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对农村教育的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我国社会的转型 期,它演绎了历史上最罕见的国家危机,民 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了中国近代的一条历史 三线我国有识之士对教育做出不少贡献, 但在这时的教育仍暴露出诸多弊端晏阳初 指出:“中国数十年来的所谓教育制度与内 容,无非是东抄西袭,不合国情,不切需要, 不曾与一般人的生活发生关系,所以不能完 成’造人’的使命 [1]因此,他倡导平 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运动, 以完成救亡图存的 历史任务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产生的渊源晏阳初是我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其教 育理论和实践不仅在我国教育界, 也在国际上极具影响力1943年,晏阳初被美国百余 所大学的学者们推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 命性贡献的伟人”之一,与爱因斯坦、莱特、 劳伦斯、下浦瑞、杜威等人齐名,成为当时 获此殊荣的唯一东方人 就教育思想的产生渊源而言,“大概思想学说的由来,都在遇 着困难的时候譬如走路,遇了困难才发生 造舟车的思想不但个人的思想如此,便是 人类共同的思想,亦复如此,总要一切制度、 风俗、习惯,到了一个时代,或者不适,然 后才有社会的思想与政治的思想发生 [2]平民教育思想体系不仅是社会变迁的产物, 也是有识之士思想的升华。
晏阳初说:“三C 影响了我的一生,“三 C即孔子基督和苦 力具体地指:“来自远古儒家的民本思想, 来自近世的姚牧师和史文轩兄的榜样和来 自四海的民间疾苦和智能 [3]晏阳初说,“虽然读的古书有限,但它 们却悄悄地,在我幼小的心田中,埋下一粒 微妙的火种,要经过一、二十年,我才发现 它的存在和意义,那是什么呢?就是儒家的 民本思想和天下一家的观念 [3]儒家民本思想对晏阳初的影响极深, 也正是在这一 思想基础上铸造了他的社会观、政治观以及 教育观并以儒家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 宁”为核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平民教育与 乡村改造的理论体系 晏阳初就中国外遭列强凌辱,内受君主专制和贪官污吏枉法弄权, 农民百姓疲惫衰弱,任人宰割的国况民情, 指出“吾国男女人民号称四万万, 估计起来,至少就有大多数一个字不识,像这样有眼不 识字的瞎民,怎能算做一个健全的国民而监 督政府呢?怎会不受一般政客官僚野心家 的摧残蹂E蔺呢? “本”既不固, “邦”又何能宁呢? ” [1]晏阳初在中国救亡图存,富 国强民的问题上,倡导通过乡村改造和平民 教育,改造平民的能力和素质,来唤起民族 的生命力他在定县推行平民教育理论和实 践,使得传统的儒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思想孕育了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晏阳初自称“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 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产儿,确是有使命感 和救世观;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 出发点是仁和爱 [3]晏阳初不仅继承和 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 而且也深受基 督教的博爱精神和人道主义影响他少年时 代,就立志以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来改造世界 还在保宁府的西学堂中学习的时候, 由于姚牧师言传身教的影响,晏阳初接受洗礼信仰基督[4]姚牧师和史文轩是晏阳初的两位 老师兼学友,两位带来了西方的基督教的献 身精神,为晏阳初投身教育实验提供了思想 基础1916年晏阳初是在基督博爱精神的驱 使下,去法国为苦难的华工服务他为当地 的华工做写作书信、翻译等日常工作在工 作的过程中,晏阳初目睹了华工生活的艰辛, 以及遭受轻侮和蹂E蔺,并认识到被成为“苦 力”的这些华工,并不愚笨粗鲁,只是缺乏 读书识字的机会晏阳初认为,他们的苦不 仅苦在体力劳动和生活上,更重要的是苦在 缺少文化,连受教育的权利和政治上的平等 地位也被剥夺了 [4]他立志帮助他们从初步的识字学习,帮助他们减少苦难、摆脱困 境晏阳初首开华工识字班编制识字教材, 这是他从事平民教育之始 在晏阳初的平民 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总能看到基督教的博爱 精神、民主精神、牺牲奉献精神、战斗进取 精神。
他相信,信仰耶稣基督能革心,能改 变一个人的生命,能改变一个民族的精神 [4]他笃信只有以基督传教精神才能把科学 和民主的源泉引入到落后的乡村,拯救中国 的农民,实现“民族再造”,达到救国的目 的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形成有他的基 础,但为什么主要是以上几个方面呢?晏阳 初自身求学的经历、 近代社会的现状以及民 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分析 晏阳初自幼学习 儒家文化,他不仅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的 民本思想,而且也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 想的影响早期的留美求学和服务欧法战场 的经历,使得晏阳初认识到近代欧美资产阶 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的基 础和动力,对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基督教 的博爱精神和人道主义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同时,也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和民众 的愚昧,以及民众与国家势力强弱之关系 企图为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完成强国富民 的历史使命,晏阳初探索出一条改造民族的 救国之路 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二、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体系的解读晏阳初在欧洲战场与华工的朝夕相处,使得他有机会了解到“苦力”的“苦”, 同时也发现到“苦力”的“力” 于是下定决心将终身奉献于解放劳苦大众的事业 回国后,他与我国一些有识之士投身于平民教育 与乡村改造,并成功的建立了以“除文盲, 做新民”为宗旨,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为核心,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 育为手段,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连 环进行和整体推行为特征,以提高大多数农 民的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与团结力,造 就一代“新民”为奋斗目标的一系列完整 的平民教育体系。
[1]平民教育对象平民教育不是为少数人专有的“贵族教育”,而是为全民而有的教育 晏阳初说: “平民教育的“平”字, 含有“人格平等”、 “教育机会平等”的意思[1]所谓的“平民教育”的“平民”是指一般已过学龄时 期而不识字的男女,或一般已识字而缺乏常 识的男女据中华教育改进社的调查,不识 字的人民占我国总人口的 80%以上,晏阳初 相信“在社会组织未经改良之前, 惟有努力于教育机会的平等,使人人所蕴藏的无限能 力都有发展的机会 [1]因此,平民教育 的对象,从狭义上讲就是知道这一般是学的 青年和成人;从广义上讲,就是一般粗通文 字没有常识的男女,也应包含在内平民教育的目的平民教育是针对一般已过学龄时期而 不识字的男女,或一般已识字而缺乏常识的 男女所实施的教育所以它的目的就是以下 两个,一是,使一般十二岁以上不识字的男 女都能够运用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文字 二是,是一般已识字而缺乏常识的男女均领受共 和国民应有的基本教育 这两种目的又可以 总结起来说:平民教育的目的是将目前全国 的“平民”都培养成二十世纪中国所需要 的具有智识力、生产力、公德心以及健康体 魄的“世界新民”平民教育的原则平民教育不同于欧美的“成人补习教 育”、不同于我国传统社会中“贵族教育”, 平民教育具有独特的实施原则, 一是全民的, 即一般已过学龄时期,而不识字或识字而缺 乏常识的青年和成人。
无论男女、老少、都 有接受平民教育的机会 二是以平民需要为 标准的,即学以致用,平民因为缺乏某种常 识或技能而来学习三是适合平民生活状况 的,即学习的内容和时间要符合平民的社会 生活,才能达到教育的目标四是根据本国 国情和人民心理的,即要根据本国国情制定 教育的目标、方法与实施的步骤五是地方 自动负责的,即平民教育普及全国,由本地 方的人出钱办事,更能养成本地责任观念和 自立精神六是人人均有参加的可能,即受 过教育的人,可以去教人,未受过教育的人, 可以来受教育平民教育的内容回国后,晏阳初通过对中国各省的调查, 发现中国的社会问题千头万绪, 并将问题的 根源概括为“愚”、“穷”、“弱”、“私” 四大问题也就是说中国是以农立国的的农 业大国,85知上的人民是从事农业的农民, 他们不但缺乏知识,简直愚昧无知;生产技 能薄弱,生活极其的破落;并且大多数人民 不懂团结,不懂合作,缺乏道德情操晏阳 初还指出,在这几个缺点下,我们便需要开 展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第一,文艺教育是让人民取得求知识和 能力的工具,来解决愚的问题第二,生计 教育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农业生产, 来解决穷的问题。
第三,卫生教育是通过积极建 设保健体制,确保科学医药设施的完备,来 解决弱的问题第四,公民教育是培养人民 的公共心、团结力,以及基本的公民常识和 政治道德,来解决私的问题平民教育的方式平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晏阳初运用 “三大方式”,即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 家庭式教育,实施“四大教育”,以谋求解 决中国社会的“愚”、“穷”、“弱”、“私” 问题具体而言,学校式教育是主要针对青 少年开展,包括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 校和生计巡回学校初级平民学校教育的内 容,主要是以识字为主;培养人民基本的读、 写、说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采用导生 传习制并且从初级平民学校毕业的部分青 年,能进入高级平民学校,从而可以培养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意识 高级平民学 校的学习内容是更具体的四大教育的知识关于生计巡回学校,它实施以成绩优良的 “表证农家”,作为典范社会式教育是向 一般大众和有组织的农民团体实施的教育 方式,本阶段的学习内容也是取材于四大教 育家庭式教育是每个家庭对其成员进行的 教育,其学习内容也是四大教育,但它更注 重家庭需要与身份特点平民教育实验在服务法国战场的华工时, 晏阳初目睹 了华工因不识字的痛苦,从此,他立志要从 事识字运动。
回国后,晏阳初游历各省进行 认真的调查统计,并创新性地构建一个完整 的平民教育思想体系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大多数人口在农村也就是说,在农村有着 丰富的“脑矿”和人力资源, 农民的问题得 以解决,中国便会繁荣昌盛晏阳初指出, 想要改变中国,首先要进行社会调查,剖析 农村发展落后、农民生活贫苦的根源 1929年,晏阳初放弃了城市里的舒适生活,与平 教同仁一起携家属迁居河北定县,开始了著 名的“定县实验”并提倡知识分子们“到 农民的生活里去找问题,去解决问题,抛下 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镜,换上一副 农夫眼镜 [1]形成壮观的“博士下乡” 的景象也就是说,我们欲"化农民",我 们须先“农民化”,来实现“农民科学化, 科学简单化”的目标通过调查统计,晏阳 初还指出,农村的问题千头万绪,其最主要 的问题可以归根于四个方面,即“愚”、“穷”、“弱”、“私”并根据中国农村 和农民的实际状况,创造性地提出了 “四大 教育”具体是指,主张以文艺教育救愚, 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 教育救私[5]晏阳初认为,想要通过平民 教育实施四大教育,解决农村的“愚”、“穷”、“弱”、“私”问题,必须要有的 系统方式来完成。
他提倡运用“三大方式”, 即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来 系统地实施平民教育并坚信,学校、社会、 家庭相互促进的工程,具有普及性、适应性、 科学性、操作性的特点正是如此,“定县 模式”才会取得极大的成功三、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农村教育的 启示晏阳初在对平民教育不懈追求的过程 中,他打破以往狭隘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 将农民教育与农村经济、文化、卫生、道德 等方面相结合,构建了更为系统完善的教育 体系同时,也认识到“中国真正最大的富 源……是三万万不知不觉地农民” [6]晏阳初客观地分析农村和农民的问题, 并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和实施途径,在不断的求索 和开拓中发展和完善平民教育, 对当今社会的农民产生毋庸置疑的影响贯彻“以民为本”思想, 力求满足农村 发展的需要晏阳初指出,平民教育思想以“民为邦 本,本固邦宁”为核心,真正着眼于提高人 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和团结力,使 人民大众共同担负起民族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