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方依恋研究综述摘要:该文主要是对今年来有关旅游地方依恋的资料进行分析的基 础上,对旅游地方依恋的内容,研究的主要方向进行综述分析,对今 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关键词:旅游地方依恋 研究综述 研究展望黄向、唐文跃最早将地方依恋介绍到中国地方依恋亦称“地方依附”、“场所依恋”,国内亦有学者译为“场所依赖”Tuan认为,地方依恋是环境心理学家对于个体地方情 感研究的一种方法,依恋是个体与某一地方间的情感关系,包含了个 体对地方的认知、偏好或判断,或是一种情绪或情感上的连结与归属, 地方依恋的对象和行为方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等在不同阶段有 不同的改变Moore等(1994)认为,地方依恋是经由个体情感及行 为而展现出来被概念化为个体对于特殊地方的认同与评价;在此概念 下,地方依恋意味着一种人与特殊地方在情绪或情感上的结合李英 弘等(1997)指出,地方依恋不同于地方感(sense of place),地 方依恋可视为一种行为,当个体对地方的认同强烈并将自己纳入地方 环境内部时,这种依恋行为就有可能建立吕怡儒(2001)认为,地 方依恋不仅代表个体对地理位置之地方本身的依恋,也函盖了在该地 方发展的社会关系;因此,地方依恋是个体在地方发展社会网络后产 生的情感连结,是个体对地方的长期感受所得的深刻意义,而不只是 纯粹口然环境的空洞组合体。
综合学者对于地方依恋的概念定义,地 方依恋可视为个体认知到在地方获得的满足与对地方永恒的期待,对 地方具有正面的情感、了若指掌且愿意去维持或促进地方的发展,积 极信赖地方与响应地方感人与地方的关系是众多学科(如地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长期关注 的话题20世纪50年代关于地方感知的研究,对于人地关系的研究 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心理学领域,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始于1963年 Fried的研究[1],他描述了强迫再安置情况下波士顿“伦敦西区” 人们的不情愿心理,这反映出人们对地方的一种强烈情感1974年, Kasarda等人首次提岀了关于人地关系的调查报告,指出居住时间和 邻里关系是社区依恋最有效的预测因素[2] o 1977年Gerson等人 提出了地方依恋的术语[3],但却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在此 期间也出现了许多与地方依恋相似的术语来描述人地关系,如社区依 恋、社区感、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地方感等,但这些术语之间的关 系却没有被明确界定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术语使用的混乱阻碍了 地方依恋研究的进展o 1983年Shumaker等人明确定义了地方依恋的 概念,认为地方依恋是指人们与其居住地之间的情感联结[4]。
从 定义中可以看出,情感在人地关系中起核心作用,这也是学者们普遍 认同的观点人地关系既包含积极的正性情感,如爱、满意等,也包 含负性情感,如害怕、悲伤等Fried提山人们会因为有人去世而悲 伤,也会因为失去重要的地方而悲伤[1] O虽然负性情感联系可以 构成重要的地方意义,但是地方依恋本身通常指人与地方相互作用而 形成的正性情感,如地方带来安全感,增加积极情绪,并提供自我连 贯性有研究者认为Shumaker等人的定义仍较模糊,不能用来区分地 方依恋与其他相近概念,因此需要进一步限定地方依恋的含义于是, Hidalgo等人分析了亲子依恋概念的主要特征[5],并在此基础上重 新将地方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特定地方之间的积极情感纽带,其主要 特征是个体表现出与该地方的接近倾向”这个定义不仅强调了地方 依恋的情感成分,述提出了地方依恋的行为成分地方依恋的行为成 分是指与地方依恋有关的行为及行为倾向依恋某个地方的个体能感 知到这个地方比其他地方更能够为他们提供满足口己行动冃标的条 件许多有关地方依恋的文献,尤其是有关休闲的研究,都说明了特 定的环境能够促进娱乐者对休闲经历的追求女口Kyle等人研究地方 依恋与动机之间的关系,认为对与口然环境相联系的身心和社会利益 的追求,导致了地方依恋的发展[6]。
地方依恋的行为成分的主要 特征是保持与某地的接近[5],如宗教朝圣中个体会努力接近自认 为有意义的地方[7];地方依恋的行为成分还体现在地方重建过程 中,如灾后人们在重建城市时反对改变居住环境原来的布局,要求重 建成以前的样子[8],以便保持己经形成的联结,人们通过重建自 己的城市来表达地方依恋除情感和行为成分外,有研究者提出了地 方依恋的认知成分地方依恋的认知成分是建立在对地方的感知觉、 记忆等认知过程基础上的态度、判断、信仰、价值观以及地方的象征 意义人们通过记忆能够产生地方意义并将其与自我相联系,形成地 方认同Proshansky认为地方认同是指在物理环境中发展的自我的 某些方面[9],地方认同是自我认同的组成部分当个体将自我与 地方连结起来,并把有关地方的认知(记忆、思维、价值、爱好、分 类)合并进他们的自我定义中,成为一体时,地方认同才产生地方 的象征性或代表性意义对个体的地方认同有重要作用个体在特定地 方的经历并不是形成地方认同的直接原因,还需要个体在该地方随着 时间推移的心理投入,然后才能形成对地方的彖征性意义另外,个 体对那些并没有特殊经历的地方也会产生地方认同,因为这些地方本 身具有象征性意义,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会产生文化想象,他 们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来参观访问这样的地方,但却会对这些地 方有强烈的认同。
上述三种成分,最后都被Jorgensen等人[10]整合在地方依恋 的定义中,因为他们相信地方依恋是人对地方的一种态度,而态度理 论认为态度由情感、认知和意动(行为)三个要索构成总结以往的 研究,我们认为可以采用这种三成分的观点:地方依恋是人与地方之 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联结,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三种成分具体来 说,地方依恋在本质上首先是一种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结,依恋的地方 带给人们安全、放松、愉悦等正性情感[11],失去地方则导致悲伤、 失落等负性情感;这种人地的情感联结的形成可能以某些认知成分 为基础,或者至少伴随有某些认知成分,如对地方的记忆和想象,对 地方知识和地方意义的建构等;人地的情感联结会表现出相应的彳亍 为特征,如对某个地方的接近倾向,在该地方特定的行为模式等由 此,我们可以认为,从狭义上或最本质意义上讲,地方依恋是一种人 与地方的情感联结;然而,我们通常不得不同时探讨这种依恋情感的 认知基础和行为表现,从而将地方依恋广义地界定为情感、认知和行 为三种成分先前有关地方依恋的不同界定,只是侧重了其不同成分 的结果,研究者或者只在狭义上强调了依恋的情感本质,或者兼顾了 认知或行为成分,也有研究者同吋定义了三种成分。
对地方依恋究竟 做狭义还是广义的界定,只要指代清楚、自圆其说似乎并不影响实证 研究的开展,但有一点必须明确,这三个成分中情感是最基本的,而 认知和行为则是可选的成分这种定义的不同侧:ffi,也体现在了下述 最近有关地方依恋的几个理论中Morgan在Marvin等人的安全循环模型[13]的基础上提出了地 方依恋的发展理论Morgan采用访谈法研究地方依恋是如何在亲子依 恋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该理论认为,地方依恋开始于儿童期的地方 经历,它的发展是以“探索”(外界环境)和亲子依恋行为之间循环 的方式进行的具体来说,儿童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会感到安全,如 果这时儿童处在物理环境中,那么就会激活儿童的“探索动机”系统, 由入迷、兴奋,到离开依恋对象进行探索、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行玩耍 随着儿童与地方的相互作用,便产生控制、冒险、自由和愉悦感等积 极情感但是当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了痛苦(受到伤害)、疲 乏或焦虑(感知到威胁或由于依恋对象长期消失)时,那么儿童的“依恋动机”系统就开始取代探索动机系统,儿童又会寻找产生舒适 感的对象,并与依恋对象接近儿童在与依恋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产生了积极的情感和对口我情绪的管理。
当儿童对于依恋对象的需要 得到满足后,环境的线索又开始激活儿童的探索动机系统,重新循环 在与物理环境和依恋对象来回的循环过程中,地方依恋便逐步发展起 来[14]该理论表明亲子依恋与地方依恋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地方 依恋是跟可以得到安慰的照顾者接触期间经历的积极情感与探索周 围环境吋的积极情感之间联合的结果,对照看者安全的依恋构成了个 体探索周围世界的基地,在探索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这个地方的依 恋冃前为止,地方依恋研究的重点只是关注成年群体,忽视了儿童 群体,同时也忽视了地方依恋的发生发展过程的研究而儿童期形成 的地方依恋是人们在后来的生活阶段与地方发展情感纽带的重要基 础[14]另外,亲子依恋理论只是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人际相互作 用作为重点来研究,倾向于将地方作为儿童发展的背景,对于地方与 儿童发展的互动作用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忽视了人地之间的地方 依恋研究实际上,在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生存中,物理环境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而Morgan的理论研究了在儿童亲子依恋动机系统和探 索动机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儿童与物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亲子依恋 和地方依恋的关系,解释了地方依恋的发生发展过程,扩宽了亲子依 恋理论的研究范围,使其从人与人之间的依恋拓展到人与地的依恋。
但是该理论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首先,验证理论模型的研究方法 比较单一,只是采用了访谈法,这对于探讨地方依恋的形成发展具有 一定的局限性;其次,访谈的被试数量较少,只有7人,代表性比较 差;另外,该理论只是探讨了地方依恋是如何在儿童期亲子依恋的基 础上形成发展的,而对于地方依恋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并没有 作阐述;还有,该理论只是研究了儿童与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没有将地方文化等社会因素与地方的物理因素结合在一起研究地 方依恋国内的地方依恋地理学研究仍在起步阶段,一些研究者对此进行 了有益的探索,主要运用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理论分析了旅游发展对 居民的影响和居民地方依恋对资源保护态度、对旅游开发态度影响[7〜10],景区竞争力的本质与关联机制和景区旅游竞争力的指 标体系[11],游客的地方依恋与忠诚度的关联[12],游客的地方 依恋对购物行为影响口3, 14],地方依恋与游客游后行为倾向的关 系[15],地方依恋在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与游客忠诚中的中介作用[16]等然而,关于城市居民对城市游憩空间的地方依恋,及其对 于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旅游的意义与作用等问题,国内尚缺乏相应的 案例研究。
地方感是近十多年来游憩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热点O地方 感研究从人的感知、态度、价值观等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 人在特定地方中的体验和人与特定地方的情感联结关系地方感理论 与方法对于旅游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地方依恋三维框架结构理论采用一个包括人、心理过程、地方三 个维度的框架阐述地方依恋的本质,地方依恋发展理论试图说明这种 依恋的形成与变化机制,而地方芭蕾观点关注人的身体动作在特定时 空中的常规模式然而,关于地方依恋,无论是理论还是经验研究都 存在值得改进的方面一)地方依恋的定量研究方法地方依恋的定量研究方法有两种:一是间接测量法,通过选取地 方依恋的替代指标如邻里关系、住房的所有权和居住时间等进行测量; 二是量表法,研究者根据口己的研究确立不同的地方依恋维度,通过 编制量表对地方依恋进行直接测量,这也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在 这些量表中,维度的划分是多种多样的,如有两个维度的:Wil Hams 和Vaske的包括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维度的地方依恋量表[16];有 三个维度的:Kyle等人的包括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和社会纽带 (Placeldentity, Place Dependence, and Social Bond in g)的三维 量表[17];有五个维度的:Hammitt等(2006)建立的包括地方熟 悉性、地方归属感、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和地方根基(Place Familiarity, Belongingness, I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