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分米的认识的教案 分米的认识的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 2、能力训练点: 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注意培养观察、分析、综合、动手、迁移、推理创造等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启迪学生主人公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教学,初步渗透由量变到质变的辨证思维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理解单位间的进率; 2、难点: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准确测量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分硬币、米尺、纸条(待量)、电脑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 2、提问: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 3、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 4、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认识毫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电脑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你能找到1毫米吗?请认识的几名同学上台给大家指指看引导学生说出厘米中间的每1小格就是1毫米 (2)初步感知: 这幅图上的每1毫米都是放大的,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同桌互相看看 (3)用1分硬币帮助建立毫米概念: 拿出1分硬币,把1分硬币的厚度对准尺子上的1小格,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学生回答出步骤,说不全可互相补充师强调:硬币与尺子一定要垂直先把硬币捏在指间,再把硬币慢慢从指间抽出,指名说说指间留下的小缝大约有多宽?再把硬币塞回去检查一下把硬币再次抽出,同桌互相看看,说说这条小缝的宽约是多少? (4)小组活动: 数一数每一厘米有多少毫米?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厘米=10毫米,还能怎么说?(10毫米=1厘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5)画一画:在纸上画出1毫米有多长最后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6)电脑出图,看米尺填数。
在纸上完成,指名回答 (7)完成60页3题,看图说出别针和钉子的长度 (8)量数学书的厚度,指名汇报,说说产生误差的原因书纸厚度不同)强调:量时从尺子的0刻度线量起 2、认识分米: (1)提问:量数学书的长度时用毫米作单位合适吗?为什么?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再大一些、比米再小一些的单位就好了,让学生猜一猜有没有?如果有知道的,可以请同学告诉大家 (2)小组活动:量指定纸条的长度(10厘米),师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位新朋友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是多长,用手比比,说说1分米是几厘米,再闭上眼睛想一想板书:1分米厘米) (3)提问:请你用1分米纸条与米尺比比,猜猜1米里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画一画:在练习本上1分米长的线段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彩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填上合适的单位 床长2( ) 桌子高( ) 从家到学校500( ) 橡皮长30( ) 文具盒厚4( ) 楼房高30( ) 小组活动:借助绳子作工具,量出杯子侧面一周的长度师巡视,指名汇报方法。
2、电脑出图:小蚂蚁爬房顶(三角形边长分别为1米5分米,90厘米,9分米),一共走了多长?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毫米 分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分米的认识的教案 篇2 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直尺,米尺,回形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个"夺奖比赛"活动,比赛的规则是:只要你能正确地回答题目,你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最后再根据每组得奖的多少,评出三个优胜组各组同学有没有信心夺奖 师:幻灯逐一出示"记忆园"中的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和()三种长度单位 (2)1米=()厘米(板书) (3)1厘米=()毫米(板书) (4)13厘米—7厘米=()厘米 (5)10厘米—3毫米=()毫米 (6)用手势表示出1米,1厘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 师(小结):前面,我们学过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和米,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距离应该用厘米作长度单位,也知道要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确,应该用毫米来作长度单位。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师:看着黑板上的板书,想一想:看到它,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 生1:我想知道1米是多少毫米 生2:我觉得厘米和毫米之间离得很近,米和厘米之间离得有些远 生3:米和厘米之间跨度太大了! 师:对,人们也认为米和厘米之间跨度太大,所以就在这儿添上了一个长度单位这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你知道 生:分米! 师:你怎么知道的 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生:分米就是把米分开你解释得真形象啊!) 师:知道把1分米分成了多少份吗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师: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有1分米(略) 师:用手势表示出2分米,5分米,10分米的长度 师:米和分米之间有关系吗 生: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师(小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0毫米师生一起说说,师补充板书)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_"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四,总结 师: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除了我们认识的米,分米,厘米,毫米这4个长度单位,还有其他长度单位吗 五,布置课外实践活动 师: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分米的认识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 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 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 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三、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四、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
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