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50KB
约7页
文档ID:250407406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_第1页
1/7

Word(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幼儿园《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飞飞的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山中杂诗》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从我山中小屋的屋檐上飞过,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山中杂诗》解释 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烟:指山里面的雾气 竹中:竹林丛中 窥(kuī):从缝隙中看 檐(yán):房檐 这句是说山上的房屋地势很高,所以云从窗户里面穿进穿出 《山中杂诗》赏析 本篇是诗人吴均《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作品通过对山居小屋悠远、静谧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诗人崇尚自然,喜爱自然的闲适自由的心情 “山际见来烟这里的山际”说的是目所能及的山与天相接的地方,写的是极目远望之处来烟”,写的是诗人远望所见的动感物象,即远远地观察岚气云烟从天边飘来,这一描写有力地再现了山居小屋环境的深邃和悠远,给人创建了一个极其丰富的幽深神秘的美感想象空间。

“竹中窥落日这句的“竹中”,从一个“窥”字可以看出说的应当是竹林的空隙,“落日”就是诗人从竹林的空隙中“窥”见到的光明清爽的一个动感物象从这个“窥”字我们不难看出,诗人这里写的是近景,即从竹林的空隙中窥视到的红红的落日这一“窥”,奇妙而又生动地增添了夕阳余晖洒落竹林时刻山居小屋环境优雅、光明的美感 假如说在前两句中诗人不惜笔墨为我们再现了山居小屋的环境,那么下边两句写的则是小屋本身的特点 “鸟向檐上飞向”可以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在”檐上飞”,说的是黄昏了,鸟儿们快要归巢了,于是在房檐儿上悠然地,自由自由地,叽叽喳喳地,一会儿飞过来,一会儿又飞过去这一句写的是山居小屋的近景,是近距离的所见,描绘的是一种清爽、明快的场景,它在向人们透露着一种愉悦与欣喜的情怀 “云从窗里出云”是不行能从“窗里出”的,诗人写的其实也就是一种感觉,我们不妨体会一下,假如站在山脚下,远看山居小屋窗前的景象,那洁白的云朵在小屋的窗前悠然地飘动,仿佛就是从窗户里飘出来的这感觉是何等的奇妙呀 诗写得十分精炼四句写出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犹如电影镜头的连接那样,合起来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甚至冷寂。

烟、日、鸟、云都在动,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无限的静由这一片安静,又使人感到诗人心中是那么清静他没有一点儿杂念,只是静静地欣赏着这一切假如细细吟味,还可感到三、四句隐隐流露出诗人的几分新颖感高飞的鸟与屋檐齐高,白云由窗间流出,这种景象在平地上见不到,因此使诗人感到好玩 四句是两副对子前两句“见”、“窥”的主体是诗人,后两句的主体则是“鸟”和“云”前两句的节奏是二、一、二,后两句是二、二、一这样,全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却因句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以至于不显得单调了 此诗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气氛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气氛诗人又运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观看写出景物,寄予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表达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2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特别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准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译文 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像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人生历尽了困难,人们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样子了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当成为兄弟,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一起畅饮 美妙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久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消逝,并不等待人 解释 蒂〔dì〕: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此:指此身特别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 落地:刚生下来 斗:酒器比邻:近邻 盛年:壮年 准时:趁盛年之时 鉴赏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经八年这是一组“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无根蒂:形容飘泊不定。

陌: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就似乎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分散随风转,此已特别身常身:常住之身佛家认为常住之身具有永久的法性,与死生变易无常的父母生身不同这两句是说,由于命运变化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受和变故不断的转变着人,每一个人都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意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中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落地:指诞生这两句是说,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当成为兄弟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欢:欢愉这两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应当聚在一起共饮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经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快乐和兴奋,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妙的人生理想,本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爱精神,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在村居生活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快乐,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意,这种快乐平淡中和、明净淳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难再晨:是说没有第二个早晨这两句是说,壮年不会第二次到来,一天之内没有第二个早晨准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两句是说,趁着盛年之时应当勉励自己,光阴消逝不会等待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准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结尾四句常被人们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日,一般读者对这四句诗作如此理解,未尝不行但在这首诗中,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舞人们要活在当下,准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行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快乐是这么难得,那么,对于生活中偶尔出现的一点点快乐,就应当倍加珍惜,不要轻易放过,要准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准时行乐的思想,我们必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它是指示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认旧有传统的标准和信仰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觉、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觉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行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的在生活中查找友爱,查找着快乐,给人一线盼望。

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来自生活,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 7 页 共 7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