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治疗肥人症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1.50KB
约6页
文档ID:208896391
中医治疗肥人症_第1页
1/6

中医治疗肥人症张延芬(黑龙江省安达市张延芬中医诊所151400)【摘要】目的讨论中医治疗肥人症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 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肥人症,分虚实两类论治实证有食积、湿郁、气滞三种 食积者,消食化积;湿郁者,除湿化痰;气滞者,理气导滞虚证有肺虚、脾虚、 肾虚三种治疗则肺气虚者,益气固表;脾气虚者,健脾补中;肾气虚者,补肾 益精,温肾壮阳古文献中肥胖与肿胀有相混同治的情况,临床应区分关键词】中医治疗肥人症一、 定义饮食不节,运动减少,精祌不调,久病劳损,内脏功能失调,症见肥胖, 气短无力,烘热自汗,头昏头晕,精神不振,腹胀脘痞,便秘或不爽,称为肥人 症肥人症,又名肥胖病,黄胖病,黄肿病幼年和中年发病,老年较多, 常并发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系病据有关资料显示:“饮食不节,入多出少” 是发病的基础,近年发病率有增加之势,应积极防治二、 源流肥人症,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篇》曰:“年质 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 乂曰: “胭肉坚,皮满者,肥”(卫气失常篇)首先定名:肥人症状为肌肉壅肥,身 热气短,自汗无力,精神不振之外,《黄帝内经》还指出肥人“血黑以浊”,“气 涩以迟”,常并发消渴、中风、真心痛。

其论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 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奇病论》;“消痺仆*,偏枯萎厥, 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通评虚实论)与今之述,已无大异以后医家,论述肥人症的病因病理,临床症状,诊断治则,处方用药, 为论治肥人症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明·戴思恭认为肥人症为“沉积顽痰,胶固郁结于苏中”,治在除湿化二痰《医学正传》方隅侧重论述肥人症的临 床特征,曰:“皮肉色黄,四肢怠惰,立眩体倦,懒于作为,小便短而少,大便 溏而频,食欲善进,不能生为”《医林绳墨》清·何梦瑶强调,“食劳疳 黄,或由食积,或由劳倦,或由疳积”《医碥》,形成肥人病三、 病因病理1. 饮食不节,积湿生痰饮食膏粱厚味,积而生湿生痰,阻塞经络脉道,溢于肌肤,明· 叶文霖听谓:“起于食积湿郁”,“脾湿不行,积滞所致”《医学统旨》说明食积 生湿,湿郁化痰,壅阻肌肉肤腠间,引起肥人症2. 入多出少,劳伤气虚平素运动、劳动减少,食入多出少,不能生力,久之食郁于中,即今谓: 脂肪堆积,纵腹垂腴而成肥人病是以积于中而形于外”,懒于作为,浊气升腾, 面黄而浮,体重而壅,形盛而虚。

3. 情志所伤,内脏失和喜怒不节,忧思不断,躁恐伤神,内脏功能失和,只入不出,气机逆乱, 水湿血瘀堆积明·龚廷贤曰:“七情内伤,六淫外感……阴阳不交,清 浊相混”《寿世保元》臌胀)形成肥人症四、 症候特征肥人症病程长,初期可无明显症状,渐次身体发胖,畏热自汗,“好食 易饥,怠惰无力”《沈氏尊生书》肥胖继续加重,并见头痛头晕,心悸胸闷,腰 酸无力,腹胀皖痞,便秘或不爽,阳痿遗精,女性月经不调,其则水肿,呼吸困 难,动则加剧女性肥胖,常发闭经,月经减少,脂肪堆积,以腹、臂、乳房、颈下多 见;儿童肥胖,动则气喘,举止笨拙,自汗无力,时有心悸,并常眩晕、咳嗽脉沉细,或沉弱,或沉弦,或数,舌淡,苔白成人舌质红絳,苔白, 或干,或腻五、 现代意义肥人病,从病因及症状比较,即现代医学所述肥胖病肥胖病,为进食 热量多于人体消耗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体内,超过标准体重20%而成究其原 因为饮食营养不调,内分泌代谢紊乱,下丘脑病变,遗传等因素六、 诊断1. 四诊合参望诊:望患者面色、舌色、神采、体态观察肥胖是全身,或是四肢, 或是腹部,脂肪堆积纵腹垂腴,下肢肿胀之象亦应注意儿童还应视诊笨拙之 象。

闻诊:闻患者语声,息声,无特殊病气问诊:问患者病史、现症病史注意询问饮食营养,运动及疾病,禀赋 (遗传)等,现症主要了解主观感觉,精神征象切诊:切患者寸口脉,切按肌肤,注意下肢有否水肿2. 现代医学检查超过标准体重20%为肥胖(标准体重:成人=(身高厘米-100)×0.9, 儿童=年龄×2+8}实验室俭查:对胰岛素有拮抗现象,糖耐量减低,奋吋空腹血糖值偏高 或血脂高肥胖症常与高血压、高血脂症并存通过四诊,症见肥胖,气短无力,烘热自汗,精神不振,结合现代医学 检査,体重超过标准20%,即可明确诊断观察病情,注意寒热虚实变化,辨 证论治七、 鉴别1. 与消渴鉴别消渴肥胖,有三消症,尿味甘而肥人症单是肥胖,“入多出少”,脂肪 堆积,一般情况好2. 与肾水鉴别肾水之水肿,先颜面再下肢,外感之后而发,尿中有蛋白而肥人症是 胖,不是肿,即使部分下肢肿浮,病势缓慢,身体其他状况良好八、 治则肥人症,分虚实两类论治实证有食积、湿郁、气滞三种食积者,消 食化积;湿郁者,除湿化痰;气滞者,理气导滞虚证有肺虚、脾虚、肾虚三种 治疗则肺气虚者,益气固表;脾气虚者,健脾补中;肾气虚者,补肾益精,温肾 壮阳。

古文献中肥胖与肿胀有相混同治的情况,临床应区分九、 辨证论治1. 食积主症:肥胖,脘腹胀闷,肌肤松弛,气短无力,食欲旺盛,便秘或不爽 头昏头胀脉沉细,或弦滑,舌絳,苔白或厚证析:此为食积不化所引起食积不化,食郁于中,则肥胖,脘腹胀闷 食欲旺盛,“入多出少”,中气为食阻滞,则气短无力脾胃之气不足,运化无力, 则便秘水谷之精不荣于头脑,则头昏头胀脉舌征亦为食积不化之象治则:健脾消积,益胃处方:中药:越鞠丸《丹溪心法》、平胃散《和剂局方》加焦楂、佛手、神曲针灸:水分、中脘、足三里、阴陵泉、梁丘;或脾俞、胃俞、秩边、委 中、承山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平补平泻法进针,得气后 导引入静(意守中脘,或胃俞)留针半吋,出针2. 气虚主症:肥胖,面浮或闩,自汗无力,头&头晕,消化不良,少气倦怠, 精神不振脉沉缓,或沉弱,舌质淡,苔白或干证析:此为气虚不足所引起气虚,中气不足,则头昏无力,脾肺气虚, 不能磨谷,则消化不良;肺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息短气虚不能营养脑神,则 精神不振脉舌征亦为中气不足,肺脾气虚的缘故治则:益气健脾,补肺处方:中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六君子汤《妇人良方》加木香、砂仁。

针灸:公孙、足三里、下脘、内关;或脾俞、胃俞、阴陵泉、承山、命 门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 静(意守下脘,或命门)留针半吋,出针3. 阴虚主症:肥胖,U干咽燥,心悸不安,手足心热,眠少梦多,头昏耳鸣 脉细数,或沉弦,舌红绛,苔白或干证析:此为阴虚不足之象,络脉损伤,则手足心热阴精不养心神,则 心悸不安虚火上炎,熏蒸头脑,则头昏耳鸣,眠少梦多脉舌征也是阴虚不足的缘故治则:养阴生津,安神处方:中药:二阴煎《景岳全书》、一贯煎《柳州医话》针灸:太冲、梁丘、足三里、中脘、天枢、内关、神门;或肝俞、脾俞、 胃俞、百劳、阴陵泉、承山、太溪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 静(意守神门,或太溪)留针半吋,出针4. 气滞主症:肥胖,胸胁胀满,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失眠多梦,食欲旺盛, 食后腹胀女性月经不调,经闭,或痛经,大便不调脉弦,或细数,或沉,舌 絳,苔白证析:此为气滞脘腹所引起气滞不通,横逆犯胃,则症见胸胁胀满, 食后作胀气滞,郁而化火,火邪伤脑,则烦躁不安,失眠多梦气郁化火伤津,则U苦1_1干月经不调等常是肝郁气滞之象脉舌征亦为气滞气郁的缘故。

治则:理气导滞,消食处方:中药:丹参百合饮(验方)加神曲、山楂、佛手、陈皮痛泻要方 《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加白芥子、莱菔子、佛手、麦芽、木香针灸:内关、天枢、上脘、足三里、阴陵泉;或脾俞、肝俞、胃俞、承 山、三阴交、悬钟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 静(意守上脘,或胃俞)留针半吋,出针参考文献[1】单纯性肥胖病的防治,北京中医杂志1990; (3): 9.[2】肥胖症中医治疗,中医药信息1986; (4): 6.。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