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 一 上海市残疾人事业的社会背景国家统计局始于2006年4月1日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在2007年5月29日发布第二号调查公报,公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残疾人口数量和全国残疾人口性别、年龄、残疾等级构成及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情况公报认为,与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相比,残疾人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生存和发展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调查表明,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比1987年有较大幅度提高,相当数量的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六成多学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调查数据同时表明,我国残疾人口规模大,社会面临的伤残风险增加,残疾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截至2006年4月1日,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与1987年的4.9%相比,比例也有上升,相对世界5亿多名残疾人来说,8296万人的数字是极为庞大的,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残疾人增加了2365万人,占到新增残疾人数量的75.5%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各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分别是:视力残疾1233万人,占14.86%;听力残疾2004万人,占24.16%;言语残疾127万人,占1.53%;肢体残疾2412万人,占29.07%;智力残疾554万人,占6.68%;精神残疾614万人,占7.40%;多重残疾1352万人,占16.30%。
随着寿命的延长,人口的伤残期延长,残疾发生风险也在逐步增大而残疾人家庭收入低,贫困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截至2006年4月1日,中国有残疾人的家庭户共705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户数的17.8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目前,在这8296万名残疾人当中,有康复需求者仅有30%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距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有很大差距,任务十分艰巨上海市提出了2012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二 上海市残疾人基本情况在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普查中,上海市各区县抽取88个乡(镇、街道),共176个调查小区,平均每个调查小区420人左右共调查了28032户、73864人,调查的抽样比约为4.15‰入户见面6632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9.79%;按照《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筛查方法》,7岁以上疑似残疾人筛出率为12.48%,疑似残疾人检查率达到99.98%根据调查初步汇总,被调查户中有残疾人的家庭共3519户,确定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和多重残疾共3910人其中,视力残疾655人,听力残疾1077人,言语残疾46人,肢体残疾1131人,智力残疾269人,精神残疾314人,多重残疾418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残疾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29%,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各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分别是:视力残疾15.8万人,占16.77%;听力残疾25.9万人,占27.49%;言语残疾1.1万人,占1.17%;肢体残疾27.2万人,占28.88%;智力残疾6.5万人,占6.90%;精神残疾7.6万人,占8.07%;多重残疾10.1万人,占10.72%[1]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2008年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展协议》,正式确定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园区内将设立名为“生命阳光馆”的世博会残疾人馆,该展馆主题是“平等参与共享”,主题口号是“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展馆将充分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注重残疾人的参与和互动,使残疾人在参展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启迪和对城市美好生活的憧憬通过这扇窗口,将向世界展示我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权保障取得的辉煌成就;将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改变和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与偏见,动员社会宣传残疾人事业世博会结束后,此馆将移入特奥纪念馆中永久保留但是,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仍处于弱势,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
调查数据还表明,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与已经提供的服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残疾人曾接受过医疗服务与医疗救助、贫困救助与扶持、康复训练与服务和辅助器具配备服务的比例不高这些数据给中国残疾人的社会工作事业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我国的残疾人社会事业任重而道远三 上海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一)残疾人康复事业残疾人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的核心,我国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方面的工作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较大的问题这种现状的改变需要得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康复是指采用医学的、工程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教育的等各种手段,使残疾人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它与治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治疗的重点在于治病,而康复的重点在于恢复功能上海市通过与市发改委、市卫生局、市财政局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在完成国家下达的重点康复任务的同时,以2012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推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重残无业人员养护补贴、重度听障人群人工耳蜗植入补贴、在校听障生免费配发助听器和成年听障人群助听器补贴配发等一系列具有上海特色的康复政策和康复项目,努力满足各个类别、各个年龄段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2]2009年,依托市政府实事工程,为3500名重残无业人员和2000名残疾儿童分别实施养护服务及康复训练补贴。
对郊区农村实行康复政策倾斜,使近5万名农村残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拓展服务项目,每年为9万多名残疾人提供上门康复服务,残疾人健康体检人数突破13万人次,贫困无业精神病人免费服药实现了全覆盖,全市年康复服务能力达到了43万人次上海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拓展了贫困残疾人健康体检和脑瘫训练营项目,市聋儿康复中心加强了对全市聋儿康复中心的辐射和指导,市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开展了个性化的适配服务,为残疾人配发辅助器具38.77万件[3]规范康复服务模式,陆续制定了上海市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指标评价体系、上海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规范等工作标准,以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示范区为契机,开展上海市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达标)街镇创建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发展二)残疾人教育事业残疾人教育是对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有残疾的人实施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是对有特殊需求的人实施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有特殊的教具、学具和特殊的教学方式目前,在我国,特殊教育是指对视力、听力、言语、智力和有多重残疾的人实施的教育上海市残联积极配合教育部门,不断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特殊教育体系,在普通学校广泛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的工作,使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实现全覆盖。
全市现有特殊教育学校28所,在校学生达9384人,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的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得到基本普及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每年有百余名残疾新生进入高等院校深造,在校残疾大学生达到380余人开办盲人成人保健按摩大专班,残疾人成人高等教育又有新突破并且率先实施残疾儿童少年免费义务教育,开展“扶残助学春雨行动”,累计助学64699人次,助学金额8893.61万元,帮助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提高了残疾人的文化素质[4]上海市残联以“挖掘潜能,培养技能,发挥才能”为宗旨,依托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各区县培训基地,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需求的培训项目,提高残疾人社会竞争力,每年培训残疾人15000余人次建立残疾人职业见习基地8所,近千名残疾人参加见习,提高了残疾人的实际就业能力大力培养残疾人技术能手,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2006~2007年连续两年获得上海市职业技能竞赛团体金奖,在全国和国际技能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5](三)残疾人就业事业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就注定了他们不会像一般人那样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但即使这样,作为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自然人,他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为国家的建设、社会的进步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因此,就业便成为他们实现这一希望的必经之路劳动作为一个自然人特别是一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既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手段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方式现在社会中就存在着以残疾人为主要劳动者的特殊行业,如盲人按摩等残疾人自强不息,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实现着自我价值但是残疾人这一特殊人群又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得到社会的承认,即使怀揣手艺却无用武之地因此其中的大部分只能是被当作无用之人看待论及原因还是在于他们的身体状况由于他们在肢体、智力、言语、精神等方面的生理缺陷,从而限制了他们就业在大部分人的意识中残疾人只能是“坐享其成”的特殊人群但是我们如果端正态度看待这一问题,我们就不难了解到其实大部分残疾人只是身体单方面的残疾,也就是说他们在除身体以外的各个方面都与普通正常人是一样的可是现实情况却是,部分企事业单位仅仅因为他们残疾就以偏概全,认为残疾人全部都没有劳动能力,只能领取救济而那些有劳动能力、能够参加就业的残疾人,还是因为残疾无法得到与正常人平等的待遇因此解决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是实现“残疾人走向社会”的根本途径上海市残联依托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以安置新生劳动力、缓解就业难点和提升残疾人就业层次为重点,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就业方式,鼓励、扶持残疾人个体开业和非正规就业,同时依托社会力量开拓公益性劳动岗位,开辟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残疾人劳动就业新途径,累计安置残疾人就业4.6万余人。
[6]另外,通过推出“社区残疾人工作助理员”万人就业项目,2009年安置7000余名年龄较大、再就业比较困难的失业、协保和待岗残疾人实现就业实施“为6000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市政府实事,帮助大批残疾人就业出台一系列就业促进政策,扶持残疾人灵活就业鼓励社会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推动农村残疾人就业加强盲人按摩行业的规范管理,使盲人保健按摩业有序发展[7](四)残疾人无障碍建设事业我国正处于和谐社会的建立时期,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经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谐社会的曙光初现当和谐社会按预定的轨道运行时,残疾人无障碍建设问题却迫在眉睫,它直接关系到残疾人的行动方便,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残疾人的就业、教育等相关问题它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建立和完善涉及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无障碍是指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通行安全和便利、信息交流便利,在道路、公共建筑、居民建筑和居住区等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及信息交流设备无障碍包括物质环境、信息和交流环境无障碍物质环境是指,城市道路应满足坐轮椅者、拄拐杖者通行和方便视力残疾人通行,建筑物应在出入口、地面、电梯、厕所、房间等设施可使用相应设施方便残疾人通行。
无障碍信息和交流环境是指,影视作品、电视节目的字幕和解说,电视手语等2009年8月召开的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工作第八次联席会议的主题是总结,本市迎世博600天以来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部署继续推进实施本市新一轮无障碍环境建设规划、迎世博无障碍环境建设、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和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等工作会议议程中对无障碍建设情况进行一次认真总结,摸清底数,梳理问题,制定解决措施确定要通过倒排工期等方式,保证在2009年9月底前完成95%以上工作量,到2009年底全部完成工作量[8](五)残疾人文化事业为深入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