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苏教版一、背景介绍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计算器是一种常见的辅助教学工具通过计算器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计算技巧本次授课面向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采用以问题驱动的学习方式,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四则运算;2. 能够应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实际问题;3.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三、教学内容• 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应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3.1 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在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辅助计算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需要告诉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计算器对于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我们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1. 打开计算器:在计算器上按“ON”或者“AC”键,即可打开计算器2. 输入计算式:在计算器上输入运算符和数字,然后按输入完成键“=”,即可计算出结果3. 常见的运算符:在四则运算中,加号“+”代表加法,减号“-”代表减法,乘号“×”代表乘法,除号“÷”代表除法。
需要注意的是,计算器的乘法符号一般不是“×”,而是“×”符号旁边的小点4. 清零操作:在计算器上按“AC”键,即可清除当前的计算式也可以按“C”键,清除正在输入的数字3.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通过计算器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本节中,我们将使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规律例一:连续两个奇数的和等于偶数请学生打开计算器,输入两个相邻的奇数,计算它们的和例如输入“3”和“5”,计算结果为“8”这时候,可以问学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学生可能会说:“我们发现两个连续的奇数相加,结果总是偶数再请学生输入连续两个偶数的和,例如输入“2”和“4”,计算它们的和计算结果为“6”这时候,可以问学生:“你们又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学生可能会说:“我们发现两个连续的偶数相加,结果总是偶数可以进行类似的探讨,例如:例二:相邻两个数的积等于它们平均数的平方减一请学生打开计算器,输入两个相邻的数,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和平方例如输入“3”和“4”,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3.5”,然后计算它的平方“12.25”然后再计算相邻两个数的积,“3 × 4 = 12”这时候,可以问学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学生可能会说:“我们发现相邻两个数的积等于它们平均数的平方减一。
3.3 应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进行计算的问题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将应用所学知识,使用计算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三:小明的身高小明的父亲身高为174cm,母亲身高为165cm,那么小明的身高应该是多少呢?请学生打开计算器,计算出小明父亲的身高与母亲身高的平均值,然后计算出小明的身高例如输入“174 + 165 = 339”,然后除以二,“339 ÷ 2 = 169.5”这时,可以问学生:“你们计算出的小明的身高是多少?”学生可能会说:“我们计算出的小明的身高为169.5cm再请学生思考:“我们是否可以验证一下这个结果呢?”学生可能会说:“我们可以测量一下真正的小明的身高,并进行比较3.4 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计算器使用方法,了解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同时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计算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