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传统文化的论文篇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混乱,价值观念多元化等问题,有必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分析,寻找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方法借鉴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0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在部分人群中出现了思想混乱、价值观念多元化等现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梳理与挖掘,寻找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理论价值和现代意义的文化资源,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有助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支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文化支持和理论指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特征 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古代,文化一词的含义是指文治教化,最早在《周易贲卦》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
后来文化主要指人伦道德的思想观念以及体现这些思想观念的风俗习惯、礼乐制度等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类在实践中所产生的精神意识,它形成了各民族稳定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性格特征等等,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情感状态[2]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长期性延续性,并且至今仍然具有影响力的文化[3]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晚清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继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4]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充满人文关怀和中国传统伦理情怀随着时间的变迁,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有积极成分,也有消极的成分,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道德建设作用良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之所以是自古迄今唯一没有灭亡、历史没有中断的国家和民族,至少是同自己的优秀的人文精神密切相关[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随着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 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 1.2.1多样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内涵,具有显著的多样性特征。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景象,道家讲朴素的辩证哲学,儒家讲仁爱修身的伦理纲常和道德修养,墨家注重兼相爱的平等思想,兵家尚武治国到了两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思形态,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并未就此割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以儒家为主导,以儒、释、道有机统一为一体,包含显著的伦理教化特征,并蕴含着观点各异的学术思想,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为中华民族培养了无数有着崇高理想的志士仁人,创造了我国悠久而曲折的光辉历史在当今时代,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撇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为肩负祖国未来建设使命的青年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思想资源,成为塑造其健康人格与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的宝贵文化财富 1.2.2包容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主要文化形态相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这是一种更为成熟的文化例如,语言文字就是非常独特的,汉字的方块字形与书写笔画都是非常讲究的,意思是极其丰富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语言体系。
但独特并不意味着保守与自满,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包容,一方面是能够与其他多种文化和谐相处,另一方面,还能从其他优秀文化成果中吸取经验,并保持其生命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既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又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考量同时,传统的文化品格又在不断地顺应历史变化,不断丰富自身的思想内涵这些都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原则,即在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下,不能盲目坚持也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的本土文化,对西方文化既不全盘接受也不完全否认 2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经过五千多年的洗礼和扬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塑造国民性格和民族精神的文化渊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应对各种挑战、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就持续升温,在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换,赋予其新的文化价值。
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国家,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一片沃土,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价值目标的实现上提供了价值积淀、价值认同,有利于培育公民的国家价值观,为我国的决策部署提供文化支撑和理论指导 3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1彰显大同思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注重和谐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政通人和、以和为贵、天人合一这些都是人们推崇与追求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当前我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彰显大同思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显得十分必要当今社会由于利益的存在,加之人们私欲的膨胀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在传统文化中处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原则是仁者爱人思想孔子认为仁的表现就是爱人,而在爱人的众多表现中首要的就是对父母亲人的爱,即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当然,人除了对自己父母兄弟的爱之外还要有更加广泛的爱,即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种博爱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仁爱精神,这是改善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道德缺失、自私自利等现象的有效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遵循的原则是仁民爱物思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命也源自于自然界的孕育虽然人可因其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而改造自然,但是,倘若人类的改造行为突破了自然界自我修复能力的界限,那么,人类必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在当前社会中,由于人类的活动对自然所造成的破坏与污染随处可见因此,我们认真反思中华优秀传统中所主张的自然价值原则,可为当前社会如何走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构建和谐社会除了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外,还应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当前社会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加之西方国家对我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使得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不断滋生蔓延,造成人们精神追求的缺失和人际关系的失衡,甚至出现因为过分追求个人私欲而严重损害他人与社会利益的现象当然,正当利益的竞争是合情合理的,这不但有助于个人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中华传统文化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上坚持的原则是理欲统一思想,即主张节制个人私欲,崇尚人们见利思义这一思想对于缓解因利益冲突而造成的人际关系的冷漠以及由于个人欲望的膨胀而出现的精神追求的迷失等现象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3.2弘扬传统美德,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德性理念在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被视为对人的本质要求,在文化的不断繁荣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内涵深刻的传统美德与人生哲学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爱国重民族气节,是我们始终坚持和宣扬的民族精神如儒家所倡导的家国同构,它将儿女对父母所尽的孝扩展到了对君主的忠,即爱国的表现就是对君主的忠诚再如孔子提出的杀身以成仁、见危致命,这种为民族利益而勇于献身的爱国之举更是值得我们钦佩与继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应通过引导教育、媒体宣传等方式,加强对公民的爱国教育,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祖国,并将这种爱国情感切实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之中从古至今诚信思想一直是人类社会一贯推崇和宣扬的基本道德观念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现实利益的过分追逐,使得社会中的诚信思想变得越来越淡漠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的诚信思想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孔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他认为,诚信是朋友之间长期交往和深入交流的前提对于今天的公民,诚实不再局限于公民个人的道德水平,并已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对公民的道德要求。
而儒家文化所倡导的诚信思想,对当今社会中所存在的道德沦丧、诚信缺失等现象起到了重要的警示作用同时,它也为当今公民培育和养成诚信意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3.3借鉴礼治思想,规范约束公民行为 公民的行为主要是通过法律和道德来约束的公民一旦触犯了法律,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然而,法律只能约束公民的行为却无法深入到公民的内心在传统文化中约束公民行为方面崇尚的是礼治思想,即以礼为纲,以法为辅《左传鲁隐公十一年》中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中礼既可以当做治理国家的根本制度,也可以视为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基本纲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且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如果我们仅仅依靠政治条令来诱导惩罚,人们可以暂时免于犯罪,但因为没有羞耻之心而免不了最终犯罪如果我们能够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教来约束,那么人们会因羞愧而主动回避犯罪,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传统文化中引导民众行为方面推崇的是孝悌思想,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即要以孝悌谦让的态度对待他人,如果每个人都能能够这样要求自己,并付诸于行动,那么,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在今天的社会中,引导公民行为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孝悌思想,使人们从心底尊重和关心他人,进而可以从思想到行为由内而外的约束自己的行为 4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1在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对于当前的社会依然适用,我们需要继承和弘扬特别要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使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尤其是对于那些能够与当代先进文化相关联、相契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赋予其新的内涵,归入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之中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诚信,要求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其实说到诚信古人早有自己的见解例如人无信不立,国无法不昌、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等可以说信自古就是中华儿女处世立身之根本,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对人性中善的解读与期望,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人之初,性本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