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悬的古桥大渡桥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光辉诗篇《长征》中有“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极其生动地烘托出沪定铁索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夺桥飞渡时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沪定铁索桥座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沪定县城西的大渡河上桥东 是高达 3000 多米的二郎山,沪定城一半就在山坡上,另一半紧贴大渡河,桥 西是海子山桥头石碑上所刻“沪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确是 真实写照高崖夹峙一水,由西面进城,必须过桥大渡河水流湍急尤其 是在五、六、七、八月的夏秋季节,呈褐红色的流水犹如瀑布从上游山峡间 倾泻下来,冲击着河底参差耸立的恶石,溅起丈余高的白色浪花流水声淹 没了一切,甚至在河边附耳高声叫喊,都难以听见据最近调查,河水流速 高达 6 米/秒以上(冬天枯水季节亦达每秒 1 米以上),年洪水位与枯水位相 差 6 米在那时的大渡河里,徒涉毫无可能,船渡异常危险沪定桥净跨 100 米,净宽 2.8 米,桥面距枯水位 14.5 米采用 13 根铁 链作为承重索,其中底索 9 根,上面覆盖横纵本板,以通人畜余下 4 根铁 索,均分在左右两边,作扶手用铁链悬挂空中,两头系于两岸桥台后,每 根链条 39.1 丈多(127.45 米)。
东西桥台上均建有桥亭,在桥亭中还有统 治阶级收取过桥税的小房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 1705 年),第 2 年 4 月“告竣”当时分别在桥东和桥西铸造了铁牛 1 头及铁蜈蚣 1 条,表 示了人们希望能镇住“水妖”、让桥悠久长存的意愿建桥以前,利用沈村、烹坝和子牛(有说咱威、通坝和子牛)3 个渡口 沟通内地与藏、彝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由于河中水急礁多,采用“皮船” 或通过藤索、竹索“援索悬渡”,渡口与渡口相距均约 30 华里该地区为川 康通衢,少数民族所需的茶、布、米及蔬菜等不断运往康定(古称打箭炉) 一带,而毛皮及大黄等药材,经过此地送到成都由于沪定一带地处要冲, 交通频繁,“舟楫行人援索悬渡,险莫甚焉”也许有人会问,铁索那么粗,那么重,是怎样从这边拉到对岸的呢?的 确,二三百年以前缺乏设备,要把每根重达 1.5~2.0 吨、粗如碗口的铁索拉 过漩涡、礁石密布的大渡河,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云 南略考》记载并参照当地年过七旬的老桥工介绍前辈修桥的经验,当时铁索 拉过河的大致情形如下:他们先以小船载铁链由东岸运向西岸,由于链重水 急,船还没有到达对岸就翻了身,总是不能成功。
后来,人们从溜索攀附渡 河中受到启示,先用如钓鱼线粗细的绳子,下悬铁锤,把它甩过河(据说, 在西藏、新疆等地建造铁索桥时,是把细绳的一头扣紧在箭头上射过河去, 这也是一种可能);再把它换成粗的麻绳;通过粗麻绳把竹蔑箩绳(由青竹 篾编结绞扭而成的粗绳)拉过河,并把它拉紧捆固在两头桥亭中的木横梁上 利用蔑箩绳有光滑、拉紧变细等特点,将带有长绳的绳圈或短竹筒套在它上 面,再把铁索系在绳圈或短竹筒上,用七、八个人在河对岸拉动长绳,把铁 索拉过河铁索是索桥的承重部分,如何把它拉紧和锚固牢靠是索桥成败的关键 沪定桥的铁索由扁环扣联而成,每根链子平均 890 个扁环,13 根链子共有11571 个扁环扁环长 17~20 厘米,外径 9 厘米,内径 3 厘米,几乎每个扁 环上都刻有具体制作的工人的代号铁索一端先在西岸固定,另一端围绕在 东岸 2 个直径约为 5.6 米的大木辊上木辊上面挖了很多交叉洞眼,用木棒 插入,扳动木棒,使木辊滚动,铁索随之慢慢拉紧拉紧一段,用插销插在 重叠的扁环中,紧到不满一个扁环时,就用一些铁板条作为楔子插入隙缝中, 到拉紧为止这种工作需要七八十个劳动力铁索拉紧后,把它锚固在桥台 后面落井中的困龙上,困龙紧贴在地龙桩上(西桥台有八根地龙桩,东桥台 有七根地龙桩)。
困龙长 4 米,直径 20 厘米地龙桩直径为 14~20 厘米不 等,埋置在桥台中的深度估计有 7 米多,埋入部分的四周用灰浆块石胶固好 它们均由生铁制成地龙桩埋置在离桥台顶面有 5 米多的地方,以便得到足 够的压重利用桥台自重作为压重,来承受铁索的巨大拉力,是我国古代桥 工对索桥的一大贡献桥头 2 根铁桩有铸文说明,重达 1800 市斤的铁桩是由陕西汉中府金火匠 马之常铸造的,还有 17 根铁桩未发现类似的铸文铁桩、铁索是就地制造还 是由外地运来?尚未查出不过,由于当地无生铁材料,又地处边远,冶炼 技术极差,就是在 1934 年 12 月修复该桥时,铁索也是由远离沪定百公里以 上的地方运去的,因此,可以推断,当时的铁索与铁桩是由千百里以外的地 方送到群山环抱的沪定城的那时,一无良好的运输车船,二无起码的设备, 三是处处有高山峻岭、急流险滩挡道,运送途中的艰苦险危我们是难以想象 的每前进一步,先代桥工都要付出血汗;一不小心,还会失去生命桥台由整齐的条石砌成由于索链拉力大、各索受力大小不等以及地龙 桩受多种因素干扰未能放置在一个水平面上等等原因,困龙曾断裂为 3 段, 地龙桩垂直向上移动,如东岸左面第 1 根桩移了 3~5 厘米,右面第 5 根移了 1 厘米。
桥台直接砌筑在岩石上,最近发现在台底与岩石接触处,铺了一层 栖木夹块石,这种处理方法在四川的古桥梁中是常可见的大概是由于当时 缺乏凿平岩石的设备和能力,为了把压力均匀地传到岩层上而采用的桥址 附近的河道主河床在东边,为了防止台下冲刷,在东桥台周围作了围堰很 可能在砌筑桥台时就作了围堰,桥台建成后,留下来防止冲刷由于桥台修 筑牢固,承受住了巨大的拉力(东桥台侧亦出现了一些近 45°的斜向裂缝), 加上铁索锚拉设备良好,因此,索桥使用了近 300 年,损坏较少,目前还担 负着千百人次的日夜交通任务铁索缺乏刚性,上铺木板,人行其上,摇晃很大过桥者,不少人感到 目眩头晕,不能自持为了减少晃动,沪定桥在铁索间用上下 2 根铁夹板把 9 根底索锁住,每头各有 3 处,间距为 2~2.8 米上铺横板,用铅丝绑扎在 索上,中央放人行道板,两边铺边走板外边底索用扶手吊钩螺丝与扶栏索 联系在一起链索上凿有印记,铭刻着建桥工人的血泪史据一位 75 岁的老铁匠说, 哪一个链扣断了,就凭着印记寻找制造的工人,有理无理先要挨 200 大板 沪定铁索桥的建成既是先代桥工聪明才智的结晶,同时也包含着他们无穷的 血泪辛酸。
国务院在 1961 年 3 月 4 日颁布沪定桥为全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珠浦桥凡是到过世界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的人,往往会被横跨岷江内外两江的珠浦桥所吸引它是竹索桥的杰出代表,在二王庙西,杨泗将军庙前珠浦桥一带历来是岷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江上早有“笮桥”,把两岸人民联系起来桥始建于何时已查不到出处,据说在宋以前名“珠浦桥”宋淳化时重修,不久改名“平事桥”明末毁于战争,改为船渡清“嘉庆八 年(1803 年) 仿旧置建立,名安澜桥”桥分为八孔,全长 340 米,宽 3 米多,高近 13 米,最大一孔跨径达 61 米全桥用细竹蔑编成粗 5 寸的竹 索 24 根,其中 10 根作底索,上面横铺木板当桥面,压板索 2 根,还有 12 根分列桥的两旁,作为扶栏绞索设备安放在桥两头石室内的木笼中,用木 绞车绞紧桥的底索,用大木柱绞紧扶栏索由于竹索太长,从两头绞紧非常 困难,所以在桥梁中间的石墩上增添一套绞索设备,也置于石室木笼中在 木笼上面,修建桥亭亭分 2 层,上层用木梁密排,装砌大石,以作压重; 下层中空,以便行人布置巧妙,煞费匠心该桥为八跨连跨,稳定性较好, 行走其上,摇晃不大珠浦桥桥墩一般用圆木筑成木排斜架,每墩用大木桩 5 根打入河底,中 用横木 1 根连接,并堆砌石块围绕桩架,以防冲刷。
墩中间 1 座石墩正位于 内外江口分水嘴沙滩上,系用花岗石砌成,周围打设木桩,并于上游建筑石 堤数丈巩固墩基宋朝范成大曾数次经过此桥,赋下了这样一首诗:织簟匀铺面,排绳疆架空;染人高晒帛,猎户远张置薄薄难承雨,翻翻不受风;何时将蜀害,东下看垂虹 他还在《吴船录》中对珠浦桥作了详细记载:“绳桥,长 120 丈,分为5 架桥,桥之广 12 绳,排连之,上布竹笆,攒立大木数十,于江中辇石固其 根,每数十本作一架挂桥于半空,大风过之,掀举幡幡然,略如渔人晒网, 染家晾丝帛之状可见与清代所重修的桥梁型式不尽相同由于珠浦桥地处要冲,又与都江堰组成一体,使它名扬四方,关于它的桥碑、石刻众多有一曲为它而写的《索桥歌》读来脍炙人口,这在古桥梁中甚为少见,特抄录如下:江源之水始滥觞,济川似可一苇航,细流不择渐湍急,惊涛汹涌何汪洋岷江在山数日□,出峡乃觉回澜狂,我立江南望江北,浩荡无涯天堑长临流太息难飞渡,谁跨虹腰驾鼍梁,伟哉宋代梁评事,绳桥重建通永康千年竞斩西山竹,直与珠浦争辉光,绳桥夭矫九九丈,宛若灵虬参翱翔怒涛奔进伏龙吼,晓雾明天犀牛望,参差桥板鱼鳞缀,修短桥绳龙鬣张上下行人若凫骛,波光倒影蚊龙藏不时白沙有人渡,岂仅十月成徒杠。
今人追仿古人迹,天工补以人工良地险从此矜利济,东流逝水犹汤汤珠浦桥,又称夫妻桥,这与当地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有关据说明朝末年,当地官府为了防阻张献忠,拆毁了珠浦桥,以后长期得不到修复,凭舟渡江,“屡有覆溺之患”,幸运安渡者,又受到勒索到了清嘉庆年间,有个私塾教师何先德,关心民众疾苦,决心修复竹索桥他详细观察桥头两边地势,测量江岸间的距离,制成桥的模型,确定建桥方案,一面上报官府,一面筹捐建桥款项,亲自参预修桥官绅们以监造为名,暗中营私中饱,以朽木充当好料,以致在索桥即将完工时断毁于风雨之夜官绅们怕何先德揭发他们在建桥中的弊端,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杀害灭口何死后无子,其妻何娘子继夫遗志,出面负责施工何娘子日夜苦思,按照丈夫的桥式,加设栏杆,并做了模型进行试验,终于将桥建成从此“长亭安澜,无虞覆溺,利于薄哉”人们为了纪念何先德夫妇,改桥名为夫妻桥这一传说在《安澜桥碑》(马光型书)有反映,在民国《何先德传碑记》中作了详细的阐述它还被编成川剧,搬上舞台 国外不少桥梁专家认为索桥首创于我国前苏联 C·A·查普林在他的《吊桥简史》中称“中国称大约在三千年以前已开始建造吊桥”,此时都以竹、藤等为建桥材料。
《汉书·西域传》已有“以绳索相引而度”、“悬绳而渡笮”的记载宋代的巨著《太平寰宇记》中说,自汉书以下至州郡图籍中的所谓“笮”者,“即此土夷人于天水之上置藤为桥”西汉初期,西南还有个笮国可见藏、彝等西南少数民族对首创索桥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至今,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仍可见到各种型式的索桥,高悬在深山险谷之中象珠浦桥一类的索桥,由于桥梁刚度很差,随着河谷中阵阵大风来回摇晃,过桥者不免有胆战心惊之感唐僧智猛《笮桥赞》中说:“冰崖皓然,魂栗较逼真地描写出一个人借笮桥渡河谷的情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曾在当时成都府茂州一带活动,他用“度索临千仞,梯山蹑半空”的诗句构画 出索桥的雄姿,又用 1 首《度笮》七绝“翩翩翻翻笮受风,行人疾走缘虚空; 四观目眩浪花上,小跌身裹蛟龙中”,结合包括陆游自己在内的过桥人的亲 身感受,生动地描绘出过桥时的惊险画面1965 年在修建新都江堰时,按照清代桥梁式样对珠浦桥进行了改建,以 直径为 25 毫米的钢丝绳代替竹索,栏杆索锚等部分改用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