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组讨论教学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徐艳伟摘 要: 课堂小组讨论教学是为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观察32节中小学课堂小组讨论教学,分析发现课堂小组教学讨论问题的预设不适、讨论过程的指导失控、讨论时长的设定不当、讨论结束的方式不宜等问题,建议教师开展课堂小组讨论教学时应遵循以实现目标为出发点选准讨论问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适时调控指导、以达成共识适时结束讨论等基本要求,增强课堂小组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词: 中小学 课堂小组讨论 教学方式隨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授课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方向,课堂小组讨论这一教学形式就成为一种极好的解决办法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的一个环节,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懂得倾听和分享;能“充分展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1](39-40),更是对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育理念的一种回应作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和补充,“课堂小组讨论的确有助于学生的认知、个性和社会发展”[2](99-104)。
如获得知识和高阶思维技能,塑造主动合作、自主探究等良好性格,形成互帮互助等亲社会行为通过参与式观察某市4所中小学40节课堂教学,发现课堂小组讨论使用率高达80%,但当下课堂小组讨论存在不少问题,与课堂小组讨论的初衷及理念有所偏离,造成课堂讨论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效那么,在实践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基于此进行深入讨论一、课堂小组讨论教学的内涵及应用原则(一)课堂小组讨论的内涵界定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到教学课堂当中,但内涵不一《世界教育大百科全书》中将课堂讨论定义为:“一个聚集小组成员,通过听、说等非书面语言的方式,以期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的过程[3](60-65)钟启泉教授认为:“课堂讨论是师生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基本形态,所谓共同解决型方法,是借助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4](261)王北生先生认为:“课堂讨论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活动[5](266)课堂讨论的实质在于对话和交流本研究的课堂小组讨论教学是指围绕教学目标提出一个讨论主题或问题,以相邻2人—4人为小组,通过组员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达成共识的即时讨论,是一种深化学生对特定问题的认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可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对探究的问题达到相互补充、促使观点统一、理解全面的学习目的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或提出一些问题,强化某个知识点而设计问题,无须学生事先准备、问题难度较小、持续时间较短的讨论二)课堂小组讨论教学的应用原则1.必要性原则根据知识内容定性是否适合课堂小组讨论,最忌走过场,把课堂小组讨论作为教学环节的一个“亮点”,只图表面热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6](24)2.全员性原则课堂讨论必须要求全员参加即面向每个学生,小组讨论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要照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要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并且有所收获3.有效性原则在课堂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彼此可以鼓励,倾听意见,追踪思路,鼓励自信,以达到最佳的讨论效果4.民主性原则主要指教师为课堂小组讨论营造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让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学生在这种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下参与小组讨论学习,必能积极思考问题,踊跃争取发言,更能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达到课堂教学目的二、课堂小组讨论教学的问题分析(一)讨论问题的预设不适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讨论学习,即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是可以设置为讨论问题的。
实施小组讨论时不少教师忽视教学内容本身,从观察小组讨论32节课中,研究发现46%的课堂小组讨论问题设置不当主要表现为讨论问题要么过于简单,如在一节小学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中,教师说:“请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交代作者浏览顺序的句子,并用笔画把它划出来学生5秒之内已经找到,并且90%的学生坐好了),紧接着教师说:请你以同桌为小组讨论交流,看找的是否相同?”(同桌之间立即行动交流,16秒之内学生坐正停止了交流,30%的学生未参与,且有学生自己读书)有的讨论题过于复杂且表述不清楚,且偏离课堂教学任务等小学三年级下册go shopping一课教学目标能运用会话中的句型进行扩展性的情景会话,教师提出:“请前后同桌小组四人讨论,如果买一样商品你认为有点贵,你将如何讲价格?”(学生立即七嘴八舌,讨论2分钟后结束)这个开放性的议题,书上没有固定答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随后,教师让小组自告奋勇到讲台展示对话练习,可能教师也未预想到班里60名同学90%都不能练习展示,其中一组展示也不是教师期望的结果且与教学目标偏离较大,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课后与教师和学生交流,主要是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讲价格,讨论话题涉及范围过大。
因此,如果讨论议题预设不当,那么将达不到很好的课堂效果二)讨论过程的指导失控课堂小组讨论有效性的达成不仅需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更需要教师深入学生中,及时了解每组学生讨论情况,将“离题”的小组及时“拉回来”,发挥督导和介入的作用观看32节有关课堂小组讨论课,讨论过程的指导失控问题主要显示讨论时长失控和时机失控有14位教师认为课堂小组讨论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老师没有关系他们的共性做法是给学生布置好学习任务或者讨论议题后站在讲台上看课本或“沉思”,对学生讨论情况或遇到的问题不管不问,随后看学生讨论交流表现和时间差不多了,就终止讨论如小学数学四年级《相交与垂直》一课中PPT展示立交桥画面,教师说:“上下两条公路有可能相交吗?会是平行线吗?”(有学生立即举手示意回答)“先不急着回答,先和你同伴交流交流,讨论讨论学生前后同桌四人,用各种交流方式在一起讨论也有学生(含刚才举手的)独自伸着懒腰,也有两人之间在说俏皮话……)教师在教室内朝全班环视,偶尔走动,等教室里安静了,小组讨论结束期间,不停有学生举手示意发问,教师无视举手的学生不少教师因给某个或更多小组解释指导致使讨论时间过长,甚至不知不觉已经下课了,而草草收场;个别教师因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讨论,出现学生各说各的,根本不听别人的意见,也有学生处在一脸迷茫、手足无措的状态。
教师讨论过程指导的失控,会出现学生对老师要求讨论的问题或只作表面的探讨,流于形式的“假讨论”,更有甚者,把它作为课间休息活动……凡此种种都是一种表面的活而不乱,是浅层次的,收不到小组讨论效益三)讨论时长的设定不当討论时间往往是衡量讨论是否真正开展的一个很重要指标[1](39-40)小组讨论时间过短,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已经结束了讨论时间过长,学生容易东拉西扯,说一些与教师讨论议题要求无关的内容无论出现任何一种讨论时长,都不能达到课堂小组讨论之有效目的,更不能收到课堂教学预期效果,还会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进度在一线听课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留给学生的讨论时间不够充足,讨论时间过短,讨论频次过多,有3位教师一节课中设计讨论议题分别为13个、14个、18个不等,其中有些讨论议题已经不需要讨论,这样课堂讨论还没等学生完全投入讨论当中就喊“停”,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讨论,更无法得到正确的答案,致使课堂小组讨论变得“假大空”,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如小学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运算》一节课中,教师创设去超市买水果的问题情境:“某同学去超市买水果,苹果12元一千克购买15千克需要多少钱?桔子16元一千克购买12斤需要多少钱”?教师说留3分钟时间计算并讨论结果。
时间刚过67秒,教师就说:“讨论时间到,同学们都得出答案没?”不少学生才解答出来,还没来得及与同桌小组交流,就被老师暂停了再如课文的理解,七年级语文《散步》“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每个小组的指定某个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加以补充、完善,最后学生归纳”要求讨论时间20分钟并记录,说明理由形成小组意见16分钟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求小组选代表,依次发表意见,经过争论、说明,由学生们统一意见,20分钟后直至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仍在争论不休之中这种教学讨论时间设计,久而久之,根本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四)讨论结束方式不宜结束方式是课堂小组讨论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些教师不注重对这个环节的处理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讨论结束方式不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讨论后没有总结,直接过渡到下一个话题,让学生对问题答案没有明确的认识二是不听取学生的意见,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种做法忽略学生的努力,让学生失去讨论兴趣如在七年级数学《3.1.1一元一次方程》一课导入环节,教师首先给出一个应用题,并说:“请运用已学知识,列出计算式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请同学们同桌小组讨论,并列出且说明依据的哪个相等关系。
学生讨论结束,教师抽3个小组推荐学生回答内容,不预设答案,与本节课主题无关,紧接着教师无视其他举手学生,直接过渡到讲授新课列方程计算如前文提到七年级语文《散步》一课课文的理解问题讨论,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的问题争论点,未给予明确分析思路和思考空间,因课堂铃声响起草草收场会消磨学生对小组讨论的积极性,更违背课堂小组讨论的初衷课堂小组讨论内容预设不适、时长设计不当、结束方式不宜等问题说明当前课堂小组讨论是一种浮于表面的、教师教学的装饰品,目的可能是获得外在性的奖励和肯定教师指导失控的问题则说明课堂小组讨论没有触及小组讨论的实质,更不可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简言之,课堂小组讨论常见问题本质是“形式”与“实质”分离,原因在于教师对课堂小组讨论的内涵和实质缺乏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三、课堂小组讨论教学的破解建议课堂小组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教学功能和优势是不容忽视的从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当前课堂小组讨论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何保证并提高课堂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结合课堂小组讨论研究分析和探索,从教师角度提出改进建议一)以实现目标为出发点选准讨论问题一个好的讨论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想方设法寻求答案。
因此,实施课堂小组讨论,应该选准适合学生小组讨论的主题,即讨论什么这是个前提,就像一场辩论,必须有“靶心”也可以这么说,讨论主题的准确与否决定着教学的意义和实效那么,好的讨论主题具有什么特征呢?好的主题具有三个基本的重要特征,即合适性、共知性、阶梯性和共识性合适性是指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且紧扣学生课堂学习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讨论问题即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内在的连接点,或学生思维的跃升点,或情感的生长点,或生活融合点,或能捕捉课堂有价值的意外生成问题共知性指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已有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阶梯性是指问题涉及的内容的梯度和层次教师可以将一个知识点分解成一个个小知识块,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讨论、探究,一个一个地攻克,直至完成学习任务共识性指学生通过相互启发与建议,能够明确问题,达成小组共识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经历发现和形成过程,理解概念,体验思想实现了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适时调控指导“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7](14)课堂小组讨论是一个动态过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