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考语文阅读系列——卞流光选文

gege****66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71KB
约10页
文档ID:197593898
高考语文阅读系列——卞流光选文_第1页
1/10

高考语文阅读系列——卞流光选文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卞流光①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扬名海内的《沉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②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种子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来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1913年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的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他曾给一个叫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③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后,郁达夫跟许多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还乡记》这样写道: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留学时代在异国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当时的情状和现在在中国的死灭的都会里的流离的状态一对照,觉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过去的云烟《沉沦》的风行海内并没有给郁达夫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经济上照样无法立足,还引来无数的误解和谩骂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回国伊始,郁达夫一边在安庆教书,一边写作、编杂志,然后又因为生计无着,再去教书这样来来回回有三四次,“为饥寒的驱使,乞食四方,车无停辙④这个时候郁达夫写过一系列文章,如《还乡记》、《还乡后记》、《南行杂记》和《感伤的行旅》,给读者一个飘零的旅行者的背影1926年春,时在广州的郁达夫接到远在北京的儿子龙儿病危的电报,仓惶北归,却还是没来得及见儿子一面多年来的奔波漂泊的苦楚,一下子汩汩而出他在散文《一个人在途上》的结尾这样写道: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远了自家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如此凄凉的自况,孰料却成为他一生的谶言⑤感情上的连连受挫,加重了他的流离感1927年与王映霞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浪形迹.流连酒楼歌馆检点青衫旧泪痕,歌场到处有名存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郁达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家杭州过起来了半名士半隐士的家居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与国事一样,家庭同样遭遇风雨?飘摇备受打击的郁达夫此时应该是很绝望的,从他的选择可以看出:只身去国,自我放逐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遥范蠡舟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圹(坟墓)在星洲见过郁达夫临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那沧桑的面容,蜷曲凌乱的发须,几乎让人难以辨识⑥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不管是选择还是命定,郁达夫没有回头郁达夫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他的沉沦、颓废、软弱、自卑、自我暴露,掩盖不了其率真赤诚对这个社会强大的冲击力郁达夫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让人恨,也让人爱,因为这就是他终其一生,他没有屈服改变过,哪怕这漫漫旅程,他必须一个人走1.作者说“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2.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学过的《故都的秋》,就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结合文中提到的他的其他作品,谈谈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答案:1.(1) 童年和学生时代是在孤寂中度过的,形成了他孤僻的性格2) 回国后,中国的黑暗现实使郁达夫产生了一种幻灭感3)经济上无法立足,居无定所,没有固定职业,四处漂泊4)早年丧子,孤苦零丁,境况凄凉。

5)感情生活连连受挫,只身离开祖国,自我放逐答出4条可得4分,5条6分)2.全面概括、评价郁达夫的性格和一生他有沉沦、颓废、自卑的一面,又有率真的一面;让人爱,也让人恨他的一生是一个人的旅程3分)总结全文,呼应文章题目仿佛是一个人的旅程”“必须一个人走”是对文章题目的呼应3分)3.(1) 文章与作者的思想性格、密切相关2) 经历、生活体验是写作的源泉3) 文章要率真赤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4) 文章要自己的风格每条2分,言之成理即可)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咬牙”是一种修炼卞流光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

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

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19.结合全文,谈谈第①段划线句的作用2分)20.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咬牙”精神的?(3分)21.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3分)22.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3分)答案:19.引用诗句(名言),(1分)引出议论的话题(论题)1分)(共2分)20.“咬牙”体现的是坚韧;“咬牙”彰显的是智慧;“咬牙”蕴含的是担当每点1分)(共3分)21.举例论证,(1分)举了++++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艰苦努力的例子,(1分)论证了“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力1分)(共3分)22.首先提出“咬牙蕴含的是担当”这一分论点,(1分)然后举黄大年的例子论证这一观点,(1分)最后得出“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的结论1分)(共3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