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赵氏孤儿〉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综述费下载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6KB
约8页
文档ID:235264864
《〈赵氏孤儿〉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综述费下载_第1页
1/8

《〈赵氏孤儿〉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综述《赵氏孤儿》是我国古代一部影响极其著名的戏剧,其影响直至今日为 一代代的中国人所熟知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它早在清代早期就已经走出了国门, 在欧洲各国传播并且有适应为地情况的版本出现故本文就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 简单的介绍其再海外的发展,并分析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一、《赵氏孤儿》与马若瑟纪君祥创作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 儿大报仇》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 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讲的是晋灵 公时奸臣屠岸贾杀害了赵盾一家三百余人,只剩下赵朔夫人,即灵公的女儿, 腹怀有孕藏在宫中赵朔的夫人在宫中生了个儿子,起名“赵氏孤儿”她托赵 朔的门客程婴将孤儿带到宫外抚养,然后自己就缢死屠岸贾此吋把晋宫围的水 泄不通,程婴将孩子藏在草药堆中想混出宫门,守门的韩厥明知草药中放有孩 子,但出于正义之心,他放走了程婴,然后自己引刀自刎屠岸贾得知这个消息 后就下令将晋国半岁以下、一个月的小孩统统杀死程婴找到了当年赵盾的同僚 公孙杵臼商量如何处理,在此危机吋刻这两个当年赵盾的门人都大义凛然,挺身 而出。

程婴决定献出自己刚出生的儿子,顶替赵氏孤儿,而公孙杵臼则主动扮演 收藏赵盾后代的角色在剧的第三折中,程婴告发公孙杵臼收养赵氏孤儿,并亲 自将假孤儿,实际上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交给了屠岸贾因程婴“揭发”公孙杵臼 收养赵氏孤儿有功,就被屠岸贾留下为了门客,其子被屠岸贾收为义子,而这恰 恰就是真正的赵氏孤儿二年后程婴将真情告诉了赵氏孤儿,而此吋他已经名为 程勃,又因过继给了屠岸贾,又名屠成赵氏孤儿在上卿魏降的帮助下杀了屠岸 贾,为父为祖报了大仇,程婴、公孙杵臼、韩厥均被朝廷嘉奖《赵氏孤儿》出现了很多的版本其剧情也有不同之处,但在中国的剧本情况而言,其内容大同小异,但 是基本的人物等都没有变化这里介绍的是纪君祥最早创作的那个版本的剧情 “索隐”这个概念在中国古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探啧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 之娓娓若,莫善乎蓍龟见(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箓疏》,第604页,中华书局1994年蔡元培先生在 他的《石头记索隐》中将“索隐”赋予三重含义:“品行相类”、“轶事有征”、“姓名相关”,并认为他的《红 楼梦》研究是以“触类旁通,以意逆志”为其基本的方法参阅《石头记索隐》,第1011页,1055页,浙 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采用“索隐”两字來翻译“Figurists”,大体还保留着中文的原意纪君祥创作《赵氏孤儿》杂剧时,“一方面把《左传》和《史记》记载的晋 灵公欲杀赵盾和晋景公诛杀赵族这两个相隔多年的事件捏合在一起,j方面继 承了《史记》中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和线索,增添和变动了若干情节,并赋予它 强烈的复仇思想,塑造出一批为挽救无辜而前赴后继、舍生取义的人物形象,使 之成为一个壮烈的、正气浩然的悲剧[,]张西平先生在《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⑵一书的中文版序中这样介绍 马若瑟:马若瑟(Joseph de Premare , 1666 一1736),法国来华的著名耶稣会 士,是著名的汉学家和索隐学派的代表人物对中国典籍的翻译及其影响对中 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和介绍是马若瑟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他翻译 了《书经》的部分内容和《诗经》的第八章但他所翻译的中国文化典籍中最有 影响的是他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翻译至于为什么在众多的中国文学中选择了《赵氏孤儿》鲁进先生在研究了存 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马若瑟通信手稿和法国18世纪的文化背景,认为马若瑟翻 译《赵氏孤儿》的动机和他的索隐派神学观点密切相关皿中国的古典经籍包含 基督降临的预言,这些基督教的痕迹也体现在汉字的构造中。

他因此认为,让中 国人皈依天主教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向他们解释中国经典的真正含义而《赵氏 孤儿》在元剧中最符合肖吋法国文学界对悲剧的观念:吋间,地点和情节的一致; 主题来自古代历史,是涉及国家民族大事的重大题材;主人公属于王公贵人;文 体高雅,用语不俗;悲剧也必须用诗体因为是翻译作品,最后一点可以不计, 不过元剧至少唱词和韵白是诗体的小国戏剧从来都不讲究时间和地点一致,但 除此而外,《赵氏孤儿》在其他方而都严格合乎法国悲剧的要求另一•方而,剧 中人物高贵的英雄气概也是吸引马若瑟的原因之一耶稣会一贯主张用悲剧人物 的英雄品格教化世道人心因此马若瑟选中了《赵氏孤儿》这个剧本,因为它最 符合法国悲剧的标准,甚至符合耶稣会对悲剧的要求耶稣会尽管反对索隐派, 却认定这出剧本能为《中华帝国志》一书增色,因而杜阿尔德不顾一•切也要发表 它二、《赵氏孤儿》在西方的传播研究范存忠先生在《中国文化在启蒙吋期的英国》⑷一书中提及了 1734年2月, 巴黎的《水星杂志》发表的一篇没有署名的信,信里有几节译成法文的中国戏剧 信上说:“先生,这就是我答应给你的一•件新鲜别致的东西请你告诉我,你和 你的朋友们看了这本中国悲剧觉得怎样。

此外,还请你告诉我,我之所以对这木 戏发生兴趣,是不是由于这样的一种心情,即凡是时代较古或地区较远的东西总 能够引起我们的仰慕这里所说的中国悲剧就是《赵氏孤儿》这吋巴黎耶稣会 的教士杜赫德正在编辑一部关于中国的书,叫作《中国通志K 1735年,《中国 通志》出版,里面就有《赵氏孤儿》的法文全译本《赵氏孤儿》发行后受到攻击,骑士莫里哀趁这台戏于1755年8月20日 由国王的喜剧演员们首次上演Z际写了一本名为《论悲剧〈中国孤儿〉》的小书(巴 黎1755年版由小瓦莱尔出版,12开本,共43页)这是为了替该悲剧的作者辩 护以反对其政敌们不公正的恶意诽谤®伏尔泰在看到马若瑟翻译的《赵氏孤儿》后,“既感动,又兴奋”,立即肯定道: “《赵氏孤儿》是第一•流的作詁,其有助于了解中国人的心理,超过所有过去以至 今后关于那个广大疆域的著述⑹他在这部中国戏剧中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意 识和道徳意识的宣扬但是他乂不满意翻译本的情节和旨意,他遂决定改编这部 中国戏曲,重塑他心目中所仰望的中华文化的精髓伏尔泰于1753〜1755年在 德国和腓特烈大帝不欢血散后,便决定开始改编中国剧本《赵氏孤儿》,并将它 搬上法国舞台。

伏尔泰将它改编成一个全新的剧本,取名为《中国孤儿》1747年《中华帝国志》被译成德语,《赵氏孤儿》也就有了第一•个徳语译 本不仅如此,在德国,《赵氏孤儿》也有改编本,吋间是1774年,改编者是匿 名发表,题P1为《中国人或公正的命运》⑺德文改编摒去传统的五幕剧形式,用 六步抑扬格诗句写成改编者在剧本的前言中说,他改编的意图是展现古老中国 的特点,特别是展现他的“东方专制主义的习俗”凶此外徳国大文豪歌徳与《赵氏孤儿》也有很深的联系1747年杜赫徳徳《中 华消国志》翻译成徳文后,他最早也是阅读杜赫徳著作的徳译本的读者之一通 过阅读《中华帝国志》,他了解到中国戏剧《赵氏孤儿》以及《今古奇观》中四 篇短篇小说以及十几首《诗经》的选译〔9]这些中国文学作品给了歌德很大的触 动,1781年1月10日的《日记》中,歌德开始赞赏:“啊,文王! ”更值得一提的 是1781年8月,歌德开始根据《赵氏孤儿》和《今古奇观》中的小说情节改编 一个全新的德国剧本,剧本取名《埃尔彭罗》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这本改编剧最 后没有完成《中国通志》在巴黎出版后,伦敦发生了抢译现象一个出版家叫怀特,另 一个出版家叫凯夫,都雇了译员加紧抢译。

他们的译木中都包括了马若瑟的《赵 氏孤儿》到了 18世纪50年代,以采集、编订英格兰与苏格兰民歌得名的汤 姆斯•帕尔塞编辑了一本《中国诗文杂著》,其中也有一个《赵氏孤儿》的译本 这样,《赵氏孤儿》被接连译成法文和英文,从而在欧洲得以广泛流传林延清、李梦芝等在《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二卷中还提到《赵氏孤儿》 在英国还有两个改编本一个改编者是英国著名剧作家威廉•哈切特(William Hatchett),他在读了马若瑟的译本后,非常兴奋,决定对其加以改编〔⑴哈切特的 改编本的故事情节与中国原剧《赵氏孤儿》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有两点〔叨一是 把原剧的角色名字进行了改动,甚至将中国上下几千年历史人物随意使用,例如 把原剧中的屠岸贾改为萧何,公孙杵臼改成老子,甚至还动用了吴三桂和康熙等, 剧中人物显得非常混乱,也显得十分可笑二是把原剧《赵氏孤儿》中的武臣陷 害文臣改为文臣“首相”陷害武臣“大将军”,之所以作这样的改动,其主要H 的是为了揭露讽刺英国肖吋执政者专权乱政,具有重要的政治Fl的虽然因此此 剧未能得到上演但是在英国还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朱少华在《〈中国孤儿〉在欧洲的传播》中指出:另一位改编者是阿瑟•莫 菲(ArthurMurphy)。

1755年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获得巨大 成功后,英国剧作家阿瑟•墨菲也决定对中国戏剧《赵氏孤儿》加以改编〔口】1756 年他完成了初稿,后又多次修改,最后于1759年公开出版,并于当年4月22 日在英国上演,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仅一个多月的吋间此剧就演出了九场,而 且场场满座墨菲改编的《中国孤儿》主要情节是:13世纪蒙古大汗铁木真入主 中原,将皇族杀灭殆尽,只剩下一个孤儿前朝遗臣盛缔将这位孤儿隐藏收留半 作自己的儿子,改名为爱顿同时把自己与爱顿同年的儿子哈墨特送到高丽国由 别人抚养后來铁木真再次进攻中原,并攻陷北京城此时爱顿和哈墨特都年满 20岁,哈墨特从高丽回国参加卫国战争,不幸被俘,铁木真怀疑哈墨特是前朝太 子,乃对盛缔追问如果遗孤搜捕不到,就要把全国20岁的青年杀绝铁木真 拷问盛缔,盛缔夫妇经过痛苦地思考,还是交出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结果盛缔一 家被满门抄斩正在这吋,真孤儿爱顿带领军队杀了进来,击毙铁木真,报了深 仇大恨一般认为,墨菲改编本之所以是中国抵抗蒙古人的侵略的故事,具有一 定的政治意图,因为1756年正值英法战争吋期在七年战争的紧张年代,这出 戏曾被认为是宣扬爱自由、爱祖国的作品,而作者墨菲曾被认为是爱国主义者的 导师。

1759年俄国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苏马罗科夫(A. Cyma pokob , 1717- 1777 ) 从德文翻译了法国传教士马若瑟与1735年译成法文、而后又被译成德文的《赵 氏孤儿》(又称《中国悲剧〈孤儿〉的独白》,刊载于当吋的俄国圣彼得堡的《勤 劳蜜蝶》杂志,开始了中国戏剧在俄罗斯最早的传播[141意大利剧作家梅斯塔齐奥将《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英雄》,并在意大利 上演I⑸梅斯塔齐奥的改编木与原来的《赵氏孤儿》出入较大,即把原剧中的复 仇剧改编成了供宫廷娱乐的大团圆喜剧波兰剧作家福尔泰勒也于当吋将中国戏剧《赵氏孤儿》改编成波兰版的《中 国孤儿》,并在波兰上演[16]三、相关学者对各个译本的研究中国学者最早注意到《赵氏孤儿》的欧洲译本的是王国维,他在《宋元戏曲 考》中说:“至我国戏曲之译为外国文字也,为吋颇早如《赵氏孤儿》,则法 人特赫尔特实译于一千七百六十二年,至一千八百三十四年,而裘利安乂重译 之旳王先生这里关于翻译者和出版吋间都有误,他显然不知这是马若瑟所译, 这点范存忠和陈受颐在文章中都己经指出哈切特自己在他的《中国孤儿》剧本中明确地说,他是从马若瑟翻译的《赵 氏孤儿》那里改编的,他将原來剧中的时间缩短,尽量向西方的三一•律來改造剧 本,这样“剧情的演进痛快了许多,而情节的主体,也减少了许多枝蔓。

在剧 中加了许多歌曲,为了表示与《赵氏孤儿》的区别,把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春秋改 为明末清初,把剧中的所有人物的名字全部改了因为哈切特根本不懂中文,也 不知每个中文名字的含义和代表,在中国看來就十分可笑胶他把屠岸贾改为高 皇帝,把韩厥改为吴三桂,把公孙杵臼改为老子,把赵氏孤儿改为康熙这样的 改写在文学上儿乎没有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