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章I门I小说的发展: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一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是明代 对中国文学做出的最为宝贵的贡献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 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 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现存的宋元平话已经分卷分目,王国维认为这是“后世小说分章问 之祖”,但这时的目录,字数参差不等,未作修饬,至明代,目录文字越来越讲究今见最 早的嘉靖壬午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每|门|标题都是单句七字万历间《水浒传》每I门I的 标题己是双句,大致对偶崇祯本《金瓶梅》回目己十分工整完美除分I可立bl之外,章回 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 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口趋成熟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 瓶梅词话》“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主要表现在: 成书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过渡到个人独创;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 关注人生;表现题材从着眼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注1=1于口常生活,家庭顼事;描写的 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特征性的性格到用多色、动 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个性;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 白,到口语化、方言化等等。
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宋漉:在散文创作领域,作为明朝的开国文臣,宋濂在当时文名甚著其创作主张继承韩愈、 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注重“以文为道”的文道一元论,认为“文非 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强调“文”要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在他看来,“所谓 文者,乃尧、舜、文王、孔子之文,非流俗之文也”“非专指乎辞翰之文也”,实质上将表现 作家对生活个性化体验和独特文采的文学创作排斥在体道之“文”以外,从而使他的文学观 念散发出浓烈的卫道气息记叙散文简朴明洁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在明中期文坛掀起了一场波澜,其中 激进与保守交错,仓惭与蹈袭相杂,所体现出的功过是非相互错杂的特征,显示是这股文学 思潮木身的复杂性从前后七子文学活动的积极意义来看,首先,他们在复古的旗帜下,努 力为文学寻求一席独立的地位其次,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了增强了对文 学本质的理解,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弊端:在夏古过程中寻 求消除文学旧误区的办法,却又陷入了文学新的误区一在拟古的圈子中徘徊,一个显而易见 的特征便是他们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求真写实的观念并没有在他们的作品中 充分体现出来,为数不少而缺乏其情实感的模拟之作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水准前后七了发起的 文学复古思潮,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产生过不小的震动,同时也给后世文坛带来了直接与间接、 正面与负面的种种影响。
从另一方面来看,前后七子一些文学变革的主张在某种意义上也开 启了后世文学新精神归有光;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 一唐宋派唐宋派文人中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在散文方面,归有光推崇司马迁《史记》 “能得其风神脉理”,又尊尚唐宋诸家,对学古对象的择取比起唐宋派其他文人更显得宽泛 归有光的散文其长处在善于捕捉口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琐事及普通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I出i, 寄寓作者真实得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朱权《太和正音谱》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品评了 金萤解元以下、元代和明初的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其 曲谱部分依据北曲12宫调,分类列举何种曲牌的句格谱式,共收335支曲牌,是现存最古 的北杂剧曲谱徐渭《四声猿》: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四声猿之冠)《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 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风》4木短戏明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传奇中的两大派别之争:一方面是以沈璟为领头的吴曲学家的产生,另一方面是以汤显 祖为梏模的“至情派”剧作家风格的融聚,这两大戏剧流派的形成于竞争是明代后期传奇繁 荣的重大标志。
沈璟剧作的倾向偏于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是其曲论主 张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其次的“本色论”,强调语言的通俗日然,第三是“声律论”,这是沈 璟曲论中影响最大的方面,也是他一以贯之的主张沈璟、吕玉绳将《牡丹亭》改编成《同 梦记》,沈汤之争由此而生对沈汤之争,吕天成提出“倘能守词隐先生之矩燃,而运以清 远道人之才情,岂非合之双美者乎?”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也称玉茗堂四记剧作中完整地 展示了他的“至清”论《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情也综观临 川四梦,可以大致作如下比较:从内容题材上看,《紫钗记》《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情戏,《南 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从审美倾向上看,风情戏的主要基点是 对人物发自内心的肯定,充满热情的赞颂,政治戏则在于对主要人物及其所处环境的整体否 定从哲学主张和理想皈依上看,其风情戏时刻高举真情、至情的旗帜,政治戏则反映出矫 情、无情的可憎可恶;从曲词风格上看,其风情戏妙在艳丽多姿,政治戏则尖锐深刻《西游记》题材演变:《西游记》的演化过程是将历史的真实不断神化、幻化,最终以“幻” 的形态定型。
《大唐西域记》以宗教家的心理描绘的种种传说故事和自然现象己染上一些神 秘的色彩成书于北宋年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文字粗略,故事简单,尚无猪八戒,“深 沙神”也只出现了一次,大致勾画了《西游记》的框架书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实际上已 成取经路上的主角,是《西游记》孙悟空的雏形,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取 经故事在元代渐趋定型猪八戒首次出现在元末明初杨景贤所作杂剧《西游记》中,此剧中, 深沙神也改称沙僧《金瓶梅》评点: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第一部以写实为 基调的长篇小说,第一部正面描写家庭与社会的长篇小说,第一部聚焦于女性的长篇小说 从文学鉴赏的视角:“著此一家,骂尽诸色”一立意;写实反讽;“血脉贯通,藏针伏线”— 结构;正经写六个妇人一刻画最具“文史互证”价值的小说:工商业的勃兴与新兴社会阶 层的出现;政治的昏乱与官场的腐败;精神的解放与价值观扭曲;纵欲风尚与腐败堕落的社 会;艺术的表现明清易代文人反思:清初学者的反思:摒弃阳明心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清中叶反思传 统思想的回潮:袁枚“性灵说”,出现《儒林外史》《红楼梦》清代四大诗论:王士祯一神韵;沈德潜一格调;翁方纲一肌理;袁枚一性灵P319清初三大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聊斋《儒林外史》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概,姚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