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历史】俄国现代化进程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01MB
约40页
文档ID:50682529
【高中·历史】俄国现代化进程_第1页
1/40

俄 国 考点 俄罗斯帝国:彼得一世改革;农奴制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十月革命;两极格局下的苏联 当代俄罗斯:苏联解体;休克疗法的目的、措施和影响战争引起改革—彼得一世改革、农奴制改革,赶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战争引起革命—1905年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 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最终导致苏联解 体 休克疗法到“普京时代”,艰难的现代化之路有了新 的希望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线索2,17—18世纪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17世纪下半叶,工商业有发展 1689年彼得一世亲政 1698年全面改革,增强国力成为欧洲强国4,19世纪中期 工业时代的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成为世界体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发展,克里木战争失败,农奴起义,迫使亚历山大二世于 1861年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5,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20世纪初俄国发展成为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1904年日俄战争失败,加速1905年革命爆发,后尼古拉二世确立 君主立宪制 6,1914—1918年: 一战 参加一战加剧危机,导致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十月革命建立 苏俄社会主义国家。

7,1919年—1937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21年:俄共中央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2年苏联成立 形成高度集权、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8,1937—1945年 二战 1941年开始卫国战争1945年攻克柏林 9,1947—1991年 冷战 赫鲁晓夫上台后与美争霸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勃列日涅夫致力于军备竞赛,成为军事上与美国势均力敌的超级大 国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改革的“新思维”10,1991年至今 多极化时代1991年,苏联解体1992年叶利钦在俄罗斯实行自由化私有化的“休克疗法”,建立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2000年普京上台后实施“垂直领导”、“有效经济”,政局趋于稳定,经济恢复性增长 彼得一世改革 背景:17世纪下半叶,俄国工商业有所发展,但农奴制下的俄国经济仍相当落后 目的:通过对外扩张,欲富国强兵 途径:彼得一世亲自率领访问团出访荷兰和英国,学习西欧先进科技 内容: 意义:虽未触动农奴制,但国力显著增强,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内陆国家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

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开办各类军事学校,建立和扩大海军等; 经济:鼓励开办工场,发展工商业; 政治:设立参政院和11个委员会,重新划分全国省区,加强中央集权; 社会文化:推行学校教育,改变社会习俗,兴办报纸,创立科学院农奴制改革• 背景: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虽有一 些机器大工业和自由劳动力)、农奴制发生深刻 危机(克里木战争失败、农奴不断起义、革命民 主主义者的宣传) • 内容: • 性质: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带有资本主义 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 结果:废除农奴制,有力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 俄国帝国主义性质:20世纪初,俄国发展成为带 有浓厚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但要获得自由和 份地,必须交纳赎金;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 财产限制,参照西方模式建立陪审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 审判君主立宪制 背景:1904俄国发动日俄战争失败,加速1905年革命爆发,后被镇压 目的:为了缓和国内矛盾 内容:沙皇尼古拉二世签署宣言,给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以国家杜马为最高立法机关 结果:沙皇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背景:一战中俄军失败,国内危机加深;“二月革命”推翻沙皇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未退出战争;布尔什维克党抓住时机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过程:1917年11月7日,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一切政权归苏维埃,并成立人民委员会作为中央政府机构新经济政策 背景:打败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军的叛乱 目的: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 内容:农民交纳粮食税;允许私人创办、租赁工厂 作用: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基础两极格局下的苏联 背景:二战结束以后,形成了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局面 斯大林时代 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政治:个人专权,使党和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赫鲁晓夫时代 对内: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对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古巴导弹危机)勃列日涅夫时代 经济:在坚持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鼓励农民发展副业,扩大企业自主权 外交:奉行霸权主义,致力于军备竞赛,对外侵略扩张 结果:综合国力大增,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阵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而社会主义阵营由于政治经济体制上的弊端,未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慢;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使苏联在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斗争中逐渐处于下风;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斗争策略也由以武装干涉为主转向以和平演变为主;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滋生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思潮。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其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 新思维”提倡“公开化”、“民主化”,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造成了 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思想 的混乱,导致了局势动荡,直至苏联解体苏联解体 背景:20世纪80年代,国内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不满情绪增长;美苏军备竞赛使苏联经济背上沉重包袱;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新思维”,逐步取消苏共法定领导地位 过程:“新思维”外交,对外引发东欧剧变,对内导致苏内严重的思想混乱,削弱了党的领导;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国内政治局势失控,加盟共和国发表要求脱离苏联的主权宣言,戈尔巴乔夫妥协退让;1991年“8·19”事件加速苏联社会的演变和国家的崩溃;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苏内的“强硬派”认为:改革应在苏共领导下进 行,不能超越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范畴,……改革是创 造,不是否定,不能把苏联的历史描写成充满错误反对 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已取得的成就,在策略上主张稳健, 渐进地推行改革——孙卫东等《从联盟到独联体》结果:失败,加速了苏联社会的演变和国家的崩溃本世纪初到90年代,红旗从克里姆林宫升起又降落。

这一升一 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你对红旗的升 降有什么看法?(苏东剧变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升:十月革命的胜利降:即苏联解体红旗在克里姆林宫的升降说明社会主义运动自诞生以来,其发 展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前进的苏东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 失败,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苏联解体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僵化了 的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 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休克疗法——激进经济改革方案 目的:迅速摆脱经济危机 时间:1992年,总理盖达尔提出,总统叶利钦采用 措施:自由化和私有化 结果:建立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主体的多元化 也逐步形成但因操之过急,综合国力一度急剧下降,国际地位大大降低;经济长期负增长,人民普遍贫困;各种社会问题丛生 调整:普京上台建立“有效经济”,即建立能实现经济稳定和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制,成效显著• 自由化:开放绝大部分消费资料价格和生产资料 价格,全面废除国家计划经济和国家管理机构, 给企业充分的自由(措施)力求实行市场配置 资源,尽可能快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的) 因操之过急,物价暴涨,经济形势空前恶化(结 果)。

• 私有化:政府用廉价出卖的办法,使大中小国有 企业都实现私有化,以实现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 建立竞争机制俄国与战争战争引起改革,战争引起革命战争引起改革• 俄土战争——彼得一世改革——欧洲强国 • 克里木战争——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工业化 • 日俄战争——君主立宪制确立战争引起革命• 日俄战争——1905年革命• 一战——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俄国现代化进程经历了四次社会转型,这是俄国现代 化进程中的显著特征第一次是17世纪末彼得一世的改革这次转型 使俄国实现了“脱亚入欧”改革前的俄国是一个封建落 后的内陆国家,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荷兰 和英国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末,彼得一世 亲政后实现大刀阔斧改革,通过改革俄国跻身于欧洲强 国之列第二次是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这次社会转型废除农奴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进了 俄国现代化的发展第三次是1917年十月革命以及20世纪20、30 年代苏联模式的建立这次转型是在没有任何历史经 验的比照下,试图在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 义制度,结果,苏联模式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第四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这次转型绝不是近代 资本主义制度的翻版,俄罗斯社会在寻找新的定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7——1921——1991)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自我调整和 自我完善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 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 和曲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 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就一定会成功!俄国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沙皇俄国时期借助两次改革俄国叩开了现代化之 门,跻身于资本主义列强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近代化改革,虽然没有触及农奴制,但是大 大促进了俄国工商业发展和文化军事的近代化;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市场、资金和劳 动力,使俄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改革后的俄国向外迅猛 扩张,成为一个地域空前广大的帝国,与此同时国内矛盾加剧,革 命风暴在即为避免革命打击,1905年沙皇政府宣布实行君主立 宪,政治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二个阶段是社会主义俄国时期十月革命后,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与市场恢复发展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斯大林上台后,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不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改革,但始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僵硬的体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崩解• 第三个阶段是在苏联解体后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联邦在经历了“休克疗法”带来的经济下滑、地位下降后,到普京时代逐渐恢复元气有效经济”和总统制共和国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艰难的现代化之路有了新的希望俄罗斯现代化进程对人类文明的主要贡献有: 制度文明:通过改革方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物质文明: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经济的方式: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传播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教训:社会主义实践中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