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新闻)知识梳理

g****z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60KB
约11页
文档ID:589224063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新闻)知识梳理_第1页
1/11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新闻)知识梳理一、单元主题认识新闻二、单元任务任务一:新闻阅读目标:阅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新闻,是指对新近发生、正在发生或者以前发生现在仍能产生社会效应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一般分为:①消息,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②通讯,指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③人物访谈,指就某人、事、问题等专访相关人员,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新闻体裁④特写,指抓住显示生活中人物或事件的某一富有特征性的部分,作集中的、精细的、突出的描绘和刻画的新闻体裁⑤报告文学,指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新闻一般包括①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标题分为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等作用为: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②电头:交代发文的通讯社和发文的时间、地点等③导语:交代新闻的核心事实,揭示新闻的主题思想一般有: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结论式、号召式、评论式等④主体:全面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以及反映的主题思想⑤背景:帮助读者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一般分为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等⑥结语:新闻的结束语主要表述分析、启发、号召、展望等内容阅读新闻的方法:①体会标题蕴含的信息阅读标题,揣摩标题包含的内容,比如把握新闻表述的对象,体会标题体现出的情感等②把握记叙的六个要素阅读文章,把握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等③把握结构和概括中心分析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比如叙述的方法(顺序、倒叙、插叙等);概括文章表达的中心,比如通过新闻的抒情、议论部分把握新闻中心思想等④分析新闻的语言特色可以从新闻使用的词语、修辞以及长短句的使用等方面体会新闻的语言⑤分析新闻的表现手法分析新闻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等)等任务二:新闻采访目标: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自主确定报道题材,制订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分小组进行采访实践,搜集新闻素材第一步:选题构思,新闻选题的产生需要的是一双好奇的眼睛、一对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大脑。

第二步:资料调研,资料调研帮助充实报道,扩展思路,并问出有价值的问题第三步:确立报道焦点,写出新闻要点第四步:素材采集,要采集的素材包括文字报道中的直接引语、广播报道中的声白、电视报道中的画面,最后还有照片素材采集时要注意平衡信源,采访不同观点的人士第五步:报道框架,正式写作前,需要回顾一下收集的素材资料围绕新闻焦点和选题,确定新闻报道的取景框架,并围绕新闻框架,在采访笔记中标出、选择出那些相关的引语、细节和背景任务三:新闻写作目标:1.必做任务,每位同学写一则消息;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极为常见,运用广泛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消息必须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要用事实说话本单元所选的消息,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为“旧闻”,而在发表的当时,报道的都是刚刚发生的事,有很强的时效性写作消息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恰当的标题标题要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如《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此外,标题还要尽可能重点突出,简洁醒目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十万”“胜利”“南渡”这些关键词,突出了消息中最具新闻价值的要素,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其次,要合理安排正文的结构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导语是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消息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具体叙述新闻事实,提供更详尽的信息;有时还要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了三路大军勇往直前、敌军纷纷溃退的战况,还精要地分析了敌军惨败的原因,内容相当丰富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其中导语部分集中讲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此后随文章的展开,事实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如果有相关的背景材料,一般放在新闻事实的后面再次,要写好导语导语是消息的核心,也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重要特征著名记者范长江说:“新闻写作对导语的要求很高,要写得有魅力,令老百姓看了非读不可甚至有学者认为:“写好导语等于写好了消息在写作时可以参考下列要求,反复琢磨最后,要注意语言的准确、简练、易懂,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讲究生动形象准确,是指语言表述要与新闻事实本身高度吻合,不能夸大或缩小,也不能含糊其词简练,是指在呈现新闻事实的时候要讲究语言干净利落,删去多余的文字易懂,是指写消息时要有读者意识,考虑受众需求,尽量采用大众化的语言,不用生僻词语,少用专业术语。

写完一则消息后,可以根据上述要求,修改文章的语言同学们要反复体会教科书中三则消息的语言特点,也可以关注身边的各种媒体,看看它们发布的消息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三、其它知识点(一)《消息二则》1、文章主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2、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之一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3、创作背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1949 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4、重点词语1.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2.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3.业已:已经(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章主旨这则消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奖的相关信息以及诺贝尔奖的有关知识,表达出了作者对诺贝尔及获奖者对人类贡献的高度赞美2、背景简介1860 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1864年工厂爆炸为了防止以后再发生意外,诺贝尔将硝化甘油吸收在惰性物质中,使用比较安全诺贝尔称它为达纳炸药,后获得专利1875年诺贝尔将火棉(纤维素硝酸酯)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得到胶状物质,称为炸胶,比达纳炸药有更强的爆炸力,他的这项发明也获得专利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发明,在橡胶合成、皮革及人造丝的制造方面都获有专利诺贝尔经营油田和炸药生产,积累了巨大财富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他逝世后将遗产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士。

这就是诺贝尔奖,于1901年第一次颁发三)《“飞天”凌空》1、文章主旨本文采用特写的形式叙述了吕伟跳水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反响,再现了“5136”这一跳水动作的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表达了对运动员的赞美之情和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之感2、作者简介3、重点词语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如梦初醒:好像刚从梦中醒过来,形容刚刚从糊涂、错误的境地中觉醒过来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翘(qiáo)首:抬起头来屏(bǐng)息:暂时抑止呼吸悄(qiǎo) 然:形容寂静无声四)《一着惊海天》1、文章主旨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2、背景简介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起飞的消息后,记者多方协调,随直升机飞降正在海上训练的辽宁舰,从高空中目睹了“航母就像汪洋中一片树叶现场采访中,记者获取了独家进入采访部位--辽宁舰岛塔台采访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个视角,全过程见证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起飞3、重点词语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镌刻:雕刻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娴熟:熟练五)《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1、文章主旨本文就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这一新闻事实发表评论,指出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共同的记忆通过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活动与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顽固态度相对比,强烈谴责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无耻行径,表达了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与磅礴力量2、作者简介“钟声”是《人民日报》以此为笔名的国际评论,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字改成“钟”,取“警世钟声”的寓意自2008年11月此笔名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3、故事背景2014年2月27口,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4年12月13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首个国家公祭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公祭日上讲到: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中国人民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根据国务院批复,自2014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下半旗4、重点词语1.初衷:最初的心愿2.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3.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4.抵赖: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5.妄图:狂妄地谋划6.辱没:玷污;使不光彩7.呓语:梦话8.遁形:隐藏形体9.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10.彰显:鲜明地显示11.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12.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指死难得军民13.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六)讲述讲述就是把事情或道理讲出来1.注意讲述的对象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