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生活禅钥》读后感 《生活禅钥》是一本佛书,是一个蕴含着很大哲理的书籍,你读完之后的感悟是什么呢?下面的《生活禅钥》读后感范文精选请大家赏识! 七月读书之《生活禅钥》这是阅读完毕的关于净慧长老的第一本书籍此时想起最直观的一句话能表达心境"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净慧长老用分外浅显、通俗易懂的文字道出极为深刻的道理,可能是对禅更加感兴趣,读的过程确实很摄心,如饮醍醐、振聋发聩,因此用了原筹划特别之一的时间便已阅毕然而,咀嚼消化融于自身的修习实践,假若要花费千百倍甚至一生时间,也颇为值得 净慧长老为当代禅门泰斗,"生活禅'首倡者,他系统而明晰地阐述了禅的理论与实践本书是净慧法师于1991年至2022年间文章及讲话稿之结集精粹,记录着大德探索佛法与禅在当代传播过程中如何面对时代、贴近生活、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思想轨迹,可说是了解生活禅的一把钥匙通过阅读本书,对禅宗源流、历代禅法特色有约莫的了解;书中文字融会贯串,契入当下,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引导学人破除烦扰与知见,示以人格提升、生活调谐的根本路径其中的经藏,禅诗,公案,口诀等,给人予四处启益,率领学人走进禅;了解禅;受用禅的聪慧、禅的凉快、禅的慈悲、禅的超脱。
一、文中讲四祖禅的见地、功夫与方法时,提到了修念佛禅、一行三昧的根本条件:(1)端坐念实相,观一切法缘生性空,通过忏悔从根本上使我们身心净化,破除执着2)"无所念者,是名念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由于此心当下即佛,不要别有所求、头上安头3)不要起攀缘心,不要念佛时梦想见佛,一切都要任其自然,对待事物要用平常心、无二心去对付4)摈弃能观之心和所观之佛,将能观和所观界限逐步消释,能所双亡 读以上文字时,联想起书画中的点滴万德法师开示绘制佛像礼仪净手洁案、斋戒沐浴、发心恭敬、意存观想、祈佛加持、慈光摄受当以至诚恭敬心,对待绘佛前身心内外的一切打定事宜时,就是净化身心,清净无染从刚开头严肃落笔那一刻,心无二用、制心一处,不知何时达成画无所画的状态,问绘佛者谁?此心当下即佛曾经有一次绘佛时,在毫端下去那一刻、以及整个绘制过程中不时主动观想佛菩萨加持,实那么并不梦想,反而妄念纷飞因此以平常心、无所求心,一切任其自然之心用于绘佛,于自己而言更为适合每次刚开头绘佛时候,有我画之我,及所画之佛,随着书画带入的定的境界,能画之心和所画之佛不知不觉已忘却,能观所观的界限消释,那一刻像是无住而住、没有分别执着、没有学识规律的障碍,仿佛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后来得知,这是禅定带来的巧妙。
二、关于禅的"无门关',净慧长老提到要进禅的这个关,连门都没有,"凡有言说,皆是虚妄'"无门关'的来历是赵州和尚"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的禅宗公案说狗子无佛性,这个"无'不是有无的"无',是超越了对立的"无'这个"无'不是在给你一个思路,按通常处境,你会根据你是思路持续去追问这个问题但是赵州和尚的回复犹如闸门关下来一样,一下子截断了你思路的水流,思路堵塞后你的前面犹如壁立千仞、无路可走,像一下子把你推到万丈悬崖的边沿,再往前一步就会掉下去禅宗的功夫就在这个地方,就是在问答之间要契入之际,一下子把你的思路堵住了,一下子壁立千仞,你找一条出路、找个翻身的地方,你就能否进入无门了,假设你还在学识里面兜圈子,那你就没有一个入处 关于"无门关'提到的绝处斟酌,这些年随恩师习画,由书画入禅,师曾反复强调,"学禅,不要自以为是;学禅,不要装聋作哑'有时遇到一些问题,往往被老师问到如雷贯耳、哑口无言、怎么说都不对,脸红心跳千番苦思冥想,那时真的是整个人状态都不好了可是也正是如此,真真正正开头磨练了自己主动斟酌的习惯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老师的提问,通常会静心斟酌一段时间,假设当时心海如宁静之水、无一丝波澜时,灵感很快会出来。
有时在些吵闹繁杂的环境下,可能是自己定慧气力不够,斟酌时间稍长些;那时我会将问题放一放,心放开去做其他事情,让它在心中沉淀发酵,而过段时间想法就会突然蹦出来面对其他答案通常会有意识的不看,以免引起心海水纹,干扰斟酌的方向,而自己内心也想要得到真实关于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没有限制,这点是很自由的;我相信越清净就越接近于自己内心的真实,不需苟同、攀缘附会,只要照实、诚恳、无伪的表达内心想法表达出来即可关于独立斟酌,近日看到朱良志教授的一段话,颇为认同,也很是受益 "神秀临死前给他的弟子留下了三个字:"屈、曲、直'神秀这三个字,可以说是对人存在状况的哲学斟酌,人假设不独立斟酌,不自己补救自己,就只有屈服的命永远是一个奴隶,权威的奴隶,理性的奴隶,一切习惯的奴隶,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重复别人的路程一个做稳了奴隶的人这就是"屈',屈服的"屈'其次个是"曲'一个独立的思想者一生都在和内外的气力角逐,这种曲是强大的张力,不像奴隶一样匍匐在地下,而是无限上升的气力,螺旋式的不断上升的气力如一棵幼苗,破土而出,道别了黑暗和蒙昧,以孱弱的身躯,迎接生命的朝阳然后是"直'人要在这个世界上注册自己的意义,这就是我的意义;虽然有好多曲折,风刀霜剑,但是他盎然的生命,最终能"直'起来进展。
"直'永远是一种企盼,是弥漫圆融的和谐境界,它鼓舞着人们,只能接近,却不成能完全实现八大山人的孤危不正是神秀精神的表达?在他这里,没有一丝"屈'的神色,却有不灭的"直'的梦想和为这一梦想而无尽地"曲'的过程'我想,只有学会独立斟酌,才能在言思绝路中得个翻身的机遇;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赤心以待,才不会永远做一个奴隶,才能自己补救自己,才有机遇靠自己的气力解脱 三、卷末明海法师的《随时学禅》,提到净慧长老曾经指导,"看书就看书,写文章就写文章,一心一意,不起杂念,这就是修行'而我们通常都是心不在焉,连自己都未曾觉察出三心二意"我终究感觉到,师父在行持中大有文章在首先我自己做不到换了我,写文章到精彩处,有人打断,心里会生烦扰;而谈话终止后,心又不轻易收回,确定还挂记着方才的谈话师父却两无阻力,他放下案头的书、笔,接待来客,给人的印象貌似他正特意等你来访问呢,所以从那样精神饱满,光辉照人;等人一走,他有持续他的工作,仿佛一向如此,没有中断'读到以上结果一句话时,尤其是"貌似他正特意等你来访问',真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仰和感慨!"活在当下,也就是斩断过去、现在、未来而安住于现前清净明觉的一念,这种安住等于无住,由于就此当下一念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成为永恒。
《华严经》上说,三世全体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这个入于三世的一念既在三世中又在三世外,它是既存在又超越的活在当下,就是安心于当下' 回到自己身上,时时刻刻安住于当下,在顺境的时候稍微轻易,逆境的时候就不是那么轻松了安住、心无热恼、生动应对问题,实际做起来是很难的看书前后几天,突然发生好多事情当时想法就像学习完一门课,连忙面临考试一样例如几年笔记本电脑不慎入水,导致电脑闪屏及键盘失灵;随之因电脑问题未能辅助市局审核工程;接着莫名其妙地卷入一起是非中;学生文字心起曲解;平时搭的车改了时间等等,一周内突发大小事较多起初面对处理时,若比作做考卷,我知道自己是不及格,稍不留神就被境转,也不能很好的安住于当下每次事后都会反省,该以何等心境面对怎么处理最为适合记得那次在拷贝电脑分外重要的资料时,因一向闪屏及不断重复跳出十几个文件夹,惦记未能将资料拷出,那一刻想起"息道观',顷刻让心静下来,安住当下,专注于每一念,唤醒了画案磨练的定力功夫,结果在濒坏的电脑里面拷贝出重要资料 四、临济禅师经常在上堂的时候讲:"有一无位真人,在汝诸人面前放光动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位真人时时刻刻在起作用,我们日常的一切行为举止,起心动念,都是这位无位真人的表现。
这位无位真人是什么呢?假设勉强给它命名,那就是佛性 记得有次周末在家拖地,无意中想起以前叶曼老师讲经提过的洞山禅师回云岩禅师的偈子,",迢迢与我疏;我今自身往,四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首句一向想不起来,以往我会去网上找答案但是这次没有,只是试着想想,想不起来的时候放下它约莫过了一两天后,还是这首偈子浮现,突然想起"莫向从他觅'以为自己回想起来了,可是觉得读"莫向'并不通顺随后又想起"切莫',以为是对了直到第三天沐浴的时候,"切忌'一词蹦了出来啊,这才恍悟,从"莫向'"切莫'"切忌',三个词语是层层递进深入,更防备着自己心不外求的重要性!六祖言,"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无位真人'看不见、摸不着,可它却一刻也未曾离开,这启示学人万法从自性中生,不假外求,一切本自具足 五、七月某日黄昏下班时分,先生如平时一样接我回家雨刚停,路上我们无意中聊起关于我向恩师学习书画禅这几年的变化先生是我的高中同学,从前是个规律思维理智型的科学无神论,生活中发生了些事情后笃信三宝、深信因果,婚后皈依佛门虽然我十年前已接触佛法,但是如他眼见所闻及感受的是,从前的我虽从佛法中受益不少,却四处为自己设立条条框框,心向外求,有些像"作茧自缚'。
自从跟恩师学习书画禅后,这几年的我,在他心中是发生了质的变化虽然是扒开门缝浅尝了禅味,也深知缺乏之处好多,而当逐步明白心向内求,平常心是道时,如是安心,心性便开头通往回归天真和自由的路 《坛经》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具有本自清静、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诸种体性熟悉本心自性才能学习佛法,否那么只能是缘木求鱼正如弘忍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回归到本书的生活禅,生活禅的四句口诀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溶解于世间,将个人溶解于群众'不管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还是在生活中书画,将书画所得融入生活;"生活禅'"书画禅',都是引导学人参悟本心,莫向外求是禅给我的生活及修行带来了彻底的变化书中含有无尽藏,未面面俱到地谈及;同时也因言不达意,不能将感受用贴切文字表述出来然而通读本书,切实受益匪浅! 结果,引用净慧长老的一句话结尾"禅在哪里?不在书本上,不在禅堂里,不在深山古寺里;禅,就在每个人起心动念的当下'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