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记(袁宏道)》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一:《虎丘记》阅读(附翻译) 虎丘记(1)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译文】虎丘离苏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没有高耸的山岩幽邃的沟谷,只是由于接近苏州城的缘故,(达官贵人)装饰奢华、满载声歌的游船,没有一天没有的但凡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晚上,游人来来往往,纷繁错杂得像织布一样中秋时节(这景象)就更加繁盛2)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方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假设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混乱,那么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假设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彷徨,壮士听而下泪矣。
【译文】每到这一天,苏州城家家户户倾城而出,肩挨肩,人挤人,接踵而来不管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仍然平民百姓,没有谁不是打扮得漂美丽亮的特别多人都在路边,用垫子摆上酒,席地而坐从千人石到山门,密密丛丛紧挨着的游客多如鱼鳞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积得就像山丘,酒器里盛的酒如云彩一样奔泻不停远远望去,就像无数大雁落在平坦的沙滩上,又像彩霞铺在江面上即便用电闪雷鸣也无法描绘那喧哗的场面 刚摆上酒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像蚊虫齐鸣,分不清(唱些什么)分部安排好后,都竞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争高低,雅乐俗乐都有,唱得好坏也自有分别过了一会儿,摇头踏脚按节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数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悬在空中,山石反射着月光,好似白练,所有粗俗之乐,都悄悄停了下来应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个了,他们伴着一只箫,一只笛,一人舒缓地敲着歌板歌唱管乐和人的歌声一起发出,清幽嘹亮,使听众沉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树影斑驳,这时,连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个人登场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静息地倾听他的歌声细如发丝,直冲云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时间飞鸟仿佛也为这舒缓悠长的歌声所感动,彷徨不忍飞去,壮士听到如此的歌声,也忍不住要落泪。
3)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山名)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那么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原址,空阔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因此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译文】剑泉深不可测,飞耸的岩石像刀削的一样峭立千顷云好似是以天池等山作几案,山峦沟壑秀丽无比,这里最适宜飨宴来宾但中午过后,阳光强烈,(游客在此)无法久坐文昌阁(风光)也好,晚上的树更好看它的北面是平远堂原址,空阔无际,只有远处的虞山一点遥遥在望平远堂荒废已久,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想在这里建个祠堂,祭祀韦应物、白居易等先贤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经恳求辞官归去,可能江进之修复平远堂的兴致也大减了可见)山川景物的兴盛荒废,确实是有时运的啊!(4)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差役)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译文】我在吴县做了两年县令,曾六次登上虎丘。
最后一次是和江进之、方子公同去的我们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来唱歌的人听说县令来了,都躲开藏了起来我就对进之说:“官吏的横暴,差役的庸俗,也太过分了啊!以后我辞官后,一定要在这生公石上听曲,以月为证如今我幸亏解免官职,客居吴地,虎丘的明月啊,不明白还记得我当年的话吗?23、“白乐天”指的是人白居易1分)24、第二段对“斗歌”场景写得极有层次:(2分)环境由喧哗到到寂静感情由热烈到凄凉25、第二段没有运用到的手法是D(2分)A.层层衬托B.夸大借代 C.点面结合 D.比照反衬26、请分别概括第三段的景物特点? 并简析作者写景的角度4分)剑泉之“深”;千顷云之“高”、“秀”;文昌阁之“佳”,平原堂之“旷”任写出2点得1分,3点得2分)先“山水”后“人文”;俯仰结合;远近结合写出任一角度1分,分析1分)27、文末抒发了作者如何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评价4分)表达对官场生活的鄙薄之情,(1分)渴望与民同乐的真性情1分)作者认识到官民之间的锐利对立,这种对立使得他无法领受“听曲此石上”的诱人情趣,因此他甘愿以“吴客”的身份来游虎丘,这种走进人民的姿势是值得确信的;(1分)而其提示官民之间的对立关系具有批判意义。
1分)篇二:袁宏道《虎丘记》赏析 《虎丘记》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那么进一步扩大了它的阻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反对承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鞭挞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锐利的批判,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开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不但文学内容,而且方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粗浅,这是由于“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确实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