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艳红论文《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研究》

jiups****uk1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3.50KB
约9页
文档ID:40101417
马艳红论文《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研究》_第1页
1/9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研究秦都品格奥林匹克幼儿园 马艳红摘要: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及事业的成功,都至关重要3——6 岁是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幼儿习惯的培养是后期成长的关键和基础在这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教师、家长必须以科学理念为指导,以身作则,并且为幼儿创造良好习惯养成的环境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更是如此,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生活环境中进行练习、实践,巩固良好的习惯,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方法;原则一、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必要性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 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乌申斯基曾经把良好的习惯说成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坏习惯就是一笔道德上未偿清的债务, 而幼儿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作出了“少成若天性, 习贯之为常” 的著名论断幼儿期是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结构和机能发育最为旺盛的时期, 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 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按时起居、定时进餐、合理膳食、积极锻炼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没有健康,幼儿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从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入手, 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发展, 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 从现实和长远看, 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儿良好习惯指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重复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幼儿期在人生的最初阶段中,可塑性强,学习接受能力快,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少时若成性,习惯成自然” ,就强调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小养成的重要性,在此时形成的一些习惯,将影响到幼儿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一生中的各个方面幼儿阶段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最多的就是各种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就成为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形成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在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断更新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而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在过去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存在重知识轻习惯的现象我认为,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重视幼儿习惯养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培养幼儿良好品格的需要二、影响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因素1.家庭原因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影响是巨大的有些家长忙于工作,照顾孩子的任务就落在老人身上,老人的溺爱就导致幼儿不良习惯的形成;有些家长对子女管教过严,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甚至有些家长自身都有不良恶习,这对孩子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成长,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2.学校原因当前社会舆论导向使得学校、教师成为了弱势群体,从而使学校把幼儿人身安全当成了头等大事,只要孩子在学校里不出安全事故,品行或学习问题大都采用“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在课堂中不灵活,授课时被教案束缚较多,这样就是课堂效率降低,使得幼儿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有的教师不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表现出一些不好习惯,幼儿会跟着模仿,这样就使得幼儿养成一些不良习惯3.社会原因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教育的现代化,对幼儿的要求也逐渐变化,这就对幼儿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使得培养难度较大。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大众化,智能的普及化一些不良习惯逐步进入到儿童视野,由于儿童缺乏全面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易受不良信息的干扰,这样对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强烈的副作用三、如何正确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由于一些因素,他们或多或少都养成了一些不正确的习惯,这些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孩子身体发育和健康为了更好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巧设环境,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枯燥、单一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全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道德习惯又是人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出现的较为稳定的、持久的道德行为,它是确定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一个人品德高尚,社会觉悟和社会准则才能成为其精神财富要让幼儿养成文明礼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遵守纪律、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个人安全的习惯,养成诚实守信、爱护公共财物、不欺弱凌小的习惯等,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除了口头提醒、正面引导之外,还要在环境方面下工夫。

通过环境的暗示来影响孩子,让环境成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2.积极鼓励,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巧用激励机制,通过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来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物质强化和精神鼓励相结合,幼儿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关饮食、起居、卫生、消费等习惯,如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积极锻炼身体,不随地乱丢瓜皮果壳,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等教师要巧用激励机制,用实物以及其他象征性的符号,如小红旗、小红星、红苹果等加以强化;时间的强化与机会的强化相结合,允许行为习惯好的幼儿有更多自由安排的时间,提供各种游戏活动的机会,为班级服务的机会等形式这些都形成了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3.家园配合,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不当、社会环境不良和幼儿园教育偏差等原因,也有自身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培养幼儿从小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如做好班级值日工作,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这些习惯的养成不能只期望幼儿园的教育,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老师是幼儿最崇敬的榜样幼儿的模仿性很强,父母和老师的言谈举止,时时影响着幼儿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因此,家长和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纠正不良习惯4.关爱生命,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安安全全入园,平平安安离园,是每个教师和家长所希望的,也是做教师和家长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如幼儿在上厕所这个时间,幼儿显得特别拥挤,因此教师要注意组织好幼儿排队入厕不拥挤,大便冲干净,提好裤子不露肚皮来园、离园时要主动与教师打招呼,不跟陌生人走,过马路要注意过往车辆,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人行横道斑马线,树立安全第一、自护为主的思想意识,这些都形成了一种教育的目的,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四、将习惯培养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在幼儿的习惯养成方面,我们注重抓三个点1.幼儿入园的晨检点通过晨检结合晨间谈话,让孩子知道每天要做的事,洗脸、刷牙、吃早饭、擦嘴巴、洗手,然后干干净净来幼儿园,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由于晨检时大部分家长也在,在晨检点的落实上,既使孩子受到了教育,知道怎样做,更使家长知道了幼儿园对孩子的入园要求( 校信通里面虽然对家长提出了要求,但有的家长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懂得在家里怎样做了之后,才能送孩子来幼儿园有些家长也会监督孩子和值班老师打招呼这样一来既做到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更是家长和孩子深切感受到了晨检时,既要有礼貌,更要讲卫生,逐步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习惯。

几个月下来,孩子们那脏兮兮、指甲很长的小手都变干净了,有些从来都不和老师打招呼的小朋友也慢慢变得有礼貌孩子们的改变更使我们认识到: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老师们更是抓住了晨间谈话的有利时机,对幼儿不断地进行教育,树立榜样,给予孩子不断的良性刺激,帮助孩子由个体到一般,由一般到全体的激励,最后落实到习惯到自然的过渡2.幼儿的离园点离园是孩子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上,我们也认为是习惯培养的一个较好时机在离园前的习惯培养上,我们注重以幼儿带动教师整理活动是离园的必做工作,这既要求幼儿检查自己的衣物是否整齐;鞋子是否穿对;头发是否梳好、简单回顾总结一下一日活动内容同时也要求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所需,帮助幼儿逐渐养成自己整理衣裤服饰、检查鞋子、午睡起床后主动要求老师梳头等基本习惯,更进一步加强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简单回忆一日所参加的活动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既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又培养了幼儿分享( 回家讲给爸爸、妈妈或者家里的大人听) 、讲述的语言表达能力;离园的礼貌教育 和老师道再见和接自己的家长打招呼等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巩固、发展了。

3.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每天早晨,自选游戏之后是户外体育活动,然后做早操时间和程序的固定,逐渐让幼儿知道某一时间段里,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同时,让幼儿明白上课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逐步让幼儿的身体( 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困了要午睡) 和心理( 玩要玩得开心,学要学得认真) 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慢慢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五、在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1.科学指导性原则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幼儿的一些行为习惯并不能用一刀切的手段判断是谁对了,谁错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家长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我们的工作,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来让幼儿在隐性的教育中分辨是非曲直,孰对孰错2.反复性原则充分的、不断反复的实践是建立良好班级常规的关键生活在集体中的幼儿,他的一天由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所组成其中包括饮食、睡眠、盥洗、游戏、学习和交往等内容,从而获得“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该如何做,不该如何做”的认知、体验和经验,逐步形成一系列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强化,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班级常规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练习的机会,无论在态度上还是方式方法上,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要抱有“教你做,等你做太烦、太慢,不如自己做来得快、省事”的想法,不自觉地剥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机会。

3.一致性原则一致性既有教师间的教育方法、手段的一致性,也有家庭、幼儿园和社会教育的一致性一些习惯的养成不仅要求每一位教师对幼儿的整体要求一致,而且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一日活动的不同环节上,要求前后相一致绝不能朝令夕改,随心所欲家庭和幼儿园通过多种渠道的沟通联系,确定幼儿在一定时间的常规培养,步调一致,方法统一,在多方配合中,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总之,好习惯的养成一生受益,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开始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应把好习惯融于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为孩子们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在尊重幼儿好玩、好奇、好赞扬的特点基础上,让幼儿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练习和实践,养成良好习惯幼儿的习惯培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老师不断地学习、发展;需要孩子不断地学习、发展; 更需要家长也不断地学习、发展只有三者真正统一、协调、合拍,才能确实有效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因此,家长、教师应行动起来,改变观念,提高认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习惯,成为一个真正的小主人参考文献[1]胡琼. 浅谈幼儿习惯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2]郑梅华. 浅析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4[3]岳新坡;王雪. 影响家庭幼儿体育开展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4]陆阳春. 小雨变乖了[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3[5]李敏. 关于学前儿童习惯的国内研究综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6]姚计海. “不要让孩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