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暂时撇开社会的原因不论,仅就文化本身的渊源来说,盛唐文化的繁荣发展乃是南北文化交流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而李白恰恰处在这两种交流的高潮之中,再加上他本人特殊的教养和经历,终于使他和盛唐文化一起登上高峰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的学风、文风乃至书法的风格,都呈现出显然不同的状态南方喜庄老、尚清谈,注重抽象名理的论辩北方流行汉儒的经学,注重人的行为准则南方文风华靡,北方文风质朴到唐朝,诗人们经过近百年的摸索,特别是在“四杰”和陈子昂的努力下,这两种文风开始较好地融合起来南朝的“文”融入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南朝的“文”,为创造中国诗歌最健美的典型做好了准备。
而李白适逢其会,成为这种新诗歌的最优秀的代表南北文风之所以能在李白那里融汇为一股新的诗潮,与他个人的教养和经历也有关系他早年生活在蜀中,蜀中文化给他以最早的启迪李白出蜀之后,南游洞庭,东游金陵、扬州,后来回到江夏一带,定居于安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荆楚文化,《楚辞》《老子》以及受《老子》影响的《庄子》构成荆楚文化的特点临其地,习其文,那种崇尚自然,耽于幻想,充满浪漫情调的文化必定给年轻的李白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致李白集中庄、骚影响的例证不胜枚举此后,他北游洛阳、太原,东游齐鲁,寓家任城,与孔巢父等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这些活动不仅使他扩大了视野,而且得以亲自体验北方文化的贞刚之气天宝元年到天宝三载,李白在长安有机会接触盛唐时代最优秀的文化,离开长安以后又一直过着漫游的生活,广泛地领略南北各地的自然风光,了解各地的习俗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这使他的创作得以在大一统的唐帝国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展开,并取得局于一隅的诗人绝不可能取得的成就南北文风在李白身上得以融合,这不仅是通过对前代诗人的学习达到的,更重要的是从丰富的生活经历中实地感受之后,自然而然融合到一起的,因此才能达到那么完美的地步盛唐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期。
经济之繁荣、国威之强盛,在中国封建社会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领先的在统一、繁荣与强盛的基础上,盛唐文化不仅兼容南北,而且贯通中外,具有博大闳放、灿烂辉煌的气象,保持着永恒的魅力唐朝境内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遍及广州、扬州、洛阳等主要城市,而以国都长安最为集中和繁盛当时的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市,在八世纪前半叶人口已达百万来自外国的使臣络绎不绝盛唐文化以中国本土文化为主体,广泛地吸取了域外文化而蔚为大观,那种兼容并蓄的伟大气魄,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对盛唐诗人在心理上和气质上所造成的影响,给诗歌创作带来的活力,的确是不可低估的因循守旧、模拟保守的习惯势力,在盛唐没有立足之地新的事物、新的气象、新的追求,带动着诗歌以一种开天辟地般的气势去创造、去攀登、去打开一个又一个新的局面终于,盛唐诗歌达到了中国这个古老的诗国的高峰而李白又是适逢其会,走在这个新潮流的最前列李白特殊的身世使他更易于接受这种时代潮流的影响他出生于中亚碎叶,五岁才到四川,幼年受到西域文化的洗礼这使他容易摆脱传统的束缚而易于受异端濡染入蜀以后,李白受的是多方面的教育:“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十五游神仙”(《感兴》其五)、“十五观奇书”(《赠张相镐》)。
他所谓奇书未必包括域外著述,但并非传统的儒家经典是可以肯定的胡怀琛先生曾据范传正《李公新墓碑》所载“草答番书”一事,证明李白识外国文证据虽然不足,但是也不是不可能的李白在岷山之阳和东岩子一起巢居数年,“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李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上安州裴长史书》)他所自诩的这些行为也有异于儒生后来他到过扬州、洛阳、长安,有机会亲自接触外来文化,在长安还和日本人阿倍仲麻吕结成好友把李白放到中外文化交流的这个背景上去看,他能够成为盛唐文化的伟大代表是一点也不奇怪的摘编自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材料二:执著热切的兼济意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构成了唐诗的主体审美色调,这样的诗歌彰显出广大诗人昂扬奋发的生命斗志、刚强劲健的情感内涵、狂放不羁的精神个性以及自由独立的文化人格考察这种精神的内核,则是由时代的雄强、人性的解放共同建构的积极入世、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强烈生命主体意识这种精神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必然呈现出苍茫壮阔、刚健雄浑的境界,从而形成唐诗最具人性色彩的阳刚之美盛唐诗人的生命精神具有更为“任性自由”“奔放率意”“勃然生机”等特质,给人以美感的享受,令人感受到生命的震撼美,李白无疑是经典代表。
李白诗歌所展现出来的生命之美是由李白天生俊逸的生命人格决定的,又与当时大唐雄强隆盛的时代精神密不可分,时代呼唤天才,李白应时而生摘编自刘伟《盛唐李白之生命美学解读》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仅就文化本身的渊源来说,盛唐文化的繁荣发展既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果,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B. 南北文风之所以能在李白那里融汇为一股新的诗潮,是因为他个人的教养和丰富的人生经历C. 盛唐时经济之繁荣、国威之强盛,在中国封建社会是空前的,为当时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厚的土壤D. 以兼济意识、进取精神等为主体审美色调的唐诗,彰显出强烈的生命主体意识,具有人性色彩的阳刚之美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到唐代,南北文风能够开始较好地融合起来,离不开先前的诗人们近百年的摸索,尤其是“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的努力B. 李白游历大江南北,领略到多地的自然风光、习俗风尚和地方文化,有了丰富的经历和感受,南北文风在他身上得以融合C. 因循守旧、模拟保守的习惯势力在新事物、新气象、新追求面前败下阵来,终于,盛唐诗歌达到了这个古老的诗国的高峰D. 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幼年受到西域文化的洗礼,后来到过扬州、洛阳、长安,有机会亲自接触外来文化,能够识得外国文。
3. 下列诗句不能够支持材料二“这种精神”的一项是( )A.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登太白峰》)B.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C.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从军行》)D.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4. 材料一第五段多处引用李白的诗句,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 材料二中“时代呼唤天才,李白应时而生”如何理解?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答案】1. B 2. D 3. D 4. ①有力论证了李白深受多样教育和异域文化的影响,使论点更具说服力;②以更具体的材料揭示了李白成为盛唐文化的伟大代表的原因 5. ①盛唐文化的繁荣发展乃是南北文化交流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②李白游历南北,又受西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接受多元化教育;③盛唐诗歌达到古老诗歌的高峰,李白适逢其会,走在新潮流的最前列解析】【导语】材料一探讨了李白在盛唐文化背景下的诗歌成就,分析了南北文化交流和中外文化交流对盛唐文化繁荣的影响,指出李白使得南北文风在他的创作中成功融合,成为盛唐诗歌的代表材料二指出了李白及盛唐诗歌的特质以及时代的背景:以兼济意识、进取精神勾勒主体审美,并强调李白在其中的标志性位置。
同时,将其成功归因于个人特质与时代背景相辅相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是因为他个人的教养和丰富的人生经历”错误根据“南北文风之所以能在李白那里融汇为一股新的诗潮,与他个人的教养和经历也有关系”可知,李白个人的教养和经历并不是新诗潮产生的根本原因,只能说有一定影响选项说法绝对化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幼年受到西域文化的洗礼,后来到过扬州、洛阳、长安,有机会亲自接触外来文化,能够识得外国文”错误根据材料一“胡怀琛先生曾据范传正《李公新墓碑》所载‘草答番书’一事,证明李白识外国文证据虽然不足,但是也不是不可能的”可知,李白可能识得外国文只是胡怀琛先生的推测,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其确实能够识得外国文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前文“执著热切的兼济意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构成了唐诗的主体审美色调,这样的诗歌彰显出广大诗人昂扬奋发的生命斗志、刚强劲健的情感内涵、狂放不羁的精神个性以及自由独立的文化人格”可知,“这种精神”是指兼济意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A.句意:太白星向我问候,要为我打开天关此句描写了诗人和太白星侧耳倾、悄语密话的情景,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展现的是狂放不羁的精神个性B.句意:辅助君王使他超越尧舜,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此句抒发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大有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气概C.句意: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此句既写出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展现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D.句意: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此句表现了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和“兼济意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无关,不属于文中所说盛唐主体审美色调和主流特征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根据前文“他出生于中亚碎叶,五岁才到四川,幼年受到西域文化的洗礼这使他容易摆脱传统的束缚而易于受异端濡染入蜀以后,李白受的是多方面的教育”可知,李白受西域文化的洗礼和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写下了很多的诗句。
多处引用李白的诗句,是引用论证,强有力的论证了李白深受多样教育和异域文化的影响,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②根据后文“把李白放到中外文化交流的这个背景上去看,他能够成为盛唐文化的伟大代表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可知,这些诗句不仅说明李白接受了多元文化的熏陶,诗句内容还体现了他不拘一格的性格特点,突出李白在盛唐文化交流中的特殊地位,揭示了李白成为盛唐文化的伟大代表的原因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时代呼唤天才,李白应时而生”是指在盛唐这个文化繁荣、中外交流频繁、国家强盛的时代背景下,李白这样的天才应运而生,充分体现时代赋予个体的契机和使命①根据材料一“盛唐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期经济之繁荣、国威之强盛,在中国封建社会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领先的在统一、繁荣与强盛的基础上,盛唐文化不仅兼容南北,而且贯通中外,具有博大闳放、灿烂辉煌的气象,保持着永恒的魅力”可知,盛唐文化的繁荣发展乃是南北文化交流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②根据材料一“离开长安以后又一直过着漫游的生活,广泛地领略南北各地的自然风光,了解各地的习俗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这使他的创作得以在大一统的唐帝国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展开,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