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洞穴隐喻的“启蒙〞与“反启蒙〞意义柴瑞廷: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希腊的哲学、政治学和科学思想,对后世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柏拉图的理想国,是理解西方文明及哲学思想的钥匙本文致力于分析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的“洞穴隐喻〞及其中蕴含的思想,并探讨了该隐喻中蕴含的“启蒙〞与“反启蒙〞思想关键词:洞穴隐喻;哲学;启蒙;反启蒙1 何谓洞穴隐喻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假设有一个洞穴,洞穴里面是一群手脚被缚住的人,他们的头也被固定住,只能向前看向墙壁他们的身后有一团篝火,当一些人拿着木偶从他们的身后走过时,会形成阴影囚徒们每天只能看到这些阴影,并认为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可以说,这些将看到的的幻象当做真实事物的的人,在视觉层面上是受到束缚的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的判断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思维他们对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误解,并对自身的局限性一无所知在洞穴中,囚徒们需要遵从一定的法律和标准,并服从某些权力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人对这些法律和标准、对洞穴中的权威持有疑心态度,正如他们深信,墙上的影子,就是事物本身[1]其实,这些囚徒的境况,与我们的生活并无二致。
很多人尽管没有在物理上受到束缚,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不自由的多数人并不会对所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事物进行独立的思考,或者去质疑其合理性,而是简单地、顺从地接受,并将社会中的律法和规制视为理所当然后来,一个囚徒走出了洞穴,他发现,自己在洞穴里看到的事物,只是一些影子,他意识到,太阳才是一切事物的起因在看见真实的世界之后,这个走出洞外的“自由囚徒〞再次返回到洞穴之中,他告诉那群仍被束缚着的囚徒,他们所看到的世界是不真实的,并鼓励他们挣脱枷锁,走出洞穴然而,并没有一个囚徒站起身来,跟随他走出洞穴,走向光明相反,这个“自由囚徒〞遭受到了洞穴内的囚徒们的无情讥讽,他们不愿意成认自己是被束缚的,且不能接受这位“自由囚徒〞所描述的真实世界应当注意的是:这些洞穴中的囚徒已经在思维上是自以为是的,他们在多年的囚徒生活中,已经对事物有了根深蒂固的成见一定程度上,他们的世界是封闭的,一切超出他的经验的概念都会不自主地被消解掉他们甚至会惩罚这位“异教徒〞,指斥他的愚蠢和自大,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一个见过真正的太阳的人对他们身处的世界提出了疑心[2]在这个隐喻中,“洞穴〞对应着可见世界,“阴影〞对应着被囚徒们所感知、所理解的幻象;“洞穴外的世界〞对应着可知世界,而“洞穴中的囚徒〞那么是尚未开化的人类本身。
适应太阳光线的过程,对应着在现实生活中对“善〞的逐步认识的过程这位自由的囚徒,大抵指的就是柏拉图或像他这一类的人有趣的是,在洞穴隐喻中,洞穴与囚徒的关系十分微妙,洞穴对囚徒所产生的强制性是无处不在的,而囚徒也在自己认知的开展过程中,对洞穴产生了认可,囚徒是需要洞穴的,甚至是依赖洞穴的囚徒们处在一种特殊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之中,并基于自己的个性化的世界观,对事物进行判断,这同时也强化了他们的认知结构的排他性这导致了在一局部人看来真实无比的观念,在其他人看来,却是荒唐不堪的有人认为,洞穴隐喻是柏拉图对世人发出的诘难,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责难是十分不可取的由于囚徒们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他们无法做出除了信任阴影以外的任何举动,他们的价值判断都是依托于洞穴这个特殊的环境所存在的,他们的短视也是无可指摘的这其实也折射出柏拉图自己在描述洞穴隐喻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心理:他一方面希望人们能突破自身认知的障碍(表达为洞穴)去认识真正的至善;一方面又认可这种突破仅仅能发生在少数人身上,而“至善〞、“真理〞等一系列超出人们当前认知范围的理念,最终都不得不向社会共识、道德建构、社会规训等社会集体思想妥协柏拉图希望通过洞穴隐喻,向世人传达一个讯息,即理念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沟壑,而我们应当以批判的目光审视我们所熟知的世界。
这无疑是一种对启蒙的号召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一位启蒙者作为城邦中的哲人,苏格拉底看到了城邦生活的局限性,他质疑公民和执政者的能力,并对城邦中的制度与律法产生了疑心然而,雅典的民众并不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他们甚至都没有认真地听过苏格拉底所说的话,了解过苏格拉底所做的事,就做出了处决苏格拉底的决定其实,柏拉图是有些矛盾的,他不能否认,洞穴隐喻是存在着内在的矛盾的在某些情况下中,认识到真理的哲人,也不得不向人性妥协柏拉图认识到,大多数民众并不能接受这些创新的想法和哲学思想,他们已经被禁锢了太久,坚持相信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对这些“异端〞充满了不信任不过,柏拉图并没有一味地批判这种“不信任〞,而是对“囚徒们〞的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肯定[3]其实,每一位哲学家都是探索者,他们既需要走出洞穴,直视真实的事物,也需要和洞穴中的人进行交流,倾听他们可贵的思想,尊重天然的、纯真的思想和观念也唯有这样,哲学家才能不断地拨开云雾,到达“至善〞2 柏拉图洞穴隐喻中的“启蒙〞与“反启蒙〞“洞穴隐喻〞通过对“洞内世界〞与“洞外世界〞的描述,表达了柏拉图思想中的二元对立倾向柏拉图希望能够通过洞穴隐喻,让世人认识到“真实世界〞与“理念世界〞之间的巨大鸿沟,应当学会质疑习以为常的事物,并探索事物的本质。
然而,柏拉图的立场并不坚决,当哲人回到洞穴时,他遭到了疑心与讥讽柏拉图在洞穴隐喻中流露出的启蒙与反启蒙倾向,其实代表着他的真理观2.1 洞穴隐喻的“启蒙〞意义洞穴隐喻实际上包含着柏拉图的启蒙观知识,是对事物的认识古希腊的许多哲学家,如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等,都论述了知识是什么,以及如何求取知识当洞穴中的囚徒挣脱枷锁,从洞穴里走向洞穴外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在不断获取知识,追求真理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灵魂逐渐上升,接近或到达“理性〞的层面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囚徒们可能會逐渐意识到,原来自己笃信的事物,皆是虚假的,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不可防止地要否认自己的原有的一些观念,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道德观、世界观这些自由的囚徒将不可防止地疑心自己,在疑心、批判的过程中,他们完成了启蒙柏拉图希望这些囚徒能够对自己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去蔽,他希望人们能够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事物,探索事物的真相,像哲学家一样不断追求真理[4]追求真理的过程可能是十分艰辛的,因为洞穴中安逸的囚徒们缺少挣脱枷锁的内驱力,洞穴外的未知和潜在危险,令囚徒们很难产生源动力去走出洞穴并追寻真理在挣脱枷锁后,囚徒首先需要直视火光,这是他面临的第一次观念冲击,从黑暗转入光明的过程,可能会给囚徒带来煎熬与痛苦,但是这正是启蒙意识萌发的关键阶段。
如果囚徒能够正视火光,他们就具备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并学会了自我疑心在逐渐适应火光后,他可能会疑心火光和火光中的事物的真实性,这时,囚徒其实已经具备了探索的能力,他可能会沿着通往洞穴外的路,摸索着往前走当他终于走到洞口时,他将经历第二次观念冲击他会发现,火光只是对太阳的模仿,习惯了火光的囚徒,将被阳光刺得无法睁开双眼当他逐渐适应太阳,并能够直视太阳时,他就认识到了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到了真理囚徒就是在这样的反复冲击下,完成了启蒙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囚徒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正是束缚我们的枷锁与牢笼在这些温暖而平安的洞穴中,我们从不疑心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接受到的观念其实,要改变这些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需要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在疑心、否认、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完成了启蒙,让心灵重获自由[5]2.2 洞穴隐喻的“反启蒙〞意义洞穴叙事中,其实隐含着内在的张力智慧的、高贵的哲人与愚昧的、平凡的世人之间,其实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这种冲突反映了柏拉图对待启蒙的矛盾洞穴隐喻要求每一位囚徒做出选择,而选择留在安逸的洞穴中,可能是大多数囚徒的选择柏拉图在揭示洞穴所造成的假象的过程中,并没有全盘否认洞穴这种反复的批判与表达,反映出柏拉图对真理的复杂态度。
真理是否存在,哲人所认识到的,是否就一定是真理,并没有确定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柏拉图表达了对洞穴中的囚徒的肯定,这种出于本能的信念,可能自有其合理之处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思想中的反启蒙成分自然与本真,可能本来就应当是社会的主体;而追求真理的过程,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偏离甚至扭曲,柏拉图的思想中,其实隐含着对自身的疑心其实柏拉图并没有完全抛却否认城邦的习俗与观念,而是保存着对人类社会一定的迷信对天然的、朴素的生命的尊重,让柏拉图认识到反启蒙的重要意义[6]3 结语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在西方哲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个隐喻中,柏拉图描述了囚徒与哲人的故事启蒙的过程可能是艰难而痛苦的,而这种不断的疑心与追问却正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然而,洞穴隐喻中,也隐含着柏拉图的“反启蒙〞思想柏拉图成认,囚徒的不信任,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所谓高贵的生命不一定是正确的,而弱化的生命自有其深刻之处参考文献:[1]薛征.洞穴隐喻与影像的实在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0-23(002).[2]马华灵.古今之争中的洞穴隐喻:1930年代施特劳斯的思想转型[J].学术月刊,2022,48(02):34-45.[3]万娟娟.柏拉图“洞穴隐喻〞解析[J].天中学刊,2022,30(06):55-59.[4]胡继华.从“主题学〞到“隐喻学〞——在现代德国文学批评语境中求索文学与思想之间的关联[J].艺术百家,2022,28(03):97-106+114.[5]朱少峰.柏拉圖“洞喻〞的意象阐释[D].西北师范大学,2022.[6]刘艳乔.柏拉图—洞穴假象研究[D].辽宁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