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也谈谈盐都自贡古盐井(定稿)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50KB
约9页
文档ID:406426511
也谈谈盐都自贡古盐井(定稿)_第1页
1/9

也谈谈盐都自贡的古盐井自贡,因其盐业历史有“千年盐都”的美誉,因其彩灯文化有“南国灯城” 的美称,也因其恐龙遗址有“东方龙宫”的美名,而其中与这座城市的形成与发 展最密不可分的还是她的井盐业历史,即在两千多年的井盐生产过程中,自贡既 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因盐设市,也因盐而兴,因盐而盛,成为“富庶甲于蜀中” 的“川省精华之地”,并形成“盐味”十足、“盐色”浓郁的文化特性,既丰富多 彩而又个性鲜明,既徇烂多彩而又独具特色,其中古盐井堪称绽放于盐文化奇葩 里的佼佼者据史料记载,在自贡的采盐过程中曾打凿了 13000 多口盐井,而使这座城市 成为名副其实的盐井之都,盐井之国,演绎了无数传奇动人的故事,并创造了中 国乃至世界井盐业史上许多个“第一”或“之最”,我们在此仅撷取千万盐井中 极微小的部分,以一窥丰富多彩井盐文化的冰山一角一.自贡第一口盐井—富世井 该井位于今自贡市富顺县城内,它的出现标志着自贡井盐业的开端在东汉 章帝年间(公元 76-88 年),自贡的先民人便在富顺县城关镇开凿了这口盐井 据传是汉代时候的獠族人梅泽发现了这口井,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 “因猎,见石上有泉,饮之而咸,遂凿石三百尺,盐泉涌出,煎之成盐,居人类 焉。

梅死,官之为祠”,梅泽也因此成为自贡盐业的始祖,受到“井神”之尊的 称谓到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 年),该井在当时出盐最多,商旅辐辏,至两晋 间,更是因其盐多、利厚、贡献最大而得名—“富世盐井”到了南北朝时期, 此井在蜀中以产量高、盐质好而闻名遐迩到武帝天和二年( 567 年),为民食 和盐政管理的需要,政府特从江阳县(今泸州)划出以“富世盐井”为中心的西 北部地区设置了“富世县”,即四川省内第一个因盐设置的县,足见当时自贡的 井盐生产已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并成为促进地方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 到隋唐两代,富世县的盐业生产更进一步发展并闻名蜀中,“富世盐井”创下日 产 6100 多公斤的纪录,其税额占到蜀内盐井年税额的 23%直到唐贞观二十三 年(649 年),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世”讳,改“富世县”为“富义县”,“富 世盐井”亦再改为“富义盐井”到了宋代,富义县境内由于“地多卤鹾,故饶 沃衍润,过于他郡,掘地及泉,咸源遂涌,熬汲出素,邦赋弥崇”,宋太祖赵匡 胤便于乾德四年(966 年)将富义县升格为“富义监”,掌盐利到了宋太宗太 平兴国元年(976 年),因避太宗赵匡义之“义”讳,将“富义监”改为“富顺 监”,还下设了“富顺县”,但到宋神宗熙宁年初就废除了县置和监置,直到南宋 咸淳元年(1265 年)才重新恢宜富顺县县置。

到了明代嘉靖(1522—1566 年) 年间,“富义盐井”及县诸井因地质原因以及统治者的苛赋重税,迫使其经营者 们转向新开发自流井一带的盐井,而至这口连续生产超过千年的古盐井终因盐泉 枯竭而坍塌废弃 但“富顺”二字在此后的数百年间,虽历经多次变动,或升 州或属县及至今日归属自贡市,都保持未变,永远留下了它在自贡盐业乃至中国 井盐业史上光辉的一页二、“天下第一古盐卤井”—大公井(贡井) 据传,该井位于今自贡市贡井区河街子东岳庙菩萨塑像下面,始凿于汉(也 有一说凿于南北朝末期),被誉为“天下第一古盐卤井”唐代以前,大公井已 颇有名气,与当时的富义井同名齐辉,交相媲美该井所出之盐质纯量丰,色白 味佳,远近闻名,所以北周武帝(561一 578年)时,朝廷在此设立了公井镇, 到武德元年(618 年),又改镇为县,设立公井县,并据坊间传说,大公井所产 之盐曾被作为礼品进献皇帝,供宫廷食用,而成为了朝廷贡品,所以后来“公井” 改名“贡井”,即有“朝贡”之意,但也有另一种认为,井名更改是“公”与“贡” 语音相谐之故自雍正八年(1730 年),贡井分属荣县管辖,到19 世纪初,因 盐务的地域关系被划入当时的富荣西场,到 40 年代正式改称“贡井场”。

1880 年,由于贡井火少卤多,卤笕业便在自贡兴隆起来笕管是一种输送卤水的管道, 由若干条楠竹打通竹节后衔接而成在当时,贡井输卤笕管有如万里长城般节节 相通,而将卤水输往自流井场,以解自流井卤少不济煎制之困,一天多则可输 3000 担以上后来因为在杨家冲、大坟堡(今大安地区)一带发现了卤含量丰 富的盐岩,贡井盐卤便日渐衰落,使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卤笕业到 1925 年也最 终歇业绝迹,但该地区还有些许老井的天车至今依然耸立,而且那条古运河道即 旭水河也仍然水波荡漾,只是千船竞帆的运盐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三、“川省精华之地”—自流井关于“自流井”的说法有多个版本,而学界更为普遍接受的是指现在位于自 贡市自流井区釜溪河西岸火井沱一带的盐井群,因“井水自然流出,非人力錾凿 所成”而得名据载,它最初本是一口古盐井的名字,即因自喷卤水而得名,其 起源各说不一,认为始于晋、唐、宋或始于明的都有,但只有明代嘉靖年间(约 1522—1566 年之间)礼部郎中熊过《答李令论税粮释盐策册籍事中》一文中有 较为清楚的记述:“富义,邓关井,久在坍塌其新开自流等井,课程自可兑补 原额无井灶丁,自可经免虚赔即在当时因富顺、邓关一带的盐井坍塌废弃, 自流井周围便由湖广、陕西举家入川而来的商绅大举开淘旧井,钻凿新井,铺笕 理灶,从而开掘了“自流井”盐井群,自贡地区的井盐生产中心也开始从富顺、 邓关一带向该地区转移。

到明末清初,该地盐业发展迅速,至清代咸同年间(1851 —1875)便进入鼎盛时期,盐井达900 余眼,且气卤兼优,而“富庶甲于蜀中”, 成为“川省精华之地”抗战”期间,日本侵占我国沿海一带并断绝了海盐的内 运,使得自贡井盐成为湖南等内陆省区的主要供应,即盐业史上的第二次“川盐 济楚”为顺应军用民需以及盐场人士之吁请,四川省政府于1939年9月丨日批 准设立自贡市,取“自流井”和“贡井”两盐井合并之名,自流井也随之改称自 井镇,后来又划为自贡市的一个区,并且是自贡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四.现存资格最老的盐井 —小桥井该井位于自贡市自流井区芦厂坝公路右侧(今同兴路),凿于清乾隆三十七 年(公元 1772年),因靠近一座小石桥而得名,它是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乾隆 时期开凿的天然气井,也是目前己知的全国生产时间最长的井小桥井原名洪海 井,由一个王姓商民开办,钻了 5 年见功效据载,它是一口低压气井,井深 304.9米,天车高10米,但井口只有仅仅7厘米,却出现过日产盐超过5000公 斤日和日产天然气超过 200 多立方米的情况数十年后,随着产气量的下降,此 井逐渐废弃,但它始终是自贡盐业发展历史阶段中的一个代表,在随着自贡盐业 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小口径井逐渐被现代化的深井所代替的过程中,唯有小桥井至 今基本完整地保留了清代前期的井型,使用了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凿井、修灶技 术和工艺,并较完整地保留了当时就井设灶的生产现场,独具特色,别有韵味。

小桥井曾使用过的金盆锅,作为珍藏品现陈列于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中五.天车最高的盐井—达德井该井位于今自贡贡井太平山东南麓,离自贡电视塔不远的马窝子,凿于清代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原名洪涌井据记载,该井在钻到 468 米的“上脉” 时,每天可汲黄卤6担,经过了108 年之后,井主续凿“下脉”而见大功,每天 可推黑卤 120 担,到民国十七年(1928),一个叫谢王成的人将该井买过手,更 名鸿兴井,可 6 年之后即因井市衰退,销路疲滞而搁灶停推直到 1938 年,井 主谢工成将井出佃给王绩良接手后,更名为达德井,并使用电机推汲卤水,从而 迎来了这口老井产卤的第一高峰时期,日产黑卤 270 担达德井的天车在半个多 世纪里历经多次修整、加固、升高,蔚为壮观,但在 19 世纪 40 年代“因火烧身” 而化为灰烬,又再经历复修,到20世纪50年代,可日产卤水300 余担,煎烧火 灶 14 口,并在 1958 年“升天车,多汲卤”的战斗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 该井天车即由原来 40 米的升高到了 113.4 米,仅圆木(杉木)就用了 1800 多根, 而后在 70 年代末随着岩盐枯竭而停推,这座堪称世界之最的“东方埃菲尔铁塔” 日后也被拆毁了。

天车是盐都自贡最亮丽的名片之一,是自贡盐场的一大奇观,而享有“东方 埃菲尔铁塔”的美誉在自贡盐业的鼎盛史上,天车数量超过万架,它们不仅外 表壮观雄伟,而且技艺巧妙精湛,主要由数百根质轻、滤水性好、耐磨防蚀的杉 木排列捆扎,组成若干外圆中空、从低到高逐渐收小的木柱,而形成“A”字型 的塔式井架,不管是从采卤技术还是从古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看,都是为中国井盐 史上开创的、为盐都自贡所特有的历史见证,也是“千年盐都”的标志和象征, 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奇葩据考证,它比比西方、美洲 1806 年类似的井 盐汲卤设备早1600 多年,而且盐都人民还传说它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神威,曾 威慑敌机不敢飞越盐都上空,因疑是射击敌机的军事装备六.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海井 该井在今自贡市大安区长堰塘侧,开凿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 1835 年),井 径上段为 114 毫米,下段为 106.7 毫米,深度为 1001.42 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 千米的深井据史料记载,我国早期的盐井都是大口浅井,口径大到二三十丈, 人直接下到井下挖掘,其缺点在于凿井深度受到限制,而且劳动强度大,功效慢 到了宋代庆历年间,四川盐民始创“筒井”汲卤,相对于大口浅井来说,它是一 种完全新型而先进的技术,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 相衔为井,不论是钻凿工具、井身结构,还是扇泥和汲卤技术,卓筒井的确是一 项伟大的创造性的科技发明。

这一工艺的出现,对于明清时期小口深井的开创, 以及对世界近代钻井技术的发明,都起了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进而在卓筒井的 基础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燊海井,而 10 年后在美国的卡诺瓦地 区卤井钻井纪录只有 1700英尺(约合518米)燊海井的成功钻凿,代表了当时我 国在地质、钻井、开采等方面的最高水平,也同时表明了我国的钻井技术居世界 领先地位,并为开发地下深层资源(如天然气和石油等)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 为“世界石油钻井之父”和第五大发明,而且 1001.42 米的深度成为了中国科技 史上的世界高度,不仅是中国古代钻井工艺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科技史上 的重要里程碑七.“古今第一大火井”—磨子井该井在今自贡市自流井区五星街东方锅炉公司招待所附近,凿于清咸丰年时 期(1850 年左右—甚至更早,原名集成井),是继自贡开凿千米深井—燊海井之 后的第一口大型气井,井深1000 米左右据传,该井见功时曾发生强烈井喷, 火舌数十丈高,大火绵延不断,光耀周围数十里,大火熊熊燃烧了很多时日无法 熄灭,一直到人们用几十床棉絮以泥浆水浸湿才将其扑灭,而用棉絮浸泥水灭火 也成为盐场的一大发明,并沿袭至今。

该井是当时自贡盐场也是我国最大的一眼 气井,日产量高达100万立方米以上,而其井口压力100Kg/厘米2左右,所以实 属高产、高压之井据推算,该井从 1855—1936 年约 81 年间,累计产气量 19 亿立方米左右,相当于一个小型气田的藏量民国二十五年熊楚调查自贡盐场时, 称之为“古今第一大火井”、“火井王”磨子井也实在堪称我国古代的一眼奇井, 在自贡气田和我国气田开发史上,乃至在世界气田开发史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 意义八.井径最小的盐井—永兴井 该井位于今自贡自流井郭家坳一民宅内,凿于清代咸丰元年(1851 年),其口 径仅1.8寸,是自贡历代所凿1.3万多口盐井中口径最小的一口据《中国井盐 科技史》中的史料表明,前代至宋初的自贡盐井,多为人力挖的大口径仄子,开 凿难,维修也难,而且很耗费人力和财力,所以北宋以后出现了以钻头和竹制套 管等装置开凿的小口径仄子,减少了开凿难度及付出成本该井虽口径仅 1.8 寸, 深度却达 660 米,日产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