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及全篇”“知人论世”——解读《我与地坛》(节选) 安徽 戴元枝鲁迅先生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节选的文章时应遵循以下两点:一要顾及全篇入选课本的文章有些经过了删改如《故乡》,编者选取了“寓有诗意”的后半部分,而删去了“我”在北平看戏的两次经历原文中鲁迅将过去与现在对比,更突出自己对美好童年的无限依恋所以,鲁迅先生说:“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我与地坛》全篇七节中,所写的人除母亲外,还描写了一群常来地坛的人,如一对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雪雨都相依来园中散步的夫妇,一位天天练唱的小伙子,一位运气不佳的长跑者,一对从小就在园子玩耍的兄妹等,“虽然写了不少客观的景物和人事,但这不是重点,作品构思的关键是在‘我’与对象的关系上,重点在‘我’从对象那里所获取的生存感悟上”,“作者之所以写这么几个人物,也是源于他们给了作家生存的启发”唱歌的小伙子和运气不佳的长跑者让作者领悟到活着的价值问题歌唱者天天来唱,长跑者天天来练,他们得到了什么呢?难道说他们什么也没得到就没有意义?不是,手段大于目的,过程比结果更富有意味,用史铁生自己的话说,“只是为了引导出一个美丽的过程,人才设置了一个美丽的目的或理想”。
只有这样,人才能实现对自身、对有限的根本超脱,才能活得轻松、自由,才不会感到命运的不公命运的绝对公平是没有的,例如那对可爱的兄妹,命运却让美丽的妹妹先天弱智,这是何等残酷!但事物就是如此,不可能平等,不可能完美、划一,它是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病残、聪明与愚钝的对立与衬托,这样,世界才如此五光十色,充满欢笑与悲伤至于谁去充当那不幸的角色,那是相当偶然的作者由此体悟到世界构成的法则,变得心平气和,对平凡的、琐碎的一切充满了深情,看世界的目光也更加温柔善良而母亲,是作者在写完让自己摆脱了生与死的纠缠,从残疾自伤阴影中走了出来的地坛之后第一个写到的人,其着眼点不会仅仅来表现母爱,歌颂母爱,作者在这一节最后还写到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作者此处的议论是要告诉读者,母亲的一生给他的启示是面对艰难的生活该怎样活下去,即“从抗争中去得些欢乐,欢乐不是挺多吗”?真的,除去从抗争中得些欢乐,活着还有别的事吗?人最终能得些什么呢?只能得到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谁专门会唉声叹气,谁的痛苦就更多些,谁最卖力气,谁就最自由、最骄傲、最多快乐于是,他找到了自我拯救之路:活下去,同命运作顽强的抗争,在抗争中争得人的尊严、骄傲,争得心灵的幸福。
因此,我们读解课文时,在感动于母爱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结合全文去体味其中蕴含的生存哲理二要知人论世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鲁迅先生的观点和他是一致的在读解《我与地坛》时,也应知史铁生其人,论其所处之世大谈这篇作品旨在表现母爱的人,只是在“读其书”,而且是所节选的“书”尽管作者也写出过纯乎表现母爱的文章如《秋天的回忆》,但其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其中心意蕴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作者之所以对“生命意义”如此痴迷,因为它是从古至今最令人困惑的哲学命题,更主要的是其自身不幸的遭际——20 岁那年,史铁生双腿瘫痪,落下终身残疾,生存的绝境迫使他不得不思考这一问题——“生存,还是死亡”他徘徊,犹豫过,最终还是选择了活下去但活要活得明白,既不但要活,而且要问为什么而活,亦即追寻“生命意义”,为活下去寻找理由和根据为此,他开始了追寻“生命意义”的漫长的精神之旅,在这一过程中,创作成了他最好的思考工具,他借创作来思考,又通过创作把思考结果传达出去曾经有小编问他“为什么要写作”,他回答说为了不至于自杀,他说这不是玩笑而是真心话,因为,对他来说,写作真的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而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的精神过程。
而这篇《我与地坛》是作者“对过去十年写作在内容、思想、形式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解剖,为写下去(活下去)寻找理由”其人、其世都在预示着第二节内容主要不是在表现母爱,而是以母爱的言行表现生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