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技术的共生基础、困境与实现 范元涛 朱敬[摘 要] 为了探寻人性与技术能否共存、何以共存的问题,文章借由理性思辨的方法,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审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由人性与技术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可知,人性是人之为人的内在稳定属性,它有着个体与代际间的同质性,是充满了无限创造性的存在技术是人类的欲求、理性及其产出物的有机联结,技术与人存在着文化层面的互构性,它的产生与发展遵循实用的原則而非道德的原则,创造性品格是其本体价值所在人性与技术因空间上的相融、时间上的共在、内容上的异质共存以及终极意义上的统一,本已具备基于人之界面的共生可能然而,人性与技术的共生须破除人性中私与恶、技术的非道德性与泛滥等阻遏之困境有限理性与有限欲求的平衡可为人性与技术的共生提供内源动力,技术伦理的建立可提供外围保障,互惠共生则应成为其终极目标与价值追求[关键词] 人性; 技术; 共生; 异化; 理性; 技术伦理[] G434 [文献标志码] A[作者简介] 范元涛(1985—),男,山东滨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支持下学前儿童教育与发展研究E-mail:fanyuan.tao@。
朱敬为通讯作者,E-mail:zhuj2005@一、引 言“认识你自己”的神谕一直引导着人们在人性的探索中精进人性是人的共有属性与特有属性的综合体人性中包含了善与恶、公与私、理性与欲求等诸多要素技术的产生源自人性的欲求,而得益于人的理性然而,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由于人性欲求无度的原因,使得人沉沦并“同意”了技术的奴役欲挣脱被技术奴役的命运,实现人性与技术的和谐共生,人类需要自身理性的觉醒,用理性驯服无限扩张的欲求,求得二者的平衡另外,技术伦理的建立可以对技术及技术行为加以有效的规约,为这一平衡提供外围保障如此方能实现人性与技术互惠共生的情态,使得新生代的人成为人性与技术的和谐共生体二、本源回顾:寻求共生的可能性何为“人性”?何为“技术”?这是对人性与技术的本质内涵的追问,更是回答人性与技术的共生何以可能的理论依据一)人性的概念与特征分析1. 人性的概念周国平在《人性的哲学探讨》中,概括了关于人性的七种主要含义,其中较为多数人所认同的人性概念有三种一为人与生俱来的秉性英语中的Human Nature,德语中的Die menschliche Natur以及中国古代所云“天命之谓性”等,皆为此意。
二为人之特征即人区别于“非人”万物的特殊属性,如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与羞恶之心等三为人所共有之属性重点关注后天经验对于人性形成的影响,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即为持此观点之代表人物[1]人性”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对“人的本质”的回答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等分别从人的社会属性、理智属性、政治属性与文化属性的角度给出了经典回答[2]本文所讨论的“人性”即为人所特有的及共有的一切属性,包括先天生物属性,亦含后天社会属性2. 人性的特征分析综合不同学者关于人性的描述,本文认为人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个体间与代际间,人的属性存在同质性这是探讨所有与人性相关问题的根本前提如若同质性不存在,则“人性”概念本身即无存在的意义,所有关于人性的探讨也不免陷入谬论或臆想第二,人性是人内在的稳定属性在经验的世界中,人性仿佛可通过外显的、偶然的行为与言语为人所感知,然而,所感知者并非人性本身,恰是人性的外化直观人性的根本并不在其外部直观,要明晰人性的内涵首先应排斥掉“从外部降临到人身上的东西”[2],保证人的内在属性的纯粹。
第三,人性并非一成不变的永恒,而是自我塑造着的无限可能性人性会随“生物的人”的进化而变化,亦会随“文化的人”的发展而发展文化的基因不仅构成而且塑造着人性,人类俨然已是生物性与文化性的融合存在人性的自我塑造成就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意味着其具有无限可能性第四,人性并非实体的存在,而是经验形塑的过程人性并非有着固定结构的“物质存在物”欲界定人性,则无法凭借物理科学思维对其广度与深度进行数化,进而加以结构剖析人性并非存在于物理的世界,而是存在于人类的意义世界,其价值体现在人性之于人类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则是在人的一切活动中不断生成的,所以,毋宁说人性是“经验”形塑的过程二)技术的词源分析与特征描述1. 技术的词源分析Technology的词根为techn,源于希腊语techne其拉丁语词根为-arti-,兼有技术与艺术之意,-logy为名词后缀,表示学科[3]Technology即指关涉技能、技艺、技巧的学问或道理中国古汉语中,《说文解字》注 “技,巧也从手,从支[4]“技”意为人赖以谋生的手艺术,邑中道也[5]后延伸为通向某一所在的方法或道理,如医术、战术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技术起源于人类对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
劳动工具是人类智慧的凝聚,同时也是技术存在的标志[6]由上述观点可知,技术是集人类智慧、经验、方法、技能、工具、手段等于一身的综合体在人类发展初期,技术的主要要素为非物质的智慧、经验和方法等历经产业革命后,技术与劳动工具的结合则愈加牢固,其含义也由非物质要素向物质工具转移[6],劳动工具成为技术的“化身”2. 技术的定义与特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技术是关于某一领域有效科学的全部,以及在该领域为实现公共或个体目标而解决设计问题的规则的全部世界上所有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科学知识都可划归为技术[7]由此定义可知,技术的本质属性是科学知识与规则,效用价值是带来经济效益概而言之,技术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以其智慧和力量在与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而产生的經验、方法、技能和工具的有机综合体对技术的词源与定义进行解读,笔者以为技术拥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技术与人存在着文化层面的互构性技术是人在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的创造物,所以从本质上讲属于人类文化的范畴同文化的其他要素一样,技术有着作为人的创造物及创造者的双重角色一方面技术为人所有;另一方面技术又反身影响人的思维与行为等,使得人反受其辖制[8]第二,技术的产生遵循实用原则而非道德原则。
从起源上讲,技术产生的目的是为满足人类的实际生活需要几乎可以断言,技术产生之初一定缺失了对其自身道德价值和伦理意义的判断因为原始精神尚无法反身思考,意识不到其创造物的非实在意义,更遑论对技术道德问题的反思、预见和批判第三,技术的本体价值在其创造性品格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质料与形式说推理,技术的内容是其本质寄居的具体所在,即质料技术中的创造性品格才是更高意义上的抽象,即形式创造性的品格蕴含了一种“向新”“向上”的内在发展倾向恰是这种倾向为其发展提供了动力,也恰是这一创造性品格彰显了技术的本体价值第四,技术组成要素的有机性联结技术杂糅了人类的生存本能、理智经验以及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技术的组成要素之间并非简单的聚集,而是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制约与促生的有机性联结关系,并实现着有效的形式转换和能量交换三、理论反思:探寻共生的可行性共生有两种英文表达形式,即Symbiosis与Conviviality,前者源于希腊语,指生态学的“共栖”,寻求生存的各种形式的调和统一;后者源于拉丁语,指在对追求目标加以必要限制的行为规范基础上展开交流的结合状态,看重的是生存的各种形式的杂然生机共生的意义即意味着共生各方之间存在着互利、协作、自我均衡、异质统一以及交融[9]。
从人性与技术的内涵和特征来看,二者具备了共生实现的基础一)人性与技术在空间维度上的相融人性包含了先天的生物属性及后天的社会属性,多数的人性要素可归入本能的欲求与理性的范畴欲求包含了当下的以及指向未来的基本需求与欲望理性则指人属性中的理智成分以及“含有逻辑法则意义的,能够约束自己的身体、精神与心灵的力量”[10]由技术的起源可知,技术本源自于人性中的欲求,即欲求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原初动力技术还融合了人性中理智的因素——知识、智慧与经验等可以说,技术源于欲求,而成于理性另外,从人性的多样性与自我塑造的特征来看,它又受着自身创造物的影响技术作为人类文化的存在物,必然影响着人性的发展,并参与人性的构成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二者相互之间所形成的相依与共存的关系,便是其在空间维度上的相融二)人性与技术在时间维度上的共在技术与人性在空间维度上的相依与共存关系,必然意味着二者在时间维度上的共在关系在人类发展史,尤其是人类科学发展史研究中,可以清晰地绘制出一条技术发展的时间轨迹:古代手工技术—近代机械技术—现代智能技术[11]技术的背后被遮蔽的则是人性中的欲求与理性的博弈和兴衰从伦理的角度来审视人类赋予技术的意义,从历史的角度来梳理这一意义的变化可以发现,技术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人性的衍化史。
三)人性与技术在内容上的异质共存在内容层面上,人所具备的所有属性,包括“类”的共有属性和个体特有属性,是内在于人的抽象存在[12]技术则是将人类欲求、理性等内在属性外化为技能、方法和工具的一种直观存在显然,二者在其内容及内容的呈现形态上有着明显的异质性然而,人性与技术同时依存于“人”,且在人的界面上实现了彼此能量的传递和形式转化内容的异质性并不排斥二者基于“人”这一共生界面的共在和共存[13]四)人性与技术在终极意义上的统一从目的上讲,技术是为了满足人性中生存的欲求,摆脱束缚,即摆脱因为人的生物体和精神的缺陷而导致的来自自然的和自身的约束借由技术,人逐步实现对世界的掌控,进而使得肉身从繁重的劳动中挣脱,精神从虚空之界逃离,获得了有限的物质自由和精神自由技术的意义终究是人的意义所以,技术在伦理层面的终极意义便是实现人的自由而人的自由的实现,其关键在于人性的解放,即人给予自身和他人人性的充分关注和理解所以,人性的终极意义便是自身的解放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人性与技术有着终极意义上的统一四、现实审视:破除共生的阻遏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人性与技术具备了共生的基础,即基于“人”这一共生界面的空间维度上的相融、时间维度上的共在、内容上的异质共存及终极意义上的统一。
然而在现实中,二者之间共生情态的实现则存在诸多的阻遏因素一)人性欲求的自利性导致技术的非道德性现代社会经济学家的人性假设是“人是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自利者”[14]人性中的欲求多为生存意义上的本能欲望,而理性多为后天发展的精神要素基于生存意义的欲求遵循着自我、自利的原则,其支配下的行为动机为“我想要什么”,行为目的指向“我得到了什么”理性遵循的是利他的原则,其支配下的行为动机是“他人需要什么”,行为目的是“我的行为对于他人具有什么意义”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生存的原始冲动,所以,从其根本上具有了人性欲求的自我与自利特征自我与自利并不具有任何的消极意义,只是意味着技术的发展一定是“逐利的”,技术的思维逻辑是趋利避害、权衡利弊,而不是向真向善、分辨是非[11]技术缺失了道德和伦理层面的自我审视,正是由其发展的思维逻辑所决定的二)技术的非道德性助长人性中的“恶”小威廉·多尔(William E. Doll)曾说,“倘若脱离了道德和人文关怀,知识可能成为毁灭世界的力量”[15]因为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遵循着“逐利”的实用原则而非道德的原则,必然无益于人性对于自身“恶”的反思与约束,反而会因为它的发展而导致“恶”的滋长。
技术最初由人的直接生存需要所激发,人性的欲望在缺少理性约束的情况下是呈弥散式无限扩张的人类在获取了足够的满足生存需求的资源以后,便产生了更多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