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我国课程标准研究面面观作者:转自:《课程研究》陈晓东 录入时间:2007-10-11阅读次数:213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一改“教学大纲”的传统,代Z以“课 程标准”的方式阐述课程目标及内容设计在课程标准的编制过程中,编制者们为体现 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体现课程的全血育人功能,在诸多方血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和可贵的尝试,如关注学生的全血发展、倡导多种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与科学技术发 展以及学生生活相联系、给予教材编写者以更大的空间、激发和引导广大教师的创新意 识等等应该看到,课稈标准制定工作是在相关理论研究薄弱、实践积累不足的情况卜开始 的,随着课稈改革的深入,课程标准中的一些问题不断显现出来,我国的理论研究者和 实践丁作者刖绕课程标准展开了一些争论,如对课稈涵义、课稈功能方面的质疑,对“三 维目标”和标准中行-为动词的界定以及“三维目标” Z间关系的怵I惑,对构建标准的依 据、结构框架、语言表述等问题的不同见解,等等为此,我们对2000年以来的相关 学术文献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力求对与课稈标准有关的各类研究的概况以及对这 些研究的新进展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一、资料的介绍、引进与整理在我国课程标准的研制中,根据丁作需要搜集、引进了一些资料,为我国标准制定 者提供了借鉴,在我国新世纪Z初的课程标准制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这些课 程标准的引进和翻译比较零散,但毕竞为我国标准制左者提供了借鉴,在我国新世纪Z 初的课程标准制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限于时间和资料的來源,当时能够翻译引进 的课程标准较少,各学科之间也不甚平衡,我国课程标准编制者难以获得对国外课程标 准的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另外,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已冇资料也未受到应有的关注, 这都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挖掘、整理和系统地分析随看我国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课程标准的研究,也引发了更 多的资料引进丁作,如《加拿大1—8年级“科学”课程课程标准》湖军译,科学出版 社2001)、《美国小学学科能力表现标准》(上海山教育科学研究院组译,2004)、《澳 大利亚课程标准》(丛立新、章燕主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等,使标准的引进更加 系统和完整可以被视为资料的介绍与引进的研究成果还应包括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评介” 类的文章,虽数量不多,亦有一定的参考研究价值,值得我们关注。
《美国基础教育课 程标准述评》(许明、胡晓莺,《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一文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 的现实需要、教育观念的变化与更新、美国以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三个方面考察 了制定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原因和背景;从课程标准涉及的学科范帘I、作用、全国 标准与地方标准、标准的类型和层次,以及注重评价等方瓯总结了该标准的主要特点; 就标准本身以及在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作了简要的分析《解析美国基础教育新课 标》(罗娜娜、刘嘉,《世界教育信息》,2006年第2期)从美国制定新课程标准的历史 背景、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全体性、灵活性、层次性、可评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标准多 样,相互冲突;标准Z间差异较大,针对性不强;标准导致应试教育)等方面做了一定 介绍《美国基础教育社会科国家课程标准探微》(孙捷,《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 第11期)以美国基础教育社会科国家课程标准为研究对彖,从历史背景、现状及特点几 个方面对美国“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运动中社会科的改革与发展情况进行专门的研 究,为我国基础教育社会科课程的建构与发展提供了参考与这类“评介”文章相比,进行横向比较的文章比较少,而且缺乏深度。
我们看到 的儿篇文章都是在简单地对比的基础上做一些关于异同点的描述,并无进一步的分析, 更无对完善我国课程标准的建设性意见,对于造成彼此课标并异的成因也只是简单地归 为国情不同对国情的不同是如何造成这种差异的,却没有再做阐述,只冇胡军在《课 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9期上发表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标准不能在课程标准中缺 失:澳大利亚科学课程内容与标准给我们的启示》一文尚有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她基于 对国外课程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应重点 包括谍程内容、学习成果和评价指标除了从境外引进,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系统整理和出版了《20世纪中国中小学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共15卷),这套丛书的出版无疑对于比较、继承和借鉴我 国课程编制彷史上的优秀经验、完善课程设计具有重要价值二、对我国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宣传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18个课稈标准(实验稿)的出台以及2002年小学品徳与生活、 阳徳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徳课稈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课稈标准的制定初步 完成,进入实验阶段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依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六项 目标和知识与技能、过稈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构建的各科课程标准,课程 性质的界定、内容标准的阐述以及结构、语言表述等都发生了迈大变化。
为了帮助众多 教科书编药者和广大教师理解课程标准,冬标准研制组编写了 “标准解读”从丁•作上 看这是一个程序,不具有更多的创造性,但实际上它是一个研制者审视自身、深入寻找 理论依据和阐释课程观念的过程冬个学科的“标准解读”,但是现阶段我国课程标准 研究水平的具体体现伴随着我国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各类学术期刊也发表了大量的关于如何学习、领 会、落实新课标的文章,这类文章基本上是属于课标的下位研究,其特点是将新课标视 为不验白明的“公理”,不谈完善,只讲实施,大都从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培养 观、教学观、评价观、学习观、资源观等方面的转变论述对课标的理解与落实,其中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的领会则倍受关注这方面的材料虽然学术性不强,但仍 有一定的资料价值,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课程标准的“延伸”效应,并进一步分析是什么 原因造成了人们对课程标准产生了某种认识,是否和课程标准本身有关,课穆标准是如 何被解读并影响实践的三、 对我国课程标准的反思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一段时间后,伴随着“前进中的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进 行必要的反思,也出现了一些这方ifii研究的文章这一类研究大都是通过对实践层ifii的 考察分析,指出课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如曹培英在2005年第5期的《课程•教材•教法》上发表的《关于课程标准的几 点思考》一文所提岀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她认为,抛开备种历史情结,仅就“标准” 与“大纲”这两个名词的含义来看,“大纲”作为一种“系统排列的内容要点”,或者 说旨在“纲举目张”的纲耍、纲领性指导文本,比“标准”要显得更为宽容、民主,可 供发挥的空间更大该文还追问了 “《课程标准》主要为“谁”服务?”的问题,即《课 程标准》的主要服务对象究竟是教材编写者还是一线教师?她认为,客观上,无论是人 数还是人员的素质与创新能力,两者都相差悬殊,所以不能简单地肯定《课程标准》给 教材编写者与教师相同的“创造空间”和“弹性”是合理的,而把难度非同小可的教学 目标的细化、分解T作留给基层学校的教师也是不可行的文章还以《数学课程标准》 为例,指出《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是“最低标准”还是“最高标准”并不明确王景清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现代教育科学》,2005 年第2期)一文中还提出了教育资源配置城乡差别较大、新课程标准的城市化倾向对农 村实施课程标准带来了困难等观点我们认为,这些研究具冇一定的深度,提出的问题也都切中要害。
其不足在于,这 些问题的提出,虽然基于实践,但实证的成份仍显不足,更多的还是思辩的产物,对课 标文本中存在的问题也没冇全瓯系统的归纳,只是出于阐述观点的需要而列举了几个有 限的例子四、 关于我国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就我们学握的文献來看,对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比较的研究很 少,大多都是从领会新课改精神的角度撰文的这类文章大多发表在新课标颁布初期, 对不次新课改起到了一定的造势和推动作用,但从“课稈标准的深化研究”的需要来 看,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彭钢在《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21期发表的文章《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与实施要求的解读》中的一些说法在当时也是颇具代表性 的他在文中认为,是着眼于“学科”还是着眼于“课程”,这是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在设计思想和处理方式上的根本性区別2—,体现了课程理念和实际操作的巫大差异;“以教为本”还是“以学为本”,是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在设计思想和处理方式上的根 本性的区別Z二,体现了课程理念与实施操作的重大差异;是为课程实施提供一•种“刚 性约束”,还是提供一种“弹性空间”,这是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在设计思想和处理方 式上的根本性区別Z三,体现了课程理念与实际操作的巫大差异。
任长松在《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第5期发表的《关于课程标准的研究》一文中也 谈到了类似的观点该文认为,教学大纲便于教师学习和自接运用,但是不利于教学创 造性的发挥而课程标准的巫点是对国民索质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従,因此对教材编写、 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材、教学与评价的选择 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文章还认为,在研制课程标准时,就应把主要功夫花在确定基 本要求上,而不应把主要精力花在设计教材和教学工作如何开展上五、对课标本体所进行的探讨针对课程标准进行的研究,除了上述几种类型外,还有一类是直指课标文本本身的, 力图对课程标准的内在规律性及各类影响I人愫有深层次的把握这方血的研究既有I韦I绕 某一具体学科课程标准进行的,也有把概念化的“课程标准”(备科课程标准的集合)作 为研究对象的1. 关于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意义朱伟强在《“基于课程标准”:内涵和意义》(《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8期) 一文在对“标准”的含义、“课程标准”的传统指谓和现代内涵进行诠特的基础上,着 垂讨论了 "基于标准(Standards-Based)"的意蕴及其意义文章从汉语的语义学角 度、标准化工作(企业的技术标准、制造业的国家标准等)以及我国教育界対“课程标 准”的传统理解出发,结合近年来国内外认识趋向中所体现出来的“课程标准”的现代 涵义,对课程标准的意蕴及其意义做了探讨,并提出了 “我们当前所谓的课程标准,应 包含内容标准、表现标准和机会标准”的观点。
按照他的观点,“课程标准”中的“标 准”应取“衡量事物的准则” Z意,即衡量与课程冇关的爭、物的准则,如衡量课程计 划、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教材(主要是教科书)等的准则课程标准”是 “标准”的下位概念,当然应遵循“标准”的统一性、规定性,但课程又受诸多社会、 人文因索的影响,也应有一定的弹性任长松在《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第5期上发表 的《关于课程标准的研究》一文在谈到关于课程标准的界定时认为,国家课程标准作为 国家课程文件,规定国家对国民在某方曲或某领域的基本索质要求对基本要求,可以 冇两层理解,其一,它作为一个标准,是要绝大多数国民都必须达到的由于考虑到我 国各地的不平衡性太大,因此,这个标准只能是对绝大多数国民的一个基本要求,而不 可能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2. 关于“一致性问题”“一致性”问题则是进一步探讨了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Z间的匹配关系,强调了内 容标准的可测性邵朝友、周明在《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0期发表的《试论内容 标准、表现标准的特点及关系——基于评价与标准一致性的角度》一文中着力论述了这 方面的问题,认为在基于标准的运动中,追求内容标准、评价的一致性是其中一个核心 部分。
该文认为,内容标准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到评价的要求,它应该为学生、家长和社会 各界人土捉供明确的期望,从评价操作的可行性来看,内容标准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内容标准的规定是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