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议史记中保存的先秦俗赋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9.98KB
约5页
文档ID:232243507
浅议史记中保存的先秦俗赋_第1页
1/5

浅议史记中保存的先秦俗赋赋的产生与优人关系非常密切,这是前辈学者早己指出了的司马迁《史记》 中就保存了先秦时期宫廷优人调侃戏谑的俗赋优人起源于什么时候,很难考证清楚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文献记载最早是 在春秋时期,如《谷梁传•定公十年》(前500)记载“齐人使优施舞于鲁君之幕 下”,《国语•齐语》记桓公与管仲的谈话中有“优笑在前,贤材在后,是以国不日 引,不月长”,《国语•晋语》中有优施干预时政的详细记载,但我们推想,以调 笑戏谑取乐君王的优人应当是很早就存在的了[1]王国维说:“古之优人,其始 皆以侏儒为之,《乐记》称优侏儒颊谷之会,孔子所诛者,《谷梁传》谓之优, 而《孔子家语》、何休《公羊解诂》均谓之侏儒《史记•李斯列传》:’侏儒倡 优之好,不列于前’《滑稽列传》亦云:’优旃者,秦倡侏儒也’故其自言曰: 我虽短也,幸休居’此实以侏儒为优之一确证也[2]先秦优人的作品,主要见于《史记•滑稽列传》但这篇作品的取材却是很 值得探讨的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认为史家常常根据传主本人的文章改写传记, 其作法有二:第一是径载其文,而在前后明其原委,著其始末,使读者知道事情 的完整过程第二种作法是:直接改编原文,使之与前后叙述浑然一体,如《汉 书•东方朔传》[3]。

第二种方法,往往混淆假托之辞与史实的界限,所以遭到一 些史学家的严厉批评《史记•滑稽列传》也具有这样的性质本传写了淳于髡、 优孟、优旃三个人的故事,实际上是在流传已久的以这三个人为作品主人公的滑 稽诙谐“韵诵体”杂赋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关于淳于髡的故事,本书有《淳于髡和他的论辩体俗赋》一文关于优孟,《滑稽列传》记载了两件事,第一件是“贱人贵马”: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 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月巴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 之左右争右,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 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 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 ”对曰:“臣请以彪玉为棺,文梓为椁, 根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圻,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 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 何? ”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珑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 粮稻,衣以火光,葬之於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4]这则故事中,不但优孟的谏语用韵语,而且叙述的过程也多用韵语如辩、 谏,古韵元部;马、下、脯,古韵鱼部;丧、葬,古韵阳部;哭、故,古韵鱼部; 椁、坊、,古韵铎阳鱼对转通叶;凑、后,古韵侯部;棺、兰,古韵元部;光、 肠,古韵阳部整篇文章音韵铿锵,节奏感强,讲诵的特征非常明显冯沅君 (1900-1974)在其《古优解》一文中说道:“又考《史记•滑稽列传》所载诸人 的口语多是协韵的前引优孟爱马之对即是一例,其中棺和兰协,’光和肠 协乂如淳于髡说齐王道:’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蜚乂不鸣王知此 何鸟也?’在此隐语内,’庭,、’鸣,相协先秦文体固然时于散文中糅杂韵语,然 罕有如此普遍者因此,我们很猜疑优人于正式歌咏外,日常与人谈话,也多采 歌唱式[5]我的理解,不是优人日常说话采用歌唱式,而是这段文字就是优人 所讲的一个完整故事我们之所以说是优人讲的故事,主要原因是这段故事的真实性要大打折扣 《滑稽列传》前文记淳于髡的故事,发生在齐威王(前356•前320年在位)之 时,然后说“其后百馀年,楚有优孟”,优孟的故事却发生在楚庄王(前613•前 590年在位)之时既然说在春秋时的楚庄王时代,却有韩、赵、魏三国的存在。

这种时代的错位,说明什么问题呢?司马贞《索隐》说:"案此辩说者之词,后 人所增饰之矣清人姚范《援鹑堂笔记》说:“《滑稽列传》’其后百馀年,楚有 优孟,归之楚庄王,乃后齐威王百馀年耶,亦缪甚矣按刘知几己言之然余 意太史公明示此误,变文为滑稽耶?如《庄子》齐桓、卫灵同时耳[6]“后人所 增饰”、“变文为滑稽”已触及到问题的实质我以为,优人所讲诵的此类滑稽故事 本来就查无实据,而且代代口耳相传,张冠李戴、时代错位正是下层口传文学的 特征第二件是“扮演孙叔敖”: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 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 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馀, 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 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 “妇言谓何? ”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 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S: “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

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 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7]刘知儿(661・721)《史通•暗惑篇》写道:“如优孟之象孙叔敖也,衣冠谈说, 容或乱真,眉目口鼻,如何取类?而楚王与其左右曾无疑惑者邪? ”“况叔敖之殁, 时口已久楚王必谓其复生也,先当诘其枯骸再肉所由,阖棺重开所以岂有片 言不接,一见无疑,遽欲加以宠荣,复其禄位!此乃类梦中行事,岂人伦所为者 哉! ”[8]刘知儿的话,说明了《史记》这段故事的不可信任二北则力主这段描 写是戏剧,他说:“刘氏所难甚浅稚谓人面不同,有如其心,眉目口鼻,无从 摹拟,盖不知戏剧中有化装术也[9]我倒觉得,明人杨慎(1488-1562)所说 近是,他在《升庵集》卷七中说:“予按此传,以滑稽名,乃优孟自为寓言云 欲复以为相,亦优孟自言,如今人下尽、开科、打详之类,岂可真以为王欲复相 之事乎? ”清初钱谦益(15821664)说得更明白:“此盖优孟登场扮演,自笑自 说,如金、元院本,今人弹词之类也。

《有学集补•题柳敬亭册子》)这段故 事本来是优孟所讲诵的一段杂赋,不过在进入《史记》时经过了司马迁的改编司马迁将列传写得滑稽,主要是为了说明这类诙谐的杂赋有解纷救难之功 效,正如他在本传《序》中所说“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刘勰所谓“辞虽倾回, 意归义正”,这和《新五代史》有《伶官传》以戒“困于所溺”是一样的所以他在 转录这篇杂赋时,或者忘记了它们的口诵歌谣性质,而进行改写,失去了原作的 和谐音韵如写优孟在楚庄王跟前为已故丞相孙叔敖鸣不平的一段唱词,就不叶 韵明人杨慎在《风雅逸篇》中认为:“按此章无句韵,而史以为歌者,不可晓 岂当时隐括转换,借声以成之欤?史不能述其音,但见其义也司马迁可能仅 仅表达了大概意思宋人洪适(1117・1184)在《隶释》三中逢录了汉桓帝延熹 三年(160)所立的《楚相孙叔敖碑》,其中所记优孟为孙叔敖鸣不平的一段诵 词是这样的:贪吏而可为,而不可为;廉吏而可为,而不可为贪吏而不可为者,当时有污名;而 可为者,子孙以家成廉吏而可为者,当时有清名;而不可为者,子孙困穷被褐而卖薪 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贫独不见楚相孙叔敖,廉洁不受钱[10]这首词是否为优孟当年所诵之词,值得讨论。

北南宋之交的董迪《广川书跋》 五说:“此碑当桓帝时,能自叙列,又多异闻疑当时自有书以传,可得据而成 之根据整篇碑文所记,孙叔敖的故事见于《列子》、《淮南子》、《新序》 等书,因此这段诵词应当也是流传很久的,把它作为先秦以来流传的诙谐杂赋, 大致是没有疑问的还应当提及的是《滑稽列传》的“太史公曰”,这段赞语是整篇传记的内容大 纲,而且是叶韵的:“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优孟摇头而歌,负薪者以 封优旃临槛疾呼,陛楣得以半更行、封、更,阳部、东部合叶赵景深 (1902-1885)研究中国的说书艺术,曾提到《古逸丛书》所收的《璃玉集》, 这是一部近似后世话本的书,产生的时代大约在六朝后期[11]o赵先生说:“也许 这些材料就像后来的《醉翁谈录》一样,也是说书人的底本或参考资料吧? ”[12] 赵先生这样说的根据主要是,《璃玉集》在每一门故事前面有一段文字,概括后 而故事的主要内容如《肥人篇》开头云:“昔则刘仓腰带三丈,孟业身重千斤; 满旧遍体膏流,赵伯肚脐藏李;董卓脂然数日,赵女嫁易两夫;陈群马不能胜, 庾嵩大车才受两两成对,既像骈文,又像诗歌,以下则是叙述所要讲的故事 这种形式与宋代说话艺人的资料书《绿窗新话》极为近似。

如果我们把《史记.滑 稽列传》后面的“太史公曰”移到前面,不是同《璃玉集》、《醉翁谈录》的形式 一样吗?所以,我们的结论是:《滑稽列传》所载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个人的 故事,实际上是在流传己久的以这三个人为作品主人公的滑稽诙谐“韵诵体”杂赋 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虽然经过了太史公的改编,但仍然保留了讲诵文学的一些 痕迹除了优人的韵诵体俗赋外,《史记》还保存了先秦时期其他类型的俗赋《史记•龟策列传》载有宋元王与神龟的一段故事,洋洋洒洒近三千言,基 本上用四言韵语写成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宋元王二年,江神派神龟使于河,到 了泉阳,却被渔者豫且得到,置于笼中于是神龟托梦元王说:“我为江使于河, 而幕网当吾路泉阳豫且得我,我不能去身在患中,莫可告语王有德义,故 来告诉元王惕然而悟,乃召博士卫平询问卫平建议先找来神龟,于是王急 使人问而求之下面是使者献神龟而元王初见的一段:使者载行,出于泉阳之门正昼无见,风雨晦冥云盖其上,五采青黄雷雨并起, 风将而行入于端门,见于东箱身如流水,润泽有光望见元王,延颈而前,三步而止, 缩颈而却,复其故处元王见而怪之,问卫平曰:“龟见寡人,延颈而前,以何望也?缩颈 而复,是何当也? ”卫平对曰:“龟在患中,而终昔囚,王有德义,使人活之。

今延颈而前, 以当谢也,缩颈而却,欲亟去也元王曰:“善哉!神至如此乎,不可久留趣驾送龟, 勿令失期接着是元王与卫平之间集中讨论放掉龟还是杀掉龟的问题,最后元王听从了 卫平的意见:于是元王向日而谢,再拜而受择日斋戒,甲乙最良乃刑白雉,及与骊羊以血灌 龟,于坛中央以刀剥之,身全不伤脯酒礼之,横其腹肠荆支卜之,必制其创理达 于理,文相错迎使工占之,所言尽当[13]《龟策列传》不是司马迁所作,褚先生补传自称:“臣往来长安中,求《龟 策列传》不能得,故之大卜官,问掌故文学长老习事者,写取龟策卜事,编于下 方《史记评林》卷128引杨慎曰:“宋元王杀龟事,连类衍义三千言,皆用韵 语,乂不似褚先生笔必先秦战国文所记,亦成一家,不可废也余嘉锡说:“此 篇所叙元王得龟事,自是战国时诸子之寓言,不知与《庄子》孰先孰后其中所 言纣杀太子历、武王载尸伐纣等事,皆孟子所谓好事者为之,百家杂说,往往 如此[14]按《庄子•外物》也记有宋元君杀神龟的一段寓言故事,以说明“知有 所困,神有所不及”的道理,说明这则故事流传很久了褚先生选取的这一寓言 故事,当得之于“外家传语”[15],也就是余嘉锡所说的“战国时诸子寓言”。

它用四 言韵语写成,说明它是用来讲诵的前人谓其“叙事烦芜陋略”、“言辞最鄙陋”[16], 实际上指出了它的民间文艺性质宋元王是宋国最后一个国君(名偃,或称宋献王、宋康王,前328年■前286 年在位),据《史记•宋微子世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