嵌字”,是指将人名、地名、干支、事物等,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某些位置上去,进而构成一个新词,使之产生新的语义或情趣嵌字修辞法的作用,在于能把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或特殊须要突出的字、词,奇妙地、完美无缺地嵌入联语中,从而引起读者的特别留意,增加楹联的艺术感染力嵌字对源于诗钟,其格式繁多通常而言,按在联语中所嵌的位置不同,主要有鹤顶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一个字〕、雁足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末一个字〕、魁斗格〔分别嵌于上联的第一个字和下联的末一个字〕、蝉联格〔分别嵌于上联末一个字和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