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汤幸初从高中物理课本(必修) 谈如何驾驭教材课本要为学生所用 • 实施新课程以来,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把 课本作为学本,课本要为学生所用 • 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 • 一是怎样让学生使用课本提高自主学习能 力; • 二是学生利用课本学习,教师教什么? • 对比分析粤教版、人教版物理教材(必修 ) • ……粤教版物理教材(必修)部分情况物体做直线或曲线运动的条件的理论分析和论证需要学生自己分析!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公式的推导需要学生自己推导!粤教版物理教材(必修)部分情况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规律的公式需要学生自己推导!粤教版物理教材(必修)部分情况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的推导需要学生自己推导!粤教版物理教材(必修)部分情况天体质量的计算需要学生自己计算!粤教版物理教材(必修)部分情况动能的表达式和动能定理的推导需要学生自己推导!上述推到及公式在教材中都没有给出,要求学 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分析、推理、论证根据学 生的实际情况,经常要求学生这样做,相信可以大 大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效果一定要落实! 粤教版物理教材(必修)部分情况人教版教科书中所有的“思考与讨论”、“说 一说”、“实验”、“演示”等栏目都没有给出结 论,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及师生之间的互动。
例如需要学生讨论!人教版物理教材(必修)部分情况需要学生实验!人教版物理教材(必修)部分情况需要学生实验!人教版物理教材(必修)部分情况需要学生判断!人教版物理教材(必修)部分情况需要学生分析!人教版物理教材(必修)部分情况• 如何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不是今天的话题 ) • 对教师的新要求---- • 对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 对教材内容的把握要求更高 • 需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 • 指导到位 课本要为学生所用 让课本变成学生的读本 • 在新课程实施中,要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 本,首先要让课本变成学生的读本 • 读出学习需求 • 读出学习问题 • 结合学生学习需求,丰富教材 • 在备课上下工夫 • 增强学生的参与能力 • 抓住教学的几个结合点 • 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教学要活于教材 合理使用五种教材资源 • 现有的五种版本物理教材,是经过严格筛选和 精心设计的,素材的真实感好,可信度高充 分地发掘、开发这些课程资源,有效地筛选并 和用这些资源为教学服务,可以暂缓物理课程 资源的短缺,丰富、活化物理教学活动 • 学习位移图象时合理使用五种教材资源 • 沪科教版教材的图1-23和图1-26,展开讨论 与交流:合理使用五种教材资源 • 学习速度图象时 • 人教版教材的图2.2-5,展开讨论与交流: • 不同版本的教材对课标内容的处理不完全 相同 • “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 粤教版教材按“什么是抛体运动→运动的合成与 分解→竖直方向的抛体运动→平抛物体的运动→ 斜抛物体的运动”设计知识结构,以知识为载体 组织探究活动 • 而人教版教材按“曲线运动→质点在平面内的运 动→抛体运动”设计知识结构,对“方法”给予了 更多的关注,而对于方法的载体----知识,则没有 苛刻的限制合理使用五种教材资源• 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针对同一课标内容, 设计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 • 《课程标准》要求:“会用运动合成和分解的方法 分析抛体运动”;“关注抛体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 活的联系” • 粤教版:“什么是抛体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竖直方 向的抛体运动、平抛物体的运动、斜抛物体的运动” • 教科版:“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斜 抛运动(选学)” • 人教版:“曲线运动、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抛体运动的 规律、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合理使用五种教材资源• 人教版以“烛块实验”展开对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研究,而教科版则以“小 船渡河”问题与“尺笔联动”活动展开。
粤教版以“ 处理竖直方向的抛体运动问题”逐一展开 • 人教版将平抛运动实验作为应用性实验,而粤教 版、教科版则作为探究性实验 • 人教版将斜抛运动放在平抛运动之后简单提及, 而教科版则单独列为一节(选学)、粤教版也单 独列为一节(必学)• “向心力”各教材的处理是—— • 人教版:教材把“向心加速度”的教学放在“向心力”前面, 是先从运动学的角度了解向心加速度的意义,再从牛顿第 二定律了解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关系,这样做,学生所 获得的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具有全面、合理的结构,而不是 仅仅从逻辑上知道“因为向心力指向圆心,所以向心加速 度也指向圆心”由于向心加速度公式是根据运动学得到 的,并由它推出向心力公式,因此,向心力公式实验属于 验证性实验教材设计的圆锥摆实验装置简单,是向心力 知识的具体应用,适合安排为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经历 一次对向心力的测量和分析过程 合理使用五种教材资源• 教科版:开始的“实验探究”是要学生“体会”物体做圆周运 动需要力的作用并体会作用力的方向及影响作用力大小 的因素接着,通过对图2-2-2(匀速圆周运动的两个实 例)的“讨论交流”,得出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合力 方向始终指向圆心,从而给出向心力概念,并说明:向心 力可以由弹力提供,也可以由其他性质的力提供;可以由 一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几个力的合力提供。
为了揭示做匀 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需向心力的大小与质量、角速度和半 径之间的关系,教材安排了一个如图2-2-3所示“实验探究 ”(J2130向心力演示仪)在实验基础上,教材给出了 向心力公式F=mω2r和F=mv2/r 其后的“交流讨论”( 向心力的大小与半径成正比还是成反比),目的是加深对 向心力公式的理解 合理使用五种教材资源问题导入在水平湿滑的道路上骑车或驾车转弯时,都要减速行驶; 在高速公路和铁轨的弯道处,路基都要设计成倾斜的,你 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问题导入问题导入问题导入问题导入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向心力的概念和方向向心力的应用实例决定向心力大小的因素教学模式教材内容呈现问题导入合理使用五种教材资源• 粤教版:•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一节的教学 合理使用五种教材资源• 人教版: “一些运动物体的加速度”的信息,来引导学生 猜想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合理使用五种教材资源合理使用五种教材资源• 沪教版:合理使用五种教材资源• 鲁教版:合理使用五种教材资源• 课程标准中“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 受力的关系”的处理,人教版教材采用对比实验,侧重 于淡化实验数据处理;教科版、沪教版、鲁教版教材 采用滑板上放置小车的连接体模型,为了克服摩擦力 对实验的影响,将滑板一端稍微垫高以平衡摩擦力, 而教科版教材还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车受到的拉力.合理使用五种教材资源• 粤教版教材对此内容分三节编排,先后通过定性实验 探究、定量实验探究和计算机实时实验探究,得出牛 顿第二定律.在定性实验探究中,采用光滑滑块和斜 面模型的实验装置(如图),因为不同质、量的小车从倾 角相同的光滑斜面上滑下时,其加速度相同.另外, 用这套装置探究影响加速度的因素,还需测量时间和 斜面的长度,实验数据处理过于烦琐;定量探究采用 气垫导轨实验装置,侧重于减小摩擦阻力对实验结果 的影响• 预习与自习 • 讨论与互动 • 讲解与训练 试把课本“一分为三” 五种教材习题比较• 五个版本高中物理教材必修部分中习题位置的设计比较 出版社章节节人教版无问题问题 与练习练习鲁鲁教版习题习题作业业教科版习题习题练习练习 与评评价沪科版家庭作业业与活动动家庭作业业与活动动粤教版习题习题练习练习五种教材习题比较• 五个版本高中物理必修部分教材的题型及数量比较人教版鲁鲁教版教科版沪科版粤教版选择题选择题371346233 填空题题49161726图图像题题12915811问问答简简述题题61629411498 设计题设计题02048计计算题题671088284150证证明题题42614其他题题型2741514 总题总题 数153270251305334• 人教版 : • 题量小,题型较多 • 以问答简述题和计算题为主 • 习题中注意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自主探究、 发现知识能力的培养 • 习题注重体现当前科技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 相比其它几个版本的教材来说,增加了单位换算 的练习 五种教材习题比较• 鲁教版: • 题量中等,题型丰富,层次多 • 计算题地位第一 • 有设计题出现 • 习题中同样注重体现当前的科技、生活现象 • 注重通过多样化的习题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 趣 五种教材习题比较• 教科版: • 题量中等、题型丰富、层次清晰 • 以问答简述题和计算题为主 • 习题中体现了编者注重利用物理学史 • 因教材中多了《物理课程标准》中没有要求的“物 体的平衡”一章,所以必修Ⅰ的题目难度稍有加大五种教材习题比较• 沪科版: • 题量较大、题型丰富、层次较多 • 以选择题、问答简述题、计算题为主 •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难度比人 教版教材习题中的探究题稍大 • 在习题中注意让学生体会物理情境,加深对物理 概念的理解 五种教材习题比较• 粤教版: • 题量大、题型丰富、有层次 • 以计算题为主 •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样探究题难度比人 教版稍大 • 同人教版的教材一样,增加了力学单位制的计算 ,换算训练 • 习题同样体现当前的科技、生活现象 五种教材习题比较• 五个版本的教材在习题数量上的差别又进 一步说明,究竟多大数量的习题最适合学 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研 究。
五套教材习题的难度不同,人教版和 粤教版习题难度较低,其余三个版本题目 难度较大,究竟多大难度的习题适合学生 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 合学生实际选择习题 五种教材习题比较结论------用好粤教版,参考 人教版与其他……• 分析教学的主题和主线 • 整合分析结果 • 设计系列教学方案 • 完善教学方案 根据宏观教学的需要驾驭教材 2007年青年教师教学比赛•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程建生 • 研究摩擦力 袁志杰 • 探究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张倩 • 超重和失重 胡敏 陆炜煜 • 向心力 肖立会 •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张小妮 •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徐志皓 • 功 吴洪莉 • 动能 势能 张烈 • 机械能守恒定律 沈新科 汪明全 杨明军 叶建峰 •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殷金娣• 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伍鹏 张烈 •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徐书明 容双全 张小妮 •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 赵倩 刘界东 • 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周勇 冯捷 • 研究摩擦力 薛莉 • 力的等效和替代 陈玲 • 牛顿第一定律 杨明军 • 探究牛顿第二定律 陈秀 • 牛顿第二定律 管佩磊 •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王轩 • 功率 秦丽丽2009年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我们现在正在摸索……• 必修一第一章 3 4 5 6节 • 必修一第二章 1 2 3 4节 • 必修一第四章 1 2 3 5 6 7节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 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 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感谢您的聆听~~•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问题备教材,并把二者 的结合点作为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学习的 自主性增强,因而要按学生可能提出的问 题做准备,这不仅需要有教学经验,更需 要不断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课本要为学生所用 • 在课堂上学生即时性提出的问题多了,这 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做出判断和选择,该 运用什么方法,讲解的要点是什么这不 仅要求教师能娴熟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而且要更加熟练地掌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环 节,才能即时性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本要为学生所用 • 在即时性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还要与教学 主题、学习目标结合起来,既不能按固定 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又不能脱离教学目 标,一味地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