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后期书法北宋后期书法一、苏轼一、苏轼中流砥柱中流砥柱二、黄庭坚二、黄庭坚三、米芾三、米芾四、沈辽、薛绍彭、蔡京、赵佶等四、沈辽、薛绍彭、蔡京、赵佶等一、苏轼一、苏轼中流砥柱中流砥柱生平生平 书法作品书法作品苏轼书法的艺术特征苏轼书法的艺术特征苏轼的苏轼的“尚意尚意”书法理论书法理论苏轼的书史地位苏轼的书史地位生平生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眉山(今四川省)人北宋时期最伟大的文学艺术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是个历史上少有的通才,无论是文章诗词、书法绘画还是日常器用,他都有独特的创造嘉祐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神宗熙宁年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杭州通判;元丰三年(1080)的“乌台诗案”,被以“诽谤朝廷”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初,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政,起用于反对熙宁变法的旧官,苏轼受到太后特别的器重,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苏轼画像早期作品早期作品苏东坡早年临习苏东坡早年临习王羲之王羲之兰亭序兰亭序,注重王书风,注重王书风韵和精神,不求韵和精神,不求形似,却用意精形似,却用意精到。
他自己曾说:到他自己曾说:“点画未必相似,点画未必相似,然颇有逸少风气然颇有逸少风气”1、归去来兮归去来兮辞辞2、治平帖治平帖治平帖治平帖是随手拈来的行书气息贯通结字大小、肥瘦、长短不一,体势端正、斜倚并存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主主要是要是 取取自自“二二王王”风风格,还格,还没形成没形成自己的自己的特色中期作品中期作品黄州遭贬期间是苏轼书法创作的高峰期,不黄州遭贬期间是苏轼书法创作的高峰期,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达到最高成就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达到最高成就1、前赤壁赋、前赤壁赋2、黄州寒食诗帖、黄州寒食诗帖3、杜甫桤(、杜甫桤(qi)木诗)木诗前赤壁赋前赤壁赋前赤壁赋前赤壁赋卷纸本行楷行楷书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遊览黃州城外赤鼻矶,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賦,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是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明董其昌赞扬此赋“是坡公是坡公之之兰亭兰亭也也”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有诗情画意,又渗透玄理,前赤壁赋的内容与之相近苏轼的旷达胸襟、高洁灵魂与羲之亦有相似之处王羲之将他风神萧散、不滞于物的襟怀在行书兰亭序中表现出来,而苏轼情驰神纵,超逸优游苏轼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心神也在此赋中显现。
的心神也在此赋中显现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黄州寒食诗是苏氏书法中最为精彩、最为杰出的一件作品它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是出世和入世,“尚法”和“尚意”撞击下迸发的石火电光,稍纵即逝且不可能重现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元朝鲜于枢称之为元朝鲜于枢称之为“天下第三行书天下第三行书”行书行书寒食帖寒食帖杜甫桤木诗杜甫桤木诗也是他在黄州时的一件精彩之作桤木诗是杜甫流寓成都时所作)安岐评论说:“此卷字画沉着,用墨浓淡适中,较丰墨者别有生动之趣晚期作品晚期作品1 李太白仙诗卷2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3答谢民师论文帖卷李太白仙诗卷李太白仙诗卷是苏轼元佑八年(1093)的行草作品时年已五十八岁.这年九月,由于“乌台诗案”,苏轼被仁宗逐出了朝廷但从中看不到苏轼任何的失落和颓靡但从中看不到苏轼任何的失落和颓靡这件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笔轻快流畅,这件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笔轻快流畅,全由心境而为。
全由心境而为虽说其中有些字,如第六行的“人”字,与第十行的“笑”字以及第十三行的“零”字,都有草率之嫌,但苏轼似乎又全然不顾,款款而写,字形该大则大,墨色该枯则枯,随心境之变而变,无丝毫事先预算之为苏轼说:苏轼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洞庭春色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音中山松醪(音“劳劳”)赋)赋书于绍圣元年(1094)时年已五十九岁.当时苏轼在贬往岭南途中,恰遇大雨留阻襄邑(今在河南),便书此二赋以述情怀由于接连受贬,苏轼对朝廷已彻底失由于接连受贬,苏轼对朝廷已彻底失望,但从这件作品的书风来看,受尽折磨的苏轼,此望,但从这件作品的书风来看,受尽折磨的苏轼,此时的心境已经没了先前那种蒙受不白之冤的激愤和悲时的心境已经没了先前那种蒙受不白之冤的激愤和悲怆,笔调不再象怆,笔调不再象黄州寒食诗帖黄州寒食诗帖那样那样“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寒气逼人寒气逼人”,而是沉稳、雄健,结构疏密有度,完,而是沉稳、雄健,结构疏密有度,完全是一种悠游、从容、自在的气象,好像一贬再贬与全是一种悠游、从容、自在的气象,好像一贬再贬与他丝毫无关。
这样一种解脱气象,在佛教修行看来,他丝毫无关这样一种解脱气象,在佛教修行看来,就是已经超脱了生死观念,达到了一种就是已经超脱了生死观念,达到了一种“于相而离相于相而离相”、“于念而无念于念而无念”的境界这种与佛教深契无间、的境界这种与佛教深契无间、超然物外的心境表现为书画艺术,就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表现为书画艺术,就是一种“大圆满大圆满”的境界的境界.洞庭春色赋苏轼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中山松醪赋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真如狮蹲虎踞狮蹲虎踞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答谢民师论文帖卷遗存下来的最晚的墨迹:答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写于去世的前一年纸本,纵27厘米,横96.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苏轼书法的艺术特征苏轼书法的艺术特征1、在造型上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肥腴、在造型上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肥腴看他的书法,往往以浓墨为主,态势上丰腴饱满2、字形偏扁,取欹侧之势字形偏扁,取欹侧之势。
每字于横向悠然展开,横、撇、捺较为伸张,竖、转折处则较为收缩而欹侧之势主要是横画向右上角仰侧、竖画向左下角倾斜而成3、用笔上的偃卧手法用笔上的偃卧手法这种方法很难真正中锋用笔,以侧为主,因此字多呈偃卧状态而苏东坡能刚毅果敢,卧而不倒,重而不软,避免了一般情况下易出现的败笔苏轼的苏轼的“尚意尚意”书法理论书法理论1、蔑视成法,提倡入神、蔑视成法,提倡入神2鼓吹创新,张扬个性鼓吹创新,张扬个性3崇尚自然,抒写襟怀崇尚自然,抒写襟怀4、重视学问,意随文生、重视学问,意随文生“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临摹可得形似大多要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格石压蛤蟆石压蛤蟆”、“墨猪墨猪”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苏轼的书史地位苏轼的书史地位倡导了一代尚意新风倡导了一代尚意新风对后世书法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后世书法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苏轼生日苏轼生日:(10361101)(十二月十九日十二月十九日)卯时卯时)倡导了一代尚意新风倡导了一代尚意新风苏东坡提出的苏东坡提出的“意造无法意造无法”思想是尚意书风的精神思想是尚意书风的精神支柱。
他那以支柱他那以“意意”为核心的创作方式具有典型的为核心的创作方式具有典型的开创意义开创意义这种新书风前无古人地张扬了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这种新书风前无古人地张扬了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显示了强烈的叛逆精神显示了强烈的叛逆精神所以东坡书法最有价值的以东坡书法最有价值的是他提供了一个文人化书法创作的模式是他提供了一个文人化书法创作的模式不仅包不仅包括括“无意于佳无意于佳”的创作心态,也包括的创作心态,也包括“点画信手点画信手”的创作过程,更包括通会万法之的创作过程,更包括通会万法之“意意”的美学反思,的美学反思,以及不拘成法的创作思想与审美追求这是苏东坡以及不拘成法的创作思想与审美追求这是苏东坡的历史功绩,也是尚意书法第一个了不起的突破的历史功绩,也是尚意书法第一个了不起的突破从此以后,不仅中国书法有所谓从此以后,不仅中国书法有所谓“文人书文人书”,中国,中国绘画也有了绘画也有了“文人画文人画”,甚至宋以后中国的茶文化、,甚至宋以后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戏曲文化等等,具有浓郁的文人士大夫气酒文化,戏曲文化等等,具有浓郁的文人士大夫气息现象,也都与之同步发生息现象,也都与之同步发生对后世书法的影响对后世书法的影响在他之后,他的知心朋友黄庭坚继承其衣钵,成为尚意书风的又一扛鼎人物。
黄庭坚无论在创作风格还是美学思想上都与苏东坡非常相近,甚至有的地方比苏东坡走得更远而宋代另一大家米芾,据说年轻时因受过苏东坡的点拨,才去学习晋人书法虽然米芾走的是一条“集古为新”的道路,但其张扬意志、淋漓痛快的书风亦明显受苏东坡的影响南宋的陆游、范成大的书法亦与苏东坡的影响有关而明末清初书法上出现的崇尚姿态趣味的风尚,是否也可以说是苏东坡尚意思想的余风对后世来说,苏东坡的成功亦正像晋、唐的成功一样,成为书法发展史上几大重要的创作模式之一二、黄庭坚二、黄庭坚1、生平、生平 2、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及风格类型、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及风格类型3、黄庭坚的书法的艺术特征、黄庭坚的书法的艺术特征4、黄庭坚的书法美学思想、黄庭坚的书法美学思想黄庭坚像黄庭坚生平 黄庭坚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后世称他黄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他年少丧父,年轻两失妻室,年暮屡遭贬斥,坎坷一生.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新法遭到保守派猛烈反对,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在这场斗争中,黄庭坚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
死后二十七年加赠龙图阁大学士.在文学上成就辉煌与苏轼并称“苏黄”,为“苏门四学士”之首,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奉为一代诗宗,其影响一直维持到晚清“同光体”他的书法先学周越,后宗颜、杨,得力于瘗鹤铭和僧怀素,继往开来,卓然自成一家,被后人誉为“宋四家”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2、书法作品书法作品行书:小字行书有婴香方帖、王长者墓志稿大字行书: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诗卷、松风阁诗、苦笋赋草书:花气熏人帖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列传小字行书制婴香方帖作品写得收放自然,境界超迈,笔法变化多端,深得晋人神韵,由此足可看出,山谷在40岁左右,已深入魏晋法书,得其精髓大字行书黄州寒食诗卷跋元符三年(1100年)寓居四川时,应朋友张浩之邀,在苏轼黄州寒食帖后,题下的一段精采而特殊的题跋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与原帖合称与原帖合称“双璧双璧”松风阁诗帖松风阁诗帖康有为:“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于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古人誉为“凌冬老干,偃蹇宕壑”,真迹原藏清内府,被收入三希堂法帖瘗鹤铭、松风阁诗帖比较苦笋赋苦笋赋行书纸本纵31.751.2Cm,凡11行,181字书于元符二年(1099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庭坚草书黄庭坚的草书在“宋四家”中水平最高他“学草书三十余年”,从张旭、怀素处窥到了笔法的堂奥后人评价他的草书高于他的行楷书用笔瘦劲婉美,雄放瑰奇,体势纵横开阖,笔力用笔瘦劲婉美,雄放瑰奇,体势纵横开阖,笔力丰遒婉畅,渗入篆意,自成一家,以其丰遒婉畅,渗入篆意,自成一家,以其“新奇新奇”、“韵胜韵胜”的书风,登上宋元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